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风流才子唐伯虎的落魄人生

发布时间:2025-09-07 11:19  浏览量:3

【故事】风流才子唐伯虎的落魄人生

说起唐伯虎,大家最先想到的必定是电影《唐伯虎点秋香》。

电影中的唐伯虎家庭富有、才华横溢、英俊潇洒、风流倜傥,凭借自身的超群实力,成功抱得美人归,让无数男人羡慕不已。然而,这一切的美好只存在于电影中,现实中的唐伯虎一生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是命运坎坷、悲惨凄凉。

唐伯虎(1470—1524),名唐寅,字伯虎,小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祖

籍凉州晋昌郡,明朝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

唐伯虎小时候,其父经营一家酒馆,生意还不错,家里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唐伯虎还有一个妹妹、一个弟弟,但在三个孩子当中,唐伯虎最聪明,他的父亲特意为他聘请了最好的老师,教授他诗文书画。15岁时,唐伯虎考取了苏州府试第一名,进入府学读

书。16岁时考中秀才,19岁时娶妻生子,在少年时期就结识了一生的挚友祝允明(号枝山)、文征明、徐祯卿等人。可以说,唐伯虎的童年、少年时期还是十分幸福的。

24岁时,他的父亲去世,随后母亲、妻子、儿子、妹妹相继去世,家道中落。自此,他开始纵情酒色,放荡不羁,人生开始反

转。27岁时,因宿妓喝酒而在录科考试中名落孙山。28岁时,考中应天府乡试第一名(解元)。29岁时,入京参加会试,卷入徐经科场舞弊案,坐罪入狱,贬为浙藩小吏。

从此,他丧失了科场进取之心,游荡于江湖,流连于青楼,埋没于诗画酒肆之间,虽成为一代书画名家,却也种下了下半生凄凉

困苦种子。晚年的唐伯虎生活穷困,依靠朋友接济。54岁时,病逝于苏州桃花庵,结束了后30年的落魄人生。

如今,唐伯虎的很多作品均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珍藏。他的山水画宗法李唐、刘松年,融会南北画

派,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师承唐代传统,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秀逸。书法奇峭俊秀,取法赵孟頫。绘画上,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明四家”。诗文上,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又称“江南四大才子”,享誉江南。

回顾唐伯虎的一生,命运的改变发生在24岁之后,五位至亲相继离世,在痛苦中,他开始沉沦,虽偶尔奋起振作,但更多的时

候是恃才放旷,纵情酒色,致使福报尽耗,官禄削夺,家庭不和,妻子离去,穷困潦倒,身体日衰,最终英年早逝,给人留下无尽的叹息。

一、痛失至亲,人生改变

弘治七年(1494),唐伯虎24岁,他的父亲因重病离世,母亲也因悲伤过度,没过多久就离他而去。一连痛失两位至亲的唐伯虎,强忍着悲痛,料理完双亲的后事。没过多久,妻子徐氏在生第二个孩子时,因为难产,母子俱亡。徐氏的离去让唐伯虎整日满面哀愁,数月后,灾变仍在继续,妻子身殒未及一年,大儿子也不幸夭折了。

短短两年,唐伯虎失去了四位亲人,悲痛的生活将他压得喘不过气来,正值青年的他,额角悄然长出了白发。然而“压死”他的

“最后一根稻草”是妹妹的离去,在父母妻儿去世后的第三年,远嫁他乡的妹妹也因一场事故意外离世,这重重的一击让唐伯虎彻底

丧失信念,整日借酒消愁,郁郁寡欢。

随后,唐伯虎家境逐渐衰落,但在好友祝枝山的规劝下,他还是逐渐恢复过来,重新燃起了生活的信心,潜心读书准备科考,以

期通过科举改变命运。如果从此以后,他振作发奋,不履斜径,或许会开启不一样的人生。

二、纵酒邪淫,福禄尽削

弘治十年(1497),唐伯虎27岁,在参加录科考试期间与好友张灵宿妓喝酒,放浪形骸。此事被提学御史方志知道,他十分厌恶

这种行径,致使唐伯虎在录科考试中名落孙山。后来,因苏州知府曹凤爱惜人才出面相助,好友文征明的父亲文林以及沈周、吴宽等为他求情,方志才同意“补遗”,让其参加乡试。

第二年,唐伯虎参加乡试时,受主考官梁储的欣赏,中应天府乡试第一。中举后的唐伯虎并没有收敛,反而得意忘形,变本加厉地

流连欢场。他的朋友纷纷规劝,祝允明对他说:“千里马不是看表面,还要看它的品质,一时的得意千万别太张狂……”文征明也写信

对他说:“伯虎呀,我父亲说你有才情,但为人轻浮,恐怕一事无成……”但唐伯虎并没有把朋友的规劝放在心上,他给文征明回信

说:“我生来就是如此,你看我不顺眼,那就别和我交朋友。”言辞尖刻,态度嚣张,对文征明的劝告不但不领情,还要与他断绝关系。

弘治十二年(1499),唐伯虎29岁,在入京参加会试的路上,遇见了同样去赶考的江阴富人徐经,同为考生的二人颇有相见恨

晚、惺惺相惜的意味,交往极为密切。然而面对高难度的考试,徐经并没有考中的把握,但在巨大的名利诱惑下,他铤而走险,这就引来了著名的“徐经科场舞弊案”。

据明代官方的《明孝宗实录》记载,经审讯,徐经供述他到京城后,因仰慕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程敏政(注:弘治十二年二

月,皇帝命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和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程敏政为会试考试官)的学问,向他请教学问并付了见面礼,程敏政就对他讲了重点(“以币求从学,间讲及三场题可出者”),于是他就与唐伯虎“拟作文字,致扬之外”。此外,

