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穷二白的刘备,为何会得到陶谦的重视,真靠“仁义”之名吗?
发布时间:2025-09-08 10:35 浏览量:3
中平元年(184年),汉室宗亲刘备起兵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自此开启了自己的戎马生涯。
从初入军伍,一直到赤壁之战,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刘备带着自己麾下的队伍南征北战。大多数时间内,他都是以客将的身份辗转依附于公孙瓒、袁绍、刘表等势力之间,始终没有过自己的立足地,拿到属于自己的地盘,除了兴平元年(194年),他曾短暂地做过徐州之主。
就在这年,曹操攻打徐州,时任徐州牧的陶谦自知难以拒敌,便转而向其他势力求助。随后,刘备领着所部前往徐州救援,自此便开始依附于陶谦势力。
陶谦对刘备那是绝对的器重,后者到了徐州,他不但为其提供了驻地,还分派了四千精锐的丹阳兵,更是表其为豫州刺史。
后来,陶谦去世时更是留下遗言将徐州交到刘备手里,刘备就这样在糜竺等本地豪强的支持下,名正言顺的占领了徐州。
刘备在入徐州前,自身实力属实一般,麾下只有一千多兵和一些胡人骑兵,以及几千名饥民,而且指挥军事的名声也不算太大,前不久才被袁、曹击败,为何陶谦会对他如此看重呢?
陶谦是丹阳人,早些年入仕后担任的官职基本都是文官,后来跟随皇甫嵩征战,出任扬武校尉,屡有战功,渐渐做到了徐州刺史、徐州牧,掌管一州之地。
在当时那个年代,朝廷对地方已经没有什么控制力,陶谦作为徐州牧,其实就是割据一方的军阀势力。这种情况下,他想要维持好在徐州的统治,必然要处理好和本地士族之间的关系。
然而,陶谦和徐州本地豪族的关系却并不太好,一方面他对徐州的豪族名士比较冷淡,另一方面徐州的一些士族也不是很待见他。在他统治徐州期间,不少士族都纷纷离开徐州,南下跑到了扬州生活,比如说后来的东吴名臣张昭就是由徐入扬。
既然陶谦和徐州的士族们并不对付,那这位割据一方的霸主是如何维持统治的呢?原因就在于他手底下有着一支精兵,即丹阳兵。
丹阳地势险阻、民众尚武好战,一直以来都是盛产精兵之地,此前不管是汉朝还是地方割据势力都曾多次去丹阳募兵,因此丹阳兵一时名头甚响。
陶谦能稳稳统治徐州,靠的就是这支从家乡带出来的精兵,而这支队伍估计有数万之众,其中的将领包括许耽、曹豹等人。
兴平元年前后,陶谦屡屡败给曹操,而他的盟友公孙瓒则受挫于袁绍,另外一位盟友袁术情况也不太妙,攻击兖州无法得手,因此徐州的外部态势并不好。为了避免徐州此后落入曹操之手,陶谦选择了引刘备入徐,将其当作自己的继任者。
陶谦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一直以来,有一个说法是说陶谦虽然有着一支精锐的队伍,但却没有杰出的将领,而刘备则是麾下有着关、张、赵,但却没有一支强大的队伍,如果两者相结合,取长补短,那么徐州的军事能力便能大幅度提升,足以抵挡曹操的兵锋。
这个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问题在于刘备几个人当时在军事方面的名声并不算响亮,而且陶谦麾下还有着臧霸,这位臧宣高虽然在演义中露脸不多,但正史里面也是曹魏数得着的猛将。
因此,陶恭祖之所以器重玄德公,军事上的原因可能还是次要的,更重要的可能还是刘备在士林的名声以及仁义之名。
史书记载,刘备这个人并不太喜欢读书,是个武夫。但他却偏偏跟随过当世大儒卢植学习,又和郑玄、孔融、陈纪等士林中的大儒、才子相交。甚至还曾在黄巾军围攻北海之际,发兵相救于孔融,其仁义被人们称赞,因此他在士林中名声非常响亮。
东汉的士家大族往往也是经学家族,陶谦崇尚武力,和徐州当地士族不睦,而刘备在儒学士林中风评又好,又是卢植亲传,因此他器重刘备。更重要的原因,可能还是在于刘备的加入能够缓和他和徐州士族之间的矛盾,在双方关系中能够起到斡旋的作用。
另外一点,刘备此前依附于公孙瓒,而后者和陶谦又是盟友,因此凭着这层关系,他对刘备也能够放心起用,甚至最后将徐州交到一个外人手里。不过可惜的是,刘备对于徐州来说仅仅只是个过客。
对于这个问题,不知道大家是如何认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