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苦读十年落榜?你现在的“卷”,早被史书写透了!

发布时间:2025-09-11 21:00  浏览量:2

前言

你有没有过这种深夜崩溃?

熬夜刷行测到眼肿,考公成绩出来连面试线都摸不着;

二战考研熬到凌晨三点,结果比去年还低二十分。

明明拼尽了力,却连“门槛”都没碰到。

可你知道吗?

蒲松龄故居

三百年前的清朝,有个叫蒲松龄的书生,从十九岁考到七十一岁,五十多年里一次次踏进乡试考场,最后连个举人都没中。

和你现在“卷到脱发喊考公太难”的苦,根本是同一个配方。

为啥拼了命,还是挤不进那条人人抢的“好路”?

别以为“卷”是现代人的专利。从汉朝太学招生到清朝科举,古人的“读书内卷”早玩了两千年。

他们踩过的“落榜坑”,咱们现在还在踩;

他们摸出的“破卷招”,今天照样能用!

一、古人的“卷”:不是读得不够狠,是赛道藏着“暗门”

1. 录取率比考公难十倍:名额早被“悄悄分了”

你敢信吗?唐朝贞观年间,全国每年挤破头考科举的书生有上万人,最后只录二十个进士——录取率0.2% !

到了清朝更绝,考个最基础的秀才都得闯三关:县考、府考、院考。

就说浙江杭州府,每次院考报考两千人,最后只取六十个秀才,录取率3% ——比现在考985还难!

难就难在,名额早被“暗箱操作”了。

明朝浙江书生徐渭,就是后来画大写意的“青藤老人”,二十岁轻松考中秀才,可之后连续八次冲乡试(考举人),直到四十一岁还是落榜。

每次落榜他都把文章烧了重写,最后气得折了毛笔:“不是我写得差!杭州府的乡试名额,早被那些世家子弟分完了,咱们寒门子弟就是来陪跑的!”

可不是嘛。

汉朝太学招生,优先挑贵族子弟;

唐朝科举要递“行卷”——本质是展示才华(比如白居易靠《赋得古原草送别》行卷获赏识),可寒门子弟连达官贵人的门都摸不到,哪来的“展示机会”?

清朝更直接,花钱就能“捐官”,捐个监生名额,比苦读考秀才容易十倍!

不过也别把科举想成“完全焊死寒门”。

宋朝寒门进士占比达50%以上(据《宋会要辑稿·选举》),明朝张居正、清朝曾国藩都是普通家庭出身,靠苦读拼出仕途。

但“行卷要人脉、捐官靠钱财”的规则,还是让寒门比贵族多了几道“卷门槛”,就像现在考公的“本地户籍”“三年相关经验”,看似公平,实则早给“自己人”留了坑。

2. 读书是“烧钱活”:没家底根本“卷不起”

别光看录取率,古人读书的成本,普通家庭根本扛不住。

战国时拜师要送“束脩”——五匹帛,相当于农户半年收入;

明朝书生住书院,一年住宿费加书本费要二十两银子,够买十亩地!

也就是说,想安安稳稳读十年书,家里得有“不种地也能活”的底气。

宋朝江西书生晏几道,是宰相晏殊的幼子,可家道中落后家境贫寒,母亲靠变卖首饰供他读书。

他白天帮人抄书赚饭钱,晚上就着油灯啃书,书页翻烂了就用米汤粘补。

考了四次科举,三十岁终于中举,可回家一看,母亲早因操劳过度病逝,只剩满屋旧书和一口冷灶。

他抱着书哭:“我中举了,可娘再也看不到了——这‘卷’来的功名,到底值不值?”

这像极了现在“脱产考研三年”的你:没收入,靠父母接济,每天除了刷题就是刷题,最后落榜了才发现,同学早赚了三年工资,自己除了“会背书”啥也不会。

“卷”的背后,从来都是“经济实力”的较量,古人早用命验证过了。

二、古今“卷”的同一个坑:别用“假努力”骗自己!

