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城市智库 | 哈工大郑研院:锻造科技“金钥匙”,打开产业升级“创新引擎”
发布时间:2025-09-11 10:00 浏览量:1
自主研发的精密仪器里,悄然生长着高端超硬材料——金刚石;利用团队独创工艺,生物质资源成为新能源电池材料关键部分,实现资源绿色发展再利用;中原大地的特高压输电塔之间,一束束纤细的光纤编织起守护电网安全的“智能防线”;兰考盐碱地里,秸秆地膜滋养着国家地理标志蜜瓜……这一幕幕科技创新图景,描绘出哈尔滨工业大学郑州研究院(简称“哈工大郑研院”)深耕中原,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奋斗画卷。
自2021年8月落地以来,哈工大郑研院将学校顶尖科研实力与河南产业需求深度融合,从科技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到成果转化打通“最后一公里”,哈工大郑研院用一把把科技“金钥匙”打开一个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难关,转化为助力河南产业升级的“创新引擎”。
截至目前,该院已先后获批10余个国家、省部级创新平台,获批签约各类科研项目200余项,合同总额突破2亿元,孵化50余家科技企业,牵头发起成立河南省技术经理人协会,全院行政人员100%获得技术经理人资格认证,为河南“7+28+N”产业链群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创新研究 筑牢产业升级根基
今年5月,哈工大郑研院申报的“大尺寸高品质单晶金刚石技术高效落地产业化”项目成功入选郑州市“高校、科研院所促进高价值发明专利本地转化项目”。
“我们的大尺寸单晶金刚石生长装备,终于解决了传统设备生长面积小、均匀性差的行业难题。”在河南碳真芯材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技术人员兴奋地展示着自主研发的核心设备。为推动河南省超硬材料重点产业强链增效,研究院积极助推项目团队金刚石材料相关技术及专利在豫转化,将团队产业化公司“碳真芯材”落地郑州。
河南作为超硬材料产业大省,长期面临高端装备依赖进口、核心材料制备技术不足的困境,该公司则成为破局“生力军”。这家由哈工大郑研院联合孵化的企业,其研发的金刚石复合材料,技术指标国内领先,为河南超硬材料产业链补上了“高端装备—核心材料—应用器件”关键环。
在新能源领域,研究院的创新同样令人瞩目。针对无人机行业长期存在的飞不久、难共享、成本高等痛点,哈工大郑研院新能源车辆先进动力与能源研究所博士后副研究员李光耀介绍,研发团队搭载20余项核心专利技术,通过三重技术革命开启无线供电新时代,推出全球首创多尺寸兼容高抗偏移无人机无线充电系统。
“我们主要是做电动车的无线充电、无人机的无线充电还有电机电控电驱。”从2006年到如今,新能源车辆先进动力与能源研究团队的科研人员已聚焦这个领域开展研发近20年时间。“不管是大功率还是小功率,都已经完成从样机到量产的过程,现在和宇通客车、少林客车等多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截至目前,我们已承接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项目等20余项,发表SCI论文60余篇,获批专利30余项。”李光耀说道。
科技赋能现代农业发展是研究院创新研究的另一重要领域。兰考蜜瓜种植曾饱受塑料地膜“白色污染”困扰。该院于艳玲副教授带领团队将可降解秸秆地膜和腐殖酸有机肥带入大棚。团队研发的纸地膜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降解周期仅90天,还能释放有机质改良土壤;植物源腐殖酸肥料则可有效修复盐碱化板结土壤,并且可以实现绿色循环。目前,兰考秸秆资源化处理中试基地正在建设,预计投产后年处理秸秆300吨,产出生物基肥料150吨,将助力当地解决秸秆综合利用难题。
全链条体系加速创新价值落地
“2022年,我院金刚石材料相关技术及专利在豫转化项目处于产业化早期阶段,面临着商业化验证不足等多重挑战,导致资金引入周期延长。”河南哈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哈工大郑研院下属平台公司)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得益于哈工大、郑州市科技局等各方的共同努力,2024年成功引进省级投资平台基金,解决研发团队在产业化初期的资金瓶颈问题,也为后续的技术迭代和市场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该工作人员介绍。此案例是“基础研究在高校、落地转化在地方”的典型,由地方研究院结合地方产业需求,推动学校成果在地方落地,是一流大学研究院服务地方经济的典范,也是校地双方建设研究院的重要初衷之一。
据悉,为了更好促进成果从实验室到工厂再到市场,研究院建立“技术研发—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业落地”成果转化全周期的孵化服务体系,打造科技产业“高产田”、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工厂”。2024年,该院入选郑州市首批概念验证中心建设试点。同年,又获批河南省技术转移中心示范机构。
研究院坚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一体推进,以地方产业需求为引领开展成果转化,推动成果落地服务实体经济;设立概念验证专利转化院设项目,针对技术成熟度较高的项目进行“商业验证+技术验证+场景验证”,探索“一项技术成果+一个典型场景+一个行业推广”模式,促进场景创新成果落地应用。
当前已经持续开展三批概念验证项目,截至目前,已完成70余项成果转化,覆盖智能机器人、新能源环保、生物医药等多个省市产业发展重点领域。
引育人才锻造产业 发展“生力军”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哈工大郑研院一直以来始终坚持的发展理念。
如何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研究院坚持“以才引才”,打造“大师+团队”人才工作体系,支持高层次人才在郑建立高水平科研、产业化平台,协助其招引海内外人才组建高水平团队。目前,研究院已围绕医学健康、光电融合、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建立高水平科研团队15个,初步建成了一支由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领衔、面向省市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200余人高素质国际化人才队伍。
“从事金刚石产业研究的张固非博士,其研究领域与我省超硬材料产业高度契合,他从国外知名研究机构辞职回国,全职加盟研究院。”研究院工作人员介绍,在张固非博士这些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过程中,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教育局、郑东新区(中原科技城)等主动提供高层次人才政策解读与申报服务,积极协助解决编制、人才子女入学等问题,为人才安心科研创造了良好环境。
据悉,哈工大郑研院始终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已与包括河南省科学院、河南省医学科学院、郑州宇通集团等30余家省内头部企事业单位建立人才培养基地,累计培养硕博研究生1700余人。“哈工大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郑州专项采用‘校内导师+行业导师’的导师组培养模式,师生深入省市产业发展一线,找真需求、解真难题、练真本领,解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企业研发实践脱节等问题,同时引导和推动更多学生在毕业后留在郑州就业工作。”研究院工作人员表示。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哈工大郑研院将继续以人才培养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成果转化为纽带,为中原产业升级打造更强的“科技引擎”,加速“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融合,助力郑州升级为“创新枢纽”,让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在河南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现代化河南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本报记者 刘盼盼 李新华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 上一篇:文徵明《滕王阁记》行草册页苏州艺石斋藏本赏析
- 下一篇:雪蓑在章丘的传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