他还与李东阳拉关系,替已故多年的祖父徐颐求墓志铭。

程敏政和李东阳两人皆饱学之士,会试出题十分冷僻,致使很多应试者答不上来。据说考试结束后,唯有两张试卷答题贴切,且文辞优雅,程敏政脱口而出:这两张卷子定为唐寅、徐经所做。在场人听见并传了出来,一时蜚语满城,盛传“江阴富人徐经贿金预得试题”。

户科给事华昶便匆匆弹劾主考官程敏政鬻题,明孝宗敕令大学士李东阳会同其他试官进行复审,证明徐、唐两人皆不在录取之

中。鬻题之说虽属乌有,但舆论仍喧哗不已。明廷为平息舆论,便着锦衣卫加以审讯,查无鬻题实据,最终以徐经进京晋见程敏政时曾送过见面礼,唐寅也因曾用一个金币向程敏政乞文为由,消除两人仕籍,发县衙为小吏。程敏政罢官还家,愤郁发疽而亡。华昶奏事不实,降职处分。一场科场大狱,以各打五十大板结案。

唐伯虎以被黜为浙藩小吏为耻,坚决不去就职,不甘于此的唐伯虎仕途梦想就此破灭,满怀愤懑的他再次回到了家乡。归家后夫

妻失和,休掉了第二任妻子。

三、误入“狼窝”,险遭牵连

31岁时,唐伯虎在失意之余,远游闽、浙、赣、湘等地。32岁,游历归家后得了一场重病,医治很久才见好转。随后,与弟弟

唐申分家,靠卖字画为生,纵情于酒色以自娱。

才华横溢的唐伯虎虽然没能走上仕途这条路,但他的名声依旧响亮,提起他时,人们都对他的才华赞不绝口,他也正是凭借才华

和名声吸引了明宗室宁王朱宸濠的注意。

正德九年(1514),唐伯虎44岁,宁王朱宸濠以高薪聘请他到南昌为其效力。宁王的此举唤起了唐伯虎仕途进取的政治理想,于

是欣然赴任。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宁王之所以以优厚的俸禄聘请他,并不是因为他不可多得的才华,而是为自己以后的谋反网罗人才。此时,唐伯虎才意识到,自己已经身处极端危险的境地,如不尽快逃离,必将成为殉葬品。于是,在别无他法的情况之下,唐伯虎开始装疯卖傻,露其丑秽。宁王不能忍受自己招来的人才竟如此粗俗不堪,于是,便将他解雇了。终于,唐伯虎从这场政治斗争的旋涡中逃脱,安全地回到了家乡。

正德十四年(1519)6月,宁王起兵造反,四十三天后被赣南巡抚王阳明平定。1521年12月,宁王被处死。

四、卖画为生,晚年悲惨

虽然唐伯虎最终成功离开了宁王府,但坎坷的命运让唐伯虎对生活彻底丧失了信心。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在苏州的花坞里买了一

块土地,建造了属于自己的房屋——桃花庵。

身居桃花庵的唐伯虎生活并不富裕,仅能靠卖字画维持基本生活,但唐伯虎的画作依旧惊艳了世人,甚至成了人们争相抢购的作

品。他在《桃花庵歌》中写道:“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

须花下眠。花前花后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诗中描写的就是当时唐伯虎的生活状况,而

“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大概是他对坎坷生活最美好的期待。除了日常提笔作画写字之外,唐伯虎也会跟着朋友们踏访

秦楼楚馆,所得收入大多用来饮酒作乐,在酒色中纵情流连。这种萎靡颓废的生活导致他最终身体抱恙,无法作画,生活陷入困境,幸得好友文征明、祝枝山、王宠等人接济,才不至于挨冻受饿。那一时期,唐伯虎早已不再风流,成了落魄潦倒的白头老翁。

1524年,一代才子唐伯虎走完了他坎坷的一生,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人世,这一年,他54岁。唐伯虎身后很萧条,家中经济十分困难,还是他的好友祝枝山慷慨相助,才将其草草埋葬在桃花庵附近。

五、盖棺定论,风流祸水

纵观唐伯虎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命运坎坷。虽然早年父母妻儿相继离世,家道中落,给他造成一定的打击,但他还有弟弟

一家亲人,还有文征明、祝枝山一帮益友,再娶后还有妻子、女儿等至亲,应该说他不缺亲人和朋友。如果他积极进取,以他的才华和能力,通过科举在官场谋一官半职还是很有希望的。即使仕途不通,依靠出售让人爱不释手的字画,依然可以让他过上悠然自得的神仙般的生活。然而,他恃才放荡,风流成性,致使录科考试名落孙山,即使这样还不听益友规劝,一意孤行,结识损友,卷入科场舞弊案,后误入“狼窝”,险些成为造反帮凶。虽然成功避险,可是他仍然纵情酒色,最终导致穷困潦倒,身体衰退,抱病早夭。

一手好牌,被他打得稀烂,不可谓惨烈至极,而真正的罪魁祸首,正是他自鸣得意的恃才放荡,风流不羁,饮酒作乐,狎妓冶

玩,即使穷困潦倒,也不放弃这一嗜好。邪淫的惨烈报应便是现世削福减寿,仕途不顺,家庭不和,穷困潦倒。风流才子唐伯虎的一生,留给我们的是无限的感慨和警示。如果他知道这是邪淫的恶报,会不会痛心疾首地幡然悔悟呢?然而,生命无法重来,只能给后人留下深刻的教训——绝不能重走他的老路,拒绝邪淫,做自己命运的主宰。(出自《福善祸淫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