1. 死记硬背的“无效卷”:古人落榜,多是“读死书”

清朝乾隆年间,河北书生刘大櫆把《论语》《孟子》背得滚瓜烂熟,连朱熹的注释都能默写下来。

可他考了八次科举,每次都落榜。

最后一次,考官直接在他卷子上批:“只会抄书,没一句自己的话!这样的人当了官,能解决百姓的事吗?”

你是不是也这样?

考研把教材背了三遍,真题却没刷过3套;考公刷了一万道题,申论连“结合材料”都不会;面试时背模板,一被追问就卡壳。

这哪里是“努力”,根本是“无效刷题”的自我感动!

反观宋朝苏轼,二十一岁考科举,主考官欧阳修本来想判他第一,怕人说“偏袒弟子”才故意给了第二。

苏轼的文章咋写的?没背教条,直接写“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患,患在治财无其道耳”——人家聊的是“怎么帮朝廷理财”,不是“经书里怎么说”。

这就像考公时别人还在背“申论模板”,你却结合本地政策写“民生方案”,考官一眼就记住你!

所以啊,不管古人还是现在,“卷”的核心不是“背得多”,是“用得上”。

你把《行测》技巧背遍了,不会灵活用,照样考不过那些“刷一道题总结一类”的人。

文徵明真赏斋图

2. 盲目跟风的“错赛道”:古人落榜,多是“随大流”

明朝中期,“考科举”成了全民热潮——不管是擅长算术的,还是精通园艺的,都被家人逼着“读书当官”。

苏州书生文徵明,小时候天资平平,连字都写得歪歪扭扭,父亲却非逼他考科举。

他考了十次乡试,每次都落榜,直到五十三岁还没中举。后来他索性放弃,专心学画,最后成了“吴门四家”之一,画的《真赏斋图》流传至今。

文徵明晚年笑说:“当年要是不跟风考科举,我早把画画精了,哪用在‘错赛道’上蹉跎几十年?”

这像极了现在的你:大家都考公,你也跟着考;大家都考研,你也跟着二战。可你从来没问过自己:“我真的适合当公务员吗?我读研是为了逃避工作,还是真的喜欢这个专业?”

唐朝“安史之乱”后,科举录取率暴跌,很多书生转头学经商、做幕僚。

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没考中进士就去给节度使当幕僚,帮着处理军务,最后官至郎中,比中举的人过得还好。

古人早懂:赛道错了,再卷也没用。

就像现在,有人考公失败转做带货主播,一年赚的钱比公务员十年工资还多;有人考研失败学编程,现在成了大厂程序员。

“别人的路”再好,不如“适合自己的路”。

三、古人的“破卷”智慧:别硬卷,要“巧活”!

郭守敬简仪

1. 不挤“独木桥”:小众赛道更容易“突围”

元朝书生郭守敬,考科举落榜后没再硬冲。他喜欢看星星,就一头扎进天文;喜欢修水渠,就专心学水利。

最后他发明的“简仪”,比欧洲天文仪器早三百年;主持修了京杭大运河的通惠河,让漕船能直接开到北京城里。

元世祖忽必烈一看,直接封他为“太史令”——比中举的人官还大,还不用考科举(据《元朝名臣事略》)!

这就像现在有人考公失败,转头学短视频剪辑,没半年就成了本地生活号大V——科举是“独木桥”,天文、水利、画画、剪辑都是“阳关道”。

小众赛道没人挤,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自然有机会。

清朝康熙年间,安徽书生方苞,落榜后没再考,反而专注写散文。

他的文章用词简单却有力量,连康熙都喜欢读,说“方苞的文章,比那些科举范文强十倍”。

最后康熙直接把他召进翰林院,让他教皇子读书——好比现在有人考研失败,专心写职场干货公众号,最后被出版社签约,活成了“另一种上岸”。

唐寅山水画:落霞孤鹜图

2. 边“卷”边“谋”:副业托底,卷得才不慌

宋朝书生陆游,二十九岁考科举落榜,没在家啃老。他一边在私塾教书(副业),一边继续备考。

他教的学生里,有个是官员的儿子,觉得陆游教得好,就推荐他去给川陕宣抚使王炎当幕僚。

陆游跟着王炎在汉中练兵,写了“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诗,最后靠这个经历,比中举的人还早进入仕途。

