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农民,从旁观者到同盟军
发布时间:2025-09-07 21:33 浏览量:4
导语: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中,农民是一个最庞大的群体,也是一个充满巨大能量的群体,每一次朝代变革都离不开农民这汹涌澎湃的力量。农民也是一个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一头牛两亩地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农民最热烈的愿望,也是对农民小农主义最形象的描写。在历史书上,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王侯将相,可以看到才子佳人,可以看到文人墨客,可以看到巨商大贾,甚至可以看到豪侠悍匪,但唯独没有种田的农民。
哪怕是到了近代,农民在旧中国依然似乎生活在另一个平行空间,一方面是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国门,到清末的君主立宪式的改良运动,同盟会推翻满清的革命运动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整个过程中,都是读书人在主导,读书人在发动,甚至读书人在行动,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是读书人为了变法而流血,从秋瑾、徐锡麟到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读书人在为了革命而牺牲,从新文化运动发起到五四运动的热血,有文人的激烈,有学生的热血,有工人的不屈,有商人的热情,农民似乎都缺席了,纵观整个近代史,发现很多时候,农民虽然是历史的参与者,但更多时候看起来更像一个旁观者。
对农民的忽视,对广大农民中蕴藏的巨大能量的无视是中国革命一直以来存在的一个巨大遗憾。资产阶级搞刺杀、发展会党社团,发动新军起义,从来没有想到农民的存在;国民党搞国共合作、争取外援,也没有想到农民的存在;年幼的共产党,陈独秀希望加强与国民党的合作,年轻气盛的张国焘希望加强工人运动,也都忽视了农民的存在。忘记了农民的存在,已经是当时所有热衷改良、改革乃至革命的人们的共同习惯和意识,可以说当时的中国是上层在学习西方的技术、思想,从君主立宪、资产阶级改良、革命到社会主义思想都有人在学习、追随、实践,而作为革命基础的广大农民依然处于封建生产关系中,依然是地主与农民的两极对立中,就如同一辆破旧的牛车却载着一门新式的火炮,无论是火炮的重量还是火炮发射时的巨大后坐力,都不是这辆破旧牛车可以承受的。
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分清敌我!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为什么过去中国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基本原因就是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当教员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将中国当时社会各阶级从经济地位及对待革命的态度上进行分析,旗帜鲜明的指出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中国国民革命就是农民革命,要实现国民革命的胜利首要在于解放农民,将广大农民从旁观者转化为革命的同盟军。
在年幼的共产党党内,能够意识到农民的重要性,能够看到广大农民种蕴藏的巨大力量的似乎只有以澎湃、教员为代表的极少数人。意识到农民的存在,看到广大农民中蕴藏的巨大力量,能够结合国情实地去做艰苦的农民运动在当时本身就是一个“离经叛道”的事情。在当时,我们党是师从苏俄,属于共产国际下属的一个支部,我们的理论、经验、各种支持都是来自当时的苏俄和共产国际,有了苏俄十月革命的胜利经验在前,想要改变这种惯性是一个巨大的难题,说是愚公移山都不为过,整个苏俄十月革命成功的经验,最重要一条就是工人运动,所以我党自成立以来也一直以工人运动为中心,从理论到实践,从国际到国内都找不出一点成功的经验与农民有关。而只有教员没有迷信经验,没有迷信书本,更没有迷信国外,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对待革命的态度这两个角度出发,对当时社会各个阶级做了一个细致的分析,最终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农民是工人阶级天然的同盟军。
也是从这里,中国的革命开始了结合中国自己的国情,尝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结合,“农村包围城市”成为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突破点,几千年以来习惯了被忽视、习惯了沉默的农民,在教员思想的指引下,从旁观者开始成为了同盟军!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既是教员思想的萌芽,也是中国农民命运转变的开始!
备注:读《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