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融合加速 激荡澎湃动能
发布时间:2025-09-09 04:20 浏览量:3
【大湾观察】
嘉宾
张玉阁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
张燕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四部主任、研究员
王福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区域和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
主持人
光明日报记者 李睿宸
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迸发强劲活力,港澳青年跨城创业可享“真金白银”补贴,深港联合实验室里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潮涌珠江,风动湾区,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粤港澳三地勠力同心,不断为大湾区建设增添日新月异的注脚。如今,一个充满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正拔节生长,傲然挺立。今天,我们邀请三位专家学者展开对话,畅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进展,为湾区更好互融互通建言献策。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标志。新华社发
破解人才流动障碍 推动更好互融互通
记者: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以来,从“北上”创业的港澳青年到“南下”寻梦的内地英才,无数人在大湾区这片热土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请问在促进人才的双向流动和深度融合方面,大湾区有哪些制度创新,取得了哪些成效?
张玉阁:近年来,人才双向流动和深度融合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一大亮点。广东方面,一是支持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目前广东已建成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84家,孵化港澳项目超6000个;二是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港澳居民,允许港澳居民参加大湾区内地九个城市及省直驻九市事业单位编制内岗位公开招聘。香港方面,一是在2022年底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高才通”),截至2025年6月,申请数量约13.5万宗,近10.9万宗获批,其中95%获批申请人来自内地。二是“一般就业政策”“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等政策和计划持续推进,吸引大批内地人才“南下”香港。
王福强:大湾区通过一系列机制设计,在签证便利化、职业资格互认、税收优惠、跨境社保医保、事业单位开放和人才子女教育衔接等领域实施创新举措。比如实施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新政试点,符合条件的六类内地人才实现港澳和内地城市往返“说走就走”且停留时间延长。另外,工程、会计、法律、测量等行业试点职称评价互认取得较大进展,粤港澳共同推行“一试多证”“一试三证”技能人才评价模式,参加一次考试可同时获得粤港澳三地的职业技能证书。这些措施有效破解人才流动障碍,为大湾区带来更多活力。
张燕:近年来,粤港澳三地通过建立人才合作机制、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拓展人才共育路径等多种方式,促进人才交流互动更加频繁深入。比如,广东联合港澳推进人才服务项目共享,打造“一站式”人才公共服务平台,为港澳在粤人才提供住房、子女入学、就医等服务保障。又如,广东不断扩大内地高校招收港澳学生规模,联合港澳高校推出联合培养研究生专项计划。再如,粤港澳三地积极推进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支持三地人才共同从事科技研发活动等。此外,粤港澳三地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吸引更多国际人才到大湾区创新创业就业、旅居生活等,让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在深圳,创业青年马扬正展示公司产品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新华社发
重大平台各有侧重 点燃湾区强劲引擎
记者:近年来,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发挥“以点带面”作用,推动粤港澳合作向纵深发展。请问在推动科技协同创新、探索实施制度创新规则衔接方面,这些平台取得了哪些代表性成效?
王福强:粤港澳大湾区的四大合作平台在功能定位上各有侧重,形成了互补协同的发展格局。在助力粤港澳科技协同创新方面,这些平台实现了科创平台共建和科创资源共享。四个平台汇聚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机构与项目,例如,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已汇聚了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量子科学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等香港5所世界百强高校超10个科研平台。广州超算南沙分中心通过百兆网络专线为港澳提供超算服务,解决了过去港澳缺乏超算能力的问题。在探索实施制度创新规则衔接方面,各平台推动了跨境通关与职业资格认可便利化、民生与社会规则衔接深化等工作,成为改革创新的标杆。
张燕:近年来一些重大改革创新举措有序有效有力在各合作平台落地生效。2024年横琴封关运作,构建了分线管理的海关特殊监管环节,推动琴澳一体化发展走向深入,为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提供重要载体空间。前海扩区后,行政区和功能区适度分离的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入推进,前海在科技金融、电子商务、科技服务、临床医疗、国际航运等领域与香港的联动开放程度不断增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已累计推出882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全国复制推广104项。南沙充分发挥承载能力强,以及国家级新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综合政策优势,着力吸引港澳企业落户,与港澳全面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河套聚焦深港科技创新合作这一关键任务,不断深化在科技领域体制机制的开放创新。
张玉阁:近年来大湾区各重大平台结合各自定位,积极推进粤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取得了显著成效。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并非指规则机制统一或完全相同,而是保持规则机制不同前提下的有机衔接和对接,一方面有助于保持港澳自由港和单独关税区地位,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另一方面是通过港澳对接衔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有助于内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制度型开放。
黄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车后,车辆行驶在黄茅海大桥上。新华社发
善用“一国两制”优势 谱写湾区建设新篇
记者:相比其他国际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有着“一国两制三关税区”的独特情况。请问大湾区在将“制度之异”转化为“制度之利”方面,形成了哪些经验?下一步该如何用好政策红利,让大湾区更好互融互通?
张燕:在“一国两制三关税区”条件下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关键是要稳妥有序推进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促进人员、物资、资金、信息等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和整体竞争力。近年来,围绕人员往来、车辆通行、数据流通、政务服务等方面,粤港澳三地持续扩大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覆盖面,“湾区通”工程深入实施取得显著成效。例如,港珠澳大桥珠澳口岸、横琴口岸等实施“合作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港车北上”“澳车北上”落地实施。粤港澳三地积极推进建筑工程、医疗、教育、律师、会计、旅游等领域的职业资格认可,“湾区标准”“湾区认证”互通互认程度不断提高等,提升了粤港澳三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跨境流动效率。
王福强:大湾区将“制度之异”转化为“制度之利”,主要是做好了以下五点:一是积极探索规则衔接,将三地的制度多样性转化为改革的丰富资源和开放性优势,开展制度的交流互鉴。二是坚持需求导向,各项衔接政策直指要素流动的堵点痛点,在扩大高水平开放和建设区域大市场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三是注重法治保障,通过地方立法固化改革成果,确保改革于法有据,为深化合作提供稳定预期。四是充分发挥平台作用,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作为“试验田”,承担了压力测试和制度创新的功能,积累了成功经验再逐步推广。五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一系列民生领域的规则衔接与政策创新,提升三地居民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认同感。
张玉阁:“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开启了全面推进大湾区建设的新篇章。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要求大湾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具有战略枢纽地位,进一步发挥超强的辐射带动引领功能,联通内外,联动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要求大湾区以科技创新为切入点,率先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式、新路径、新模式,为全国作出示范。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要求大湾区充分发挥联通国际、三地融合、包容互鉴的独特优势,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与思维、方式与方法、策略与路径等方面积极探索、率先突破,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成功经验,以湾区现代化建设成就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09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