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浦,创新不止于想象,更是扎实落地的实践与看得见的成果(一)丨青创引力场

发布时间:2025-08-07 15:03  浏览量:1

如何把一个创新的想法变成现实?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答案。

对于环境科技公司来说,可能是“微生物降解液化及捕碳技术”。模仿动物胃部消化功能,通过多种微生物复合菌群和特种酶的联合降解,在24小时内将95%的湿垃圾降解液化成水,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水平,这是上海巷西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的核心技术之一。而公司另一项达到“国际先进”的“微藻治沙技术”,更是成功地将荒漠藻生物结皮固沙降碳技术应用于库布齐沙漠的治理,治理面积近10万亩,实现了荒漠生态系统的高效重建,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

在青浦,创新要素加快集聚,大大小小、数以千百计的科创团队和企业正在蓬勃发展。华为、网易等科技型龙头企业密集落地,美的、安踏等行业巨头也纷纷选择青浦作为战略性布局推动企业转型蝶变、多元化发展。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领军企业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十四五”以来,青浦区高新技术企业从753家提高到1172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制造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从24.7%提高到34.4%,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已经成为上海西部联动长三角的科创功能新高地。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想要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破解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人才。为吸引各类优秀人才扎根,青浦出台了一系列极具吸引力的政策。以青峰人才政策为代表,从住房、子女教育、创业扶持等多方面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比如,对符合条件的人才提供人才公寓,给予购租房补贴,让人才在青浦能够安心生活;在子女教育方面,协调优质教育资源,保障人才子女入学。此外,2024年升级出台青峰人才政策2.0版,进一步增强了对海内外优秀科创企业和人才的吸引力,为人才创新创业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政策的吸引下,众多人才纷至沓来,在青浦这片沃土上施展才华,推动着各个领域的创新发展。在中国北斗产业技术创新西虹桥基地,人才集聚效应显著。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以“北斗导航”为特色产业的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截至2024年底,累计引进优质企业800多家,集聚海积信息、华测导航、联适导航等北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超300家。

移动智地产业园同样是人才汇聚、创新涌动的热土。在青燕和示办公大楼里,公司创始人李靖带领技术团队利用高精度人脸3D建模、人脸感知数字编码技术及人脸AI定位测量等核心技术,不断升级三维扫描建模产品和应用场景。目前,园区企业累计获得自主知识产权2000余项,培育了众多高层次人才及人才团队。

如今的青浦,正凭借着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引进,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大步迈进。据了解,“十四五”以来,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从3.56%提高到4.53%,高层次人才和高学历创新创业人才总量实现“翻一番”。

市委书记陈吉宁指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要努力成为一座大的“创新场”和孵化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自设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打破行政壁垒,促进区域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青浦区紧紧抓住这一战略机遇,积极与吴江、嘉善等地开展深度合作,在产业协同创新、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也让长三角充满了机遇和希望。“创业如做木桶,需在短暂时间内,趁着机会窗口期,集齐各板块木头。这对任何创业公司而言都非易事。”15岁考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24岁拿下美国马里兰大学认知与神经科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成为人工智能公司Numenta唯一的华人员工,现如今在长三角绿洲智谷•赵巷创业的崔彧玮感慨道。在青浦,他做到了。“从概念研发到测试落地,所有事宜都能在一小时车程内解决。在长三角区域,我还结识了众多优秀的合伙人,有从事手机模块的,有专注电力驱动系统的,还有钻研激光雷达的。”这些科技人才汇聚一堂,为汤恩智能产品的持续优化创新贡献着至关重要的力量。目前,汤恩智能科技已在全球形成亚洲、欧洲、北美洲三大区域发展布局,成为中国“智能制造”出海代表企业的一员。

“加快建设长三角创新枢纽。”六届区委十次全会提出的新目标吹响了新征程的号角。青浦将以制度创新突破要素边界,力争让每个创新的种子都能找到生长的阳光雨露,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

记者:李艳丽(首席)

摄影:李艳丽(首席)

编辑:沈千慧、吕斌

责任编辑:胡军军

终审:余民(首席)

转载请注明来自“绿色青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