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传揭秘:浪漫才子徐志摩用一生反抗包办婚姻,他追逐的从来不是爱情,而是自由本身
发布时间:2025-09-07 19:20 浏览量:4
徐志摩的一生,总是为情字所困扰。
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
世人皆议论纷纷:这位浪漫才子,到底最爱谁?
看完《徐志摩传》,才发现我们都猜错了。
他真正深爱的,或许从来不是任何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他心中的理想:追求极致的自由。
01 原配之殇,成为自由的牺牲品
张幼仪,是徐志摩反抗旧式父母包办婚姻的第一个牺牲品。
她贤惠、得体,是公婆眼中公认的好媳妇,却是徐志摩眼中封建枷锁的象征。
徐志摩不否认她好,却无法接受这段婚姻。
甚至离婚时,他对张幼仪提出荒唐建议:
你不做我太太,但可做徐家儿媳。
徐志摩和张幼仪是民国时期离婚的第一对夫妻,徐志摩还登报申明他与张幼仪离婚。
登报申明离婚不是不懂得体会张幼仪的痛苦,而是他对旧式包办婚姻伦理的强烈反对。
有人质疑,如果徐志摩不爱张幼仪,怎么会跟她生孩子?
殊不知,生两个孩子,是为尽“孝”。
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他听从父母的安排与张幼仪结婚生子,是完成了父母的心愿,而离婚是为追极致的“自由”。
张幼仪没有不好,只是他爱的,从来不是具体的人,而是自由本身。
02 爱而不得,一场诗意的投射
徐志摩痴恋林徽因,几乎人尽皆知。
但,林徽因却是一个人间清醒的奇女子。
面对徐志摩热烈的追求,林徽因却是这样回应说:
“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林徽因清楚地知道,徐志摩爱的只是他想象中的她,一个用诗人幻想编织出的完美女性。
而林徽因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建筑图纸和田野考察,不是飘在空中的浪漫诗句。
她清楚,徐志摩的爱太炽热,也太脆弱。
他现在能为她而选择和张幼仪离婚,也可能有一天为别人而选择离开她。
徐志摩要的,是美、是爱、是自由灵魂的共鸣,却未必是哪个真实的人。
林徽因没有选他,不是他不够好,而是他们本就不在同一个世界。
好的婚姻既能滋养人,也能成就彼此,梁思成才是她最好的归宿。
她与梁思成志同道合,夫妻两人琴瑟和鸣、伉俪情深,为我国建筑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03 彼此取暖,却未真正靠近
陆小曼的出现,像另一面镜子。
徐志摩看到陆小曼婚后并不快乐,她美丽、痛苦,也是被旧式包办婚姻所困。
徐志摩在她身上,看到自己曾经痛苦的影子。
陆小曼也是徐志摩反对父母包办婚姻的牺牲品。
陆小曼一直想挣脱这个包办婚姻的枷锁,但是她一直都没有勇气反抗父母,默默承受着婚姻带来的不幸。
直到遇到徐志摩这个坚决反对包办婚姻的反对者,陆小曼才开始慢慢下定决心从父母包办的婚姻挣脱出来。
徐志摩不断地鼓励陆小曼反对父母包办的婚姻,带她追求自由恋爱的婚姻。
在他的鼓励下,陆小曼和徐志摩走得越来越近。
徐志摩也非常同情陆小曼,因为他们两个都是父母包办的婚姻,个中痛苦的滋味他都深有体会。
刚开始,徐志摩是同情陆小曼,后来是怜爱她,然后两个“包办婚姻的可怜”走到了一起。
徐志摩对于陆小曼是因“同病”而相怜,却未必真正相爱。
徐志摩一生都在追求绝对的自由,不仅是他自己,也要让整个社会都一致追求自由。
他们选择在一起,像是一场实验,实验一个纯粹由自我意志构建的感情能否存活。
可惜现实沉重,激情褪去后,只剩下生活的窘迫和彼此的疲惫。
04 写在最后
徐志摩这一生,看似为爱奔走,实则从未为任何人停留。
他深爱的,是那个追求“爱、自由与美”的极致自由。
他把自己活成一首诗,浪漫、炽烈,却也短暂。
他伤过别人,也伤过自己。
徐志摩的人生不是为了圆满,而是为了真实地活过、爱过、追求过。
他是天生的追求自由者,而我们,却总误以为那自由就是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