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纹:华夏图腾的5000年密码,从“夏”朝到舌尖上的山东

发布时间:2025-08-03 04:56  浏览量:1

“菀彼柳斯,鸣蜩嘒嘒”——《诗经》

近年来,四川三星堆与金沙的考古文物震动世界。一件通体鎏金的"黄金蝉纹饰品"和六翅金蝉玉牌在金沙遗址破土而出,其上雕刻的蝉纹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琥珀蝉纹和青铜蝉纹、殷墟妇好墓的青铜蝉纹和象牙杯蝉纹形成跨越千年的呼应。

四川金沙博物馆玉刻“六翅金蝉”

四川金沙博物馆 镂孔人面纹玉璋

考古学家郑振香激动道:"这或许就是破解夏朝图腾之谜的关键!"

翻开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夏"字小篆造型惊现玄机:上半部酷似蝉首振翅,下半部形如蝉足蜷曲。

《说文解字》注:(夏)中國之人也。以別於北方狄,東北貉,南方蠻閩,西方羌,西南焦僥,東方夷也。夏,引伸之義爲大也。从夊,从頁,从臼。臼,㒳手。夊,㒳足也。

清代段玉裁注解更直指要害:"夏者,蝉鸣也,象其声振林樾之形。"

原来,先民以蝉鸣声代指盛夏,更将蝉的蜕变视为生命轮回的象征。

良渚玉蝉

三星堆琥珀蝉纹饰、蝉纹玉琮、黄金/青铜蝉纹饰的发现,印证了《说文解字》的记载。

三星堆出土的蝉纹琥珀坠饰,一面阴刻蝉背纹,一面阴刻蝉腹纹,是我国目前考古发掘最早的琥珀制品。

三星堆蝉纹玉琮

三星堆蝉纹青铜器

金沙的蝉纹玉器采用"减地阳刻"工艺,蝉首高昂、双翼舒展,与《夏至》中"蝉始鸣"的物候记载完美契合。

金沙遗址出土的3000余件玉器中,蝉纹出现频率高达23%,远超龙纹的17%,暗示夏朝图腾或为"龙蝉共舞"。

上部饕餮纹 下部蝉纹的商代【蝉纹俎】

《史记·五帝本纪》:颛顼生子曰“穷蝉”。

又说“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

《左传·文公》记载:“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浑敦,穷奇,梼杌(穷蝉),饕餮,投诸四裔,以御螭魅,是以尧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为天子”。

这或许是“饕餮纹”与“蝉纹”经常成对出现的原因。

(一)生物特性:向死而生的哲学隐喻

蝉的若虫在地下蛰伏3-17年,羽化时破土而出,褪去旧壳飞向高枝。这种"死而复生"的特质,被《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赋予深刻寓意:

"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商周青铜器上的蝉纹,亦有先民对"轮回重生"的具象化表达。

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青铜斝上,蝉纹以二方连续形式环绕器身,形成"无始无终"的闭环,恰如《荀子·大略》所言:"蝉,生而亡,亡而复生。"

这种对生命永恒的追求,在道教中演变为"羽化升仙"的修炼目标,全真教典籍《抱朴子》更载:"含玉蝉者,死而复生。"

(二)文化象征:君子比德于蝉

蝉吸食树汁而不食污秽,被儒家奉为高洁象征。

唐代虞世南《蝉》诗云:"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李商隐则以"本以高难饱"自喻,将蝉的清高融入仕途坎坷的感慨。

这种文化基因深植于官服制度。

汉代始创的"貂蝉冠",以金蝉装饰冠前,象征官员"外温润而内劲悍"的品格。

西汉玉蝉,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资治通鉴》记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武将冠饰"貂尾金蝉",秦汉侍臣沿用此制,隋唐帝王画像中仍可见冠前金蝉熠熠生辉。

山东大地,一场夏夜烧烤正酣。青岛人老王熟练地将知了猴(蝉幼虫)穿成串,笑道:"这可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唐僧肉'!"

考古发现显示,以蝉为灵物的信仰体系早有先声,后继不绝。

浙江余杭反山14号墓出土 良渚玉蝉

湖北省博物馆藏 石家河玉蝉

距今约5300年前,东夷凤族南下,与当地土著融合形成河姆渡(浙江余姚)和凌家滩(安徽含山),特大洪水让幸存者迁至地势较高的良渚地区,与东夷文化一脉相承的良渚文化已见圆雕玉蝉,江汉平原石家河文化更批量制作扁平玉蝉,造型从抽象到精微不等,蝉首、目纹、吻部凸起及双翼、体节等特征均有细腻呈现。这些实物证据表明,蝉作为沟通生死的神性符号,在史前中国已形成跨区域的文化认同,其精神内核被后世文明持续承袭发展。

《左传》"东夷介然用明"的记载,印证龙和蝉纹图腾在碰撞中融合。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估值21亿元的象牙杯上,饕餮纹与蝉纹相映成趣,或印证饕餮与穷蝉的传说。

部落或族群的这种融合,在饮食领域达到巅峰。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载:"蝉蛹,东夷所珍,食之延年。"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更将知了猴列为"药食同源"佳品。

如今,山东人每年消费3亿只知了猴,既是对自然的利用,更是对"蝉蜕重生"精神的现代传承。

关于蝉的别名,山东人的叫法最为丰富,济南叫“哨却”,德州喊“爬爬”,菏泽称“嘟了猴”,光潍坊一地就有“仙家”“节柳”等七种叫法。

最绝的是“蠽蟟螝”——这仨字念“jié liáo guì”,建议列入山东女婿必考科目!

青州博物馆蝉冠菩萨造像

佛教东传后,蝉纹被赋予新的宗教内涵。

青州博物馆藏北魏佛像,冠饰清晰可见蝉纹,与道教"羽化"思想完美融合。

唐代玄奘被尊为"金蝉子",恰因其西行取经的壮举,暗合蝉"破土而出"的坚韧。

在当代,蝉纹依然活跃。《琅琊榜》中梅长苏以玉蝉为信物,唤出隐世大儒周玄清;故宫博物院推出的"蝉纹金珰"文创,让千年图腾焕发新生。更有网友戏称:"山东人吃蝉幼虫,是在用味蕾演绎'金蝉脱壳'的哲学!"

从三星堆的黄金蝉纹,到山东烧烤摊的知了猴;从《说文解字》的象形解字,到佛道典籍的哲学阐释,蝉纹始终是华夏文明的精神图腾。它承载着先民对生命的敬畏、对重生的向往,更见证了东夷与华夏从图腾争锋到文化共荣的壮阔历程。

当夏夜的蝉鸣再次响起,我们听到的不仅是自然的乐章,更是一个文明对"向死而生"精神的永恒礼赞。

这,或许就是蝉纹能跨越五千年,依然深深烙印在华夏基因中的终极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