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路扬的故事2.1

发布时间:2025-09-09 16:14  浏览量:1

路扬少将: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少将,时任中央军委办公厅副主任。

一、将军简介

路扬(1917—2001),原名路天庚,直隶省(今河北省)临城县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地方工作团团员,中共临(城)内(丘)中心县委秘书,冀西游击队先遣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2团连长、连指导员、营教导员、2团政治处主任,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第5军分区特务大队政治处组织股长,冀中军区第5军分区27团总支书记,冀中军区第10军分区政治部干部教育科科长、宣教科科长,冀中军区教导团政治处教育干事,晋察冀军区陆军中学教育股股长,冀中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员、前线报社社长。参加了调和头、神堂、辛戊等战斗和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3纵队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华北军区、第一野战军第19兵团第63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参加了正太、保北、清风店、石家庄、平津、兰州、宁夏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19兵团兼陕西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志愿军第19兵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志愿军第63军政治部副主任,第63军政治部主任,总参谋部总参谋长办公室主任,军委办公厅副主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主任兼秘书长,军委办公厅第一副主任、主任,河南省军区政委。1951年入朝作战,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1年夏秋季阵地防御作战、1952年巩固阵地作战、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和保卫开城作战,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奖章。1988年7月荣获独立功勋荣誉章。

2001年6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二、将军生平

路扬(1917—2001),原名路天庚,1917年生于直隶省(今河北省)临城县石城乡石城村。

1937年10月,经杨克冰介绍参加八路军。同年11月,由赵德尊、程式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初,任八路军地方工作团团员,到邢台等地发动群众。

1938年4月任中共临(城)内(丘)中心县委宣传委员陈桂枝的秘书。

1938年6月任冀西游击队先遣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2团连长、连指导员、营教导员、2团政治处主任。

1939年6月任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第5军分区特务大队政治处组织股长。

1939年9月任冀中军区第5军分区27团总支书记。

1940年8月任冀中军区第10军分区政治部干部教育科科长、宣教科科长。

参加了调和头、神堂等战斗和百团大战。

1942年任冀中军区教导团政治处教育干事,晋察冀军区陆军中学教育股股长,冀中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员、前线报社社长。

抗战胜利后,任冀中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

1946年任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1948年5月任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3纵队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参加了正太、保北、清风店、石家庄、平津等战役。

1949年任华北军区、第一野战军第19兵团第63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参加了兰州、宁夏等战役。

建国后,任第19兵团兼陕西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1951年2月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19兵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1951年秋,任第63军政治部副主任。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1年夏秋季阵地防御作战、1952年巩固阵地作战、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和保卫开城作战,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1953年10月回国后,任第63军政治部主任,总参谋部总参谋长办公室主任,军委办公厅副主任。

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奖章。

1961年8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后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秘书长。

1965年5月~1965年11月,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后任军委办公厅第一副主任。

1967年8月~1968年12月,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

1968年3月,受“杨余傅事件”影响,遭到打击迫害。

1969年~1971年,任河南省军区政委。

1972年被诬陷入狱,1978年10月重获自由。

1983年2月获得彻底平反,恢复大军区副职待遇,离职休养。

1988年7月荣获独立功勋荣誉章。

2001年6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三、他就是《青春之歌》中的卢嘉川

小说《青春之歌》,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期,是著名女作家、电影明星白杨的姐姐杨沫的成名作。

杨沫,原名杨成业,曾用名杨君茉、杨默,祖籍湖南湘阴,1914年8日生于北平。1936年入党,先后任河北安国县妇女抗日救国会主任、冀中10分区抗日救国联合会宣传部部长、妇女部长、晋察冀日报社编辑、中国作协北京分会副主席、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等。

路扬,原名路天庚,1917年生于直隶省临城县石城乡石城村,曾就读于临城县简易师范学校。“7.7事变”后,投笔从戎。

1936年以前,杨沫就曾与路扬相识,并有过一段比较亲密的友谊。但是,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他们分手了。

小说《青春之歌》主要讲述的是,在上世纪30年代,特别是“12·9”学生爱国运动时期,中国年轻的知识分子们投身革命,并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的故事。

小说成功塑造了卢嘉川、江华、林红等几个共产党员,以及林道静、余永泽等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这部以女性知识分子的视角,反映革命题材的长篇小说,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并成功拍摄了同名电影。

《青春之歌》中的男主人公卢嘉川的原型,就是路扬。

1941年左右,冀中区10分区沦为了敌占区,根据地陷入了非常艰苦的斗争环境。

在艰苦生活和残酷斗争的双重摧残下,杨沫患了疟疾,彻底病倒了,随卫生部来到路西的后方医院治病。

经过一段时间的疗养,她的病情稍微有所好转,就急着想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但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已经无法回不去,她被分配到10分区政治部宣传科,当了一名编辑。

当时,杨沫的病情严重,总打摆子,经常身上一阵阵的先冷后热。发病时,她就吃不下饭,只能难受地缩在老乡的炕上。

当时,晚饭一般是一个玉米饼子。杨沫衰弱得没有胃口吃干的,就拿饼子换房东的小米粥喝。换了几次后,被人发现并反映到领导那里,招来一些非议,说她娇气,不珍惜宝贵的粮食。

