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一场疯癫背后的古代 “高考” 生存战
发布时间:2025-09-10 00:29 浏览量:3
在中学课本里,《范进中举》是篇让人笑出眼泪的课文。54 岁的老童生范进,考了大半辈子科举,终于中了举人,结果一激动当场疯癫,又是拍着手喊 “我中了”,又是跌进泥水里,头发散乱、鞋子跑丢的模样,任谁看了都觉得滑稽。可当年笑得越开心,后来了解了背后的历史,心里就越不是滋味 —— 范进的疯,从来不是因为 “太开心”,而是被整个时代的科举制度逼出来的一场生存突围。
要懂范进,得先搞懂 “中举” 在清代到底意味着什么。现在人觉得高考是人生大事,可比起清代的科举,高考的 “含金量” 和 “残酷度” 都差了一大截。清代的科举体系像座金字塔,最底层是童生试,考中了才能当秀才;秀才往上考乡试,考中了才是举人;举人再考会试、殿试,才能争进士、状元。别以为范进 54 岁才中秀才很窝囊,要知道,清代童生试的录取率比现在考 985 还低。乾隆年间,江南地区童生试的录取率常年不到 1%,很多人考到六七十岁,连秀才的门槛都摸不到。明代的蒲松龄,写《聊斋志异》的大才子,从 19 岁考到 71 岁,也只得了个贡生的身份,连举人都没中;还有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诗书画样样精通,科举却屡试不第,最后还因精神抑郁杀了妻子,可见科举有多 “磨人”。
范进的惨,不止在考试难,更在没功名时的 “生存绝境”。课文里说他 “家里揭不开锅”,母亲让他卖下蛋的母鸡换米,这不是夸张,而是清代底层读书人的真实写照。清代的秀才虽然有点身份,但没什么实际特权,不能当官,也不能免太多赋税,大多数秀才只能靠教书、当幕僚混口饭吃,要是运气差,连肚子都填不饱。范进的岳父胡屠户是个屠夫,在当时算小生意人,家里至少能吃上猪油,所以才敢指着范进的鼻子骂 “现世宝”“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在那个年代,没功名的读书人,社会地位还不如会手艺的屠夫。范进想考乡试,连盘缠都要跟岳父要,结果挨了一顿骂,最后只能偷偷去考,回来时母亲和妻子已经饿了两三天。这种 “尊严被踩在脚下、肚子填不饱” 的日子,他过了五十多年,中举对他来说,不是 “考中一个证书”,而是 “从地狱跳进天堂” 的唯一机会。
那中举到底能带来什么?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清代的举人,相当于拿到了 “官场入场券” 和 “免死金牌”。按照清代制度,虽然 1850 年后只有进士才能当大官,但举人也能通过 “拣选”“大挑” 当知县、教谕之类的官员,就算不当官,举人也有一堆特权:不用交田赋,不用服徭役,见了知县不用下跪,官府还不能随便抓他、打他。就像《九品芝麻官》里的方堂镜,明明是个反派,却敢跟知县叫板,就是因为他是举人身份。更实际的是,中举后会有很多人 “送好处”,张乡绅为什么一听说范进中举就上门送银子、送房子?不是因为他大方,而是因为举人是 “潜力股”,现在跟范进搞好关系,以后范进当了官,就能互相照应。范进中举后,没几天就收到了田产、店房,还有人自愿当仆人,这种 “一夜暴富” 的反差,换谁能不激动?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高考状元也很厉害,怎么没听说谁疯了?其实根本原因是 “考试的意义不同”。现在高考是 “人生的一个选择”,不是 “唯一的出路”,就算考不上状元,也能上大学、找工作、创业,总有别的机会;可清代的科举,是底层读书人唯一能改变命运的路,除了科举,要么当农民,要么当工匠,要么当小商贩,想靠别的方式往上爬,几乎不可能。范进考了二十多次,从青年考到老年,头发都白了,要是这次再考不上,他可能这辈子都只能饿肚子、被人骂,所以中举的消息一传来,他紧绷了五十多年的神经突然断了,才会 “痰迷心窍” 疯了。这种疯,是长期压抑后的爆发,是对命运不公的控诉,不是 “太开心” 那么简单。
更值得深思的是,《范进中举》里的所有人,都是科举制度的 “受害者”。胡屠户前倨后恭,中举前骂范进,中举后又夸他是 “文曲星”,不是因为他天生市侩,而是因为在那个社会,“功名” 就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张乡绅送钱送房,不是因为他善良,而是因为科举制度催生了 “官绅勾结” 的利益网络;就连范进自己,也被科举磨成了 “迂腐的书呆子”,除了读书考试,什么都不会,中举后虽然当了官,却也成了制度的一部分。吴敬梓写《儒林外史》,不是为了嘲笑范进的疯癫,而是为了讽刺整个科举制度 —— 它把人变成了 “功名的奴隶”,把读书变成了 “追名逐利的工具”,连最基本的人性都扭曲了。
范进的结局其实不算惨,他后来疯病好了,当了官,日子过得不错,但更多像范进一样的读书人,就没这么幸运了。清代史料里记载,有个叫陈端生的读书人,考了一辈子科举,70 多岁还在考童生试,最后病死在考场上;还有个叫王士祯的,因为屡次考不上,最后精神失常,天天在大街上喊 “我中了”。这些人的故事,比范进更悲惨,却很少有人知道。
现在再回头看范进,我们不该再笑他的疯癫,而是该明白:他的疯,是一个时代的悲剧。科举制度虽然在历史上起到过选拔人才的作用,但到了明清时期,已经变成了束缚人性的枷锁。幸好,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多元的时代,不用再靠 “一场考试” 决定一辈子的命运。可范进的故事,依然在提醒我们:别把 “成功” 的路走得太窄,也别让任何一种制度,把人逼到 “不疯魔不成活” 的地步。
嘲笑范进,理解范进,还成不了范进!!!当课本照进现实的那一刻,教育实现了他的闭环,十几年前射出的子弹此刻正中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