这和现在年轻人“边做兼职代账边考编”一模一样:主业是“上岸”,副业是“兜底”,落榜了有收入,考上了是双赢,根本不用怕“脱产备考一场空”。

更绝的是明朝唐伯虎。他十八岁考中秀才第一,本是科举“种子选手”,却因“科场案”被牵连,终身不能再考。

唐伯虎没消沉,反而靠画画谋生——他画的山水、仕女灵动传神,富商们抢着买,最后成了“江南四大才子”,日子比中举的人还滋润(据《明史·唐寅传》)。

他晚年在桃花坞建园子,写“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这就像现在考编失败的女生,靠画插画接单月入过万,最后开了自己的工作室:“铁饭碗”没拿到,却端稳了“自己的碗”!

四、这些“卷”出来的教训,古人早告诉你了!

1. 别被“努力万能论”洗脑!

汉朝太学优先贵族、唐朝“行卷”要人脉、清朝“捐官”靠钱——古人早懂,“努力”得先踩对“规则”。

现在也一样:考公要看“户籍限制”,考研要看“导师资源”,找工作要看“内推机会”。

你埋头刷题前,先看清赛道是不是适合你,不然拼到死也是陪跑。

2. 别用“刷了一万题”骗自己!

刘大櫆背遍经书落榜,苏轼写句“理财”上榜;现在有人刷一万题考不过,有人刷三千题就上岸——关键不是“做了多少”,是“学会了多少”。

刷题要总结规律,背书要理解意思,面试要灵活应变——“假努力”骗得了别人,骗不了结果。

3. “落榜”不是“失败”,是老天爷喊你“换条路”!

郭守敬转天文、方苞转散文、唐伯虎转画画——古人早用经历证明,一条路走不通,换条路可能更宽。

现在的“卷”也一样:考公失败试试技能岗,考研失败试试创业,工作不顺试试自由职业——路有千万条,别在“独木桥”上耗死。

结尾

蒲松龄烧书的时候,肯定没料到,三百年后的我们,还在经历和他一样的“卷”。

古人苦读十年落榜,不是因为“笨”,是没看清赛道规则、做了假努力、死盯一条路;

现在我们“卷”到崩溃,往往也是栽在这三个坑上。

但郭守敬、方苞、唐伯虎、陆游也告诉我们:“卷”不可怕,怕的是“瞎卷”。

看清规则,别做假努力,留条副业兜底——古人的“破卷”智慧,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最后问你一句:你有没有过“死卷一场却落榜”的经历?最后是怎么“破局”的?评论区聊聊,咱一起避“卷坑”,找“活路”!

金句传播

1. 从“十年寒窗无人问”到“熬夜刷题到天明”,“卷”的配方,两千年没换过!

2. 别信“努力就赢”:赛道规则藏暗门,拼到死也是陪跑。

3. 死背经书的落榜,写自己观点的中举——“会用”比“多做”值钱10倍。

4. 科举是独木桥,天文剪辑是阳关道——别在一条路上耗死!

5. 边教书边备考,边代账边考编——“副业”托底,卷得才不慌。

6. 落榜不是失败,是老天爷喊你“换条路”!

7. 蒲松龄烧书叹“读书无用”,你脱发喊“考公太难”——别瞎卷,要巧活!

8. 从汉朝太学到现在考公,“卷”的马甲换了,坑还是那几个!​​​​​​​​

参考文献

1. 《史记·儒林列传》(汉·司马迁)

2. 《新唐书·选举志》(宋·欧阳修、宋祁)

3. 《明史·选举志》《明史·唐寅传》(清·张廷玉等)

4. 《清史稿·选举志》(民国·赵尔巽等)

5. 《宋会要辑稿·选举》(清·徐松辑)

6. 《元朝名臣事略》(元·苏天爵)

7. 《陆游年谱》(清·钱大昕)

8.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张希清主编)

9. 《明清科举与社会流动》(何炳棣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