赵德发山东财大谈梦想与奋斗,他也曾是个梦碎的少年

发布时间:2025-09-12 18:55  浏览量:2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尹明亮

9月10日,在山东财经大学燕山大讲坛上,著名作家赵德发受学校校长洪俊杰之邀,与学校的大一新生们一起分享着他的梦想与奋斗。

改变自赵德发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的电视剧《生万物》最近热播,让这位山东作家再次走进很多人的视线,而他从初中未毕业的农村孩子成长为知名作家的历程也是一个为梦想奋斗的励志故事。

“希望赵教授的创作心路和人生体悟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追梦之路注入新的思考和力量。”洪俊杰说。

初中未毕业,大作家还曾有个音乐梦

从临沂莒南一个山村走来,年过七旬的的赵德发算是功成名就,但再回首他早年的学习成长经历,越发让人感受逐梦之不易。

谈及年幼时的梦想,赵德发说,成为一名作家只是在他成为教师之后的事,也是他年轻时期的第三个梦想。

出生在一个比较困难的时期,小学六年级后便辍学在家,赵德发说,他那时候的梦想是去县城读中学,但迫于当时的现实,作为家中长子的他只能回家赚工分,帮着父亲养家。

在电视剧《生万物》里,地主宁学祥背着粪篓与狗抢粪的情节让很多人忍俊不禁。

但拾粪正是当年13岁的赵德发所干的第一份工作。翻山越岭捡粪,当把用一筐粪所赚公分换来的一毛钱交到母亲手里时,赵德发喝着母亲送过来的粥也觉得脊梁更硬了几分。

“那时,我是一个对粪着迷的人。”多年以后再回首,赵德发如此打趣。但现实却远比玩笑来的残酷,赵德发说,他的成人礼就是在他13岁拾粪帮父亲养家的那一刻完成的。

在家拾粪两年,当听说离家五里外的一所中学开学开始招生时,赵德发再次背起书包。只是学校所学并非他所期望,于是,读了四个月初中后,赵德发再次回家干起农活,他的上学生涯也就此画上句号。

中学梦碎,但不久后,赵德发又萌发了一个音乐梦。

没有老师、没有乐器,赵德发自学简谱,倒也学会了识谱唱歌,想学乐器却又买不起,他用柳枝自做无声的笛子,在心里练习。直到后来成了民办老师,他也未放弃这个音乐梦,他曾自己写歌往期刊投稿,但一首也没有被采用。后来临沂师范音乐班招生,他一度觉得自己实现音乐梦的机会来了,可是连续两年报考,当六个伙伴最后只剩他落榜时,他的音乐梦也碎了。

两个梦想相继破碎,但读书学习的种子却一直埋在赵德发的心里。

为了学习,借遍了有书的人家

成为村里的民办教师,是赵德发15岁那年的事情,虽然初中未毕业,但作为当时村里学历最高的人,他被“赶鸭子上架”,站上了讲台。

但让赵德发惶恐的不是管不了和他一般大的学生,而是自己的知识不够,于是,疯狂读书学习,让自己快速提升也变成了他那时心里唯一的念想。

但在那时的农村,求一本书并非易事。

黄昏时刻,赵德发时不时坐在村头高岗上,巡视着村里的一个个的落,思考着哪家有书可以借来看看。

一番挫折后,赵德发终于得知村团支部有一本几乎已经被人遗忘的集体借书证,可以去县城借书,于是赵德发义无反顾承担起替村里去县城借书的任务。

当民办教师那几年,赵德发从书中发现了越来越广阔的世界。

1978年,赵德发已经23岁,那年莒南县从民办教师中招考公办教师,在全公社几十名报考者中,赵德发成了三名成功上岸者之一,他也因此“一考成名”。

一年以后,当看到一本《山东文艺》杂志时,赵德发的心里再次产生了涟漪。

“杂志中有篇文章是几位作家谈文学的创作,看完那篇文章后,作家梦一念而生,立志此生要当个作家。”梦想在心里萌发,赵德发的写作实践也一发不可收拾,只是投出的一篇篇文章都石沉大海。

梦依然在,但似乎并非如想象中那般容易触及。

辞官从文,30多岁终发表第一篇作品

在莒南县城,自学成才的赵德发算得上是个小有名气的才子,从学校到政府,从老师到官员,在改革开放开始后的十年间,赵德发也如那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一般快速成长着,在30岁的时候成了县委组织部的副部长。

写作在继续,梦也藏在心里,但向梦想迈出关键一步,赵德发等待着一个时机。

那个时机终于在1988年赵德发33岁的时候来了。那一年,山东大学招收作家班的消息传来,赵德发再也按不住心里那个当作家的梦,他用一个月时间备考,那年秋天,以第三名的成绩考上作家班,毅然辞去官职,在山东大学开始了两年全日制的学习。

上课之外,疯狂阅读名家著作,赵德发开始在文学的世界里畅游。也是从那时候开始,赵德发的作家之路正式开始了。

1989年,赵德发的第一篇短篇小说《通腿儿》正式在《小说月报》发表,并斩获第四届百花奖。

结束山大作家班的学习,赵德发开始在日照工作,也自此开始了创作的高产期,一篇篇短片小说、中篇小说先后发表。

而《缱绻与决绝》是赵德发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写的正是他老家那片土地上的故事。

“老一辈人对土地的依恋,年轻一代离开土地的决绝,是这部小说要讲述的故事。”在赵德发看来,这是一部写在沂山蒙水间关于土地的史诗。

“电视剧《生万物》改编自小说的前八章,重在表达老一辈人对于土地的依恋。”赵德发说。

70岁不止步,创作从土地走向海洋

《缱绻与决绝》《君子梦》《青烟或白雾》,从1996年到2002年,赵德发的“农村三部曲”相继发表。

“土生万物由来远,地载群伦自古尊”,这句赵德发留在《缱绻与决绝》扉页上的中国对联是电视剧《生万物》名字的由来,从土地走来的赵德发却在把视野望向更远处。

在成为山东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后,赵德发开始寻求更多突破,创作的视野也越来越开阔,在“农村三部曲”后,他的 “宗教文化姊妹篇”《双手合十》《乾道坤道》以及《人类世》等作品相继出版。

在赵德发看来,他的“作家梦想不局限于乡土”。

从土地走向海洋,年近七旬的赵德发也进入了创作的又一个高峰。

赵德发第一部海洋题材的长篇小说便是《经山海》,2021年,根据此书改编的电视剧《经山历海》在央视一套播出,引起广广泛关注。

而为了撰写纪实文学《黄海传》,赵德发从长江口一直采访到鸭绿江江口。在《黄海传》出版后,他再拾长篇小说《大海风》的创作,今年1月,这部从2021年就开始创作的《大海风》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

随着《生万物》的热播,书写中国北方海上风云的《大海风》也引起众多的关注。

9月9日,长篇小说《大海风》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这部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北方海洋文化谱写的一曲壮阔史诗或许会成为赵德发又一部被搬上屏幕的作品。

今年已经70岁,作品总量已经900万字,退休10年后的赵德发又回到山东大学,成为山东大学作家书院执行院长。

“有人说,退休后就可以做个领养老金靠喘气赚钱的人,但我不想过这样的日子,还希望有所创造,写出更好的作品。”赵德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