杨沫得知后,心里非常难过,可不能说什么,又不敢辩白。

宣传科科长路扬知道后,悄悄来安慰杨沫,并向她解释说:由于敌人的“三光”政策,边区的粮食十分紧张,大家都吃不饱。一个饼子对常常挨饿的男同志是什么分量,你一个女同志可能想像不出。所以,有些人对你的不满,也是很自然的……

路扬恳切的一席话,令杨沫心悦诚服。路扬虽然比她年龄还小三岁,但很有修养,性格温和细致,对她体贴入微。自此,杨沫对路扬有了好感。

两人的这次重逢时,杨沫已经结婚,而路扬仍旧孑然一身,这让杨沫对他有些愧疚。

当时,由于环境的艰险和工作需要,杨沫与丈夫几乎一直是两地分居,加之两人性格的不合和缺少沟通,感情上不免出现了问题。

当然,这段含有明显爱情成分的友情,中间也曾经出现过一些曲折与误解,让杨沫痛心过,也让路扬痛苦过。

1942年春,杨沫听说路扬私自脱离部队到敌占区去了,就此失去了对路扬的好感,并在整风运动中,对此事做了公开的检查,彻底湮灭了对他的那种感情。

但是,路扬送她的一本《鲁迅选集》,她还是一直视为珍宝带在身边。即便是在爬沟涉水的时候,她宁肯舍掉其他物件,也要带着这本书。

1945年春,遭遇敌人铁壁合围的紧急时刻,杨沫把书藏在新城县东照村一位姓杨的村长家中。但由于村子发大水,这本书就再也没能找到了。

1949年2月,杨沫在石家庄一家医院看病时,无意中巧遇六年不见的路扬,他时任第63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当晚,路扬就找到杨沫,解释说:当年,他并不是私自去敌占区,而是因病经刘秉彦司令员批准去治疗的。病好后,组织上就安排他留在保定地区工作了。当年为了杨沫,他拒绝过别人的表白。前两年随便找了一个,夫妻感情平淡,在党校整风时,还被别人批评为对婚姻问题不严肃。

路扬表示,想和杨沫重修旧好。

原本,杨沫已经早在整风时就没了对路扬的感情,但始料不及的是,这次意外重逢,让她内心矛盾重重。

她虽然被路扬这么多年来的感情所感动,也对丈夫有所不满,但是考虑到自己已经是一位四个孩子的母亲了,思来想去,理智还是战胜了冲动,就坚决地拒绝了路扬的要求。

路扬失望地走了。

1951年9月,在杨沫开始构思《青春之歌》的日子里,意外地收到了路扬的信。

这封信,唤起了她心中那段美好经历的回忆。她的思维活跃起来,人物的刻画立即找到了影子。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当时27岁的杨沫与24岁的路扬之间,有过一段罗曼蒂克的美好友情。

这封杨沫9月收到、路扬写于7月份的信,使杨沫惊喜不已。路扬在信中说,他已随19兵团到了朝鲜战场,这是利用战余时间写的信。

杨沫慎重地考虑了一番,觉得路扬是自己多年的老战友,又远在朝鲜战场,随时有可能牺牲,就回了一封信。

10月,当杨沫开始正式写作《青春之歌》时,又收到了路扬的回信,这才知道他在19兵团任宣传部部长。

这封信,又引起了杨沫深深的思索。路扬的感情让她不安,这种感情是没有多少希望的。阴差阳错,他们已经不可能在一起了。

但是,她忽然掠过一个念头,虽然和他的关系不能重回旧日,但可以把他写进自己的书中,让他永远活着。杨沫要借助这部小说,将她与路扬以往曲折感情,渲泄于书中。

杨沫与路扬的友情,虽然中间疏远了很多年,但她的思绪时不时会飘到遥远的异域战场,设身处地想像着此刻的路扬:他现在正干什么呢?他的个人问题怎么样了?他会牺牲吗?

虽然现实生活中,感情上已经绝对不可能性,但又考虑到路扬在前线出生入死,杨沫与路扬继续通信,并给予他朋友的关怀与鼓励。

在小说中,怀着对一个前线战友的深情,对一个永远不能在一起的人的爱,杨沫用最真挚的感情虚构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卢嘉川。

这是杨沫与路扬的这段友谊兼恋情故事的美化与完善,因真情实感隐于其中,所以才会那么打动人心。

“文革”中,杨沫因《青春之歌》遭到批判而受到打击。她与路扬也完全断绝了来往,直到1978年才恢复联系。这时候,她才知道,路扬在“文革”中的遭遇,不比她好。

路扬,这位当年冀中军区闻名的“才子”,在“文革”极端困难和复杂的境地中,不惜个人蒙冤多年,不惜咬烂自己的舌头,以命抗争,死死保护了大量机密,不就是那个《青春之歌》中的卢嘉川吗?

1990午夏天,杨沫去参加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西门内再次巧遇了路扬,他们已经有十余年未曾来往。

这次相会,使杨沫万分感慨。路扬的精神依然很好,还很显年轻,而且依然大度热诚,对她嘘寒问暖,并丝毫没有计较过去,还热情地为她介绍了当年在晋察冀的老领导杨成武。

这次相逢,给杨沫更深的感触:人总是有感情的,当许多美好回忆涌上了心头时,那些不愉快就已经抹掉了不少。

1995年12月11日,杨沫去世,享年81岁。

2001年6月6日,路扬病故,享年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