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取得天下后,为何宁愿用胡惟庸,也不愿重用刘伯温?
发布时间:2025-08-20 15:28 浏览量:2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丞相的位置一直悬着,始终像个没人敢坐的热椅子。皇帝手一扬,当朝能上台面的几位才子轮流“面试”,你说这像公司招聘吧,可要选的不是一般的部门经理,是给大明定方向的舵手。朱元璋问刘伯温:谁行?这问得也够直接,像是饭桌上挑主厨。刘伯温呢,没绕弯子,杨宪、汪广洋——一个个点评过去,最后到了胡惟庸,他只说:“这要是把轿子交给他,怕是一头就翻车。”话说得也绝,听着痛快,可细细咂摸,却又有种说不尽的味道。
不过皇帝终归是皇帝,朱元璋听归听,到头来还是点了胡惟庸。可叫人不禁揣着心事琢磨:刘伯温,他不是朱元璋的谋士吗?不是号称“半仙”吗?为啥不让他亲自掌印做丞相?是怕他太能干,威胁自己?或是能力其实不够?这事儿啊,没那么简单。
你要真说刘伯温才情差,那是不服气的。谋略点子,他排头兵都能上榜。他给朱元璋出过奇计,打过硬仗,甚至有人说,如果不是他,明朝都未必能坐稳江山。可别忘了丞相不是只靠聪明才智,管的是无数琐事——文案、吏治、奏章、官场腌臜事一堆堆。就像踢球另说会踢,不一定能带队夺冠。这些年里,胡惟庸看似低调,实则手腕稳,朱元璋的新政策,到了胡惟庸这儿,往往能滴水不漏,办得顺利。刘伯温呢,主意多,人家未必都愿听他的。其实皇帝桌上的丞相,最怕的,有时候不是没才,而是办不下来事。
再说性格。刘伯温那是真较真。是,讲原则,遇见歪风就怼,皇帝喜欢他这点,可太实在的人,不一定讨喜。说句闲话,官场的水,哪天不浑的?朱元璋自己也是一路杀出来的人,没有刘伯温的刚直,也活不到坐龙椅。可做丞相不能光讲对错,还要讲圆滑,哪边风大往哪边留点余地。胡惟庸,历来是老好人模样,你要说他圆滑,是能把一桌子的菜都能尝遍,不轻易得罪人。皇帝抬眼看,知道他懂自己的意思,不需要多言。这种人,有时候是杯温水,不烫嘴,不熄火,可到底安全。
其实这里面还有身份的事。朱元璋苦出身,靠自个一刀一枪混到最后,身边的老哥们,都是一块汗渍一块血。他要把国家管好了,不能光靠兄弟情、义气。刘伯温读书人,名声响,可是在旧朝那些官员眼里,终归算半个外人。他吃饭的时候桌上是诗书,胡惟庸吃饭桌上朋友多一堆。胡家祖上做官,早年就跟不少老臣子打过照面。所以朱元璋现在要把大明撑起来,商量着来的新官旧官,全得照顾周到。拿胡惟庸出来坐丞相,就是想让那些门生故旧心里踏实——新朝不是乱来的,大家还能有盼头。
也别忘了,权力这东西,放久了就不是你的了。朱元璋打江山的时候,靠的是一堆愿拼命的老伙计。可一坐上皇位,他开始左算右算,怕谁会做大。毕竟开国功臣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谁撑猛了,谁就可能翻天把他掀了。刘伯温是半仙也罢,能耐多也罢,朝野风头太大。你让他做丞相,朝里官员哪个不得看他脸色?朱元璋可不想自己的江山成了“刘家的”,朝堂变成了自个儿一场送礼的饭局,要的是“我说了算”,不讲江湖老朋友。胡惟庸呢,无权无势,人脉不厚,反而省心。这年头谁听见皇帝偏心新人,心里未必不多想。但皇帝用得就是这种多想,这样大家都惯不熟,哪里信得过,哪里才牢靠。
说到这里,人心,皇帝心,官场心,有时候比算盘还难算清。刘伯温在朝中,可能也琢磨过这些事儿,一朝功成万骨枯,哪怕他自称无欲无求,真到风口浪尖,谁又能说得清自己是不是被时代推着往前走。做了谋士,做了二把手,做到最后也不过一页新朝的注脚。就像那句老话,人生最难的是进退。
说回来,丞相的位置始终空着那几年,朱元璋心头怕也是有点发慌。干大事的人往往不信谁能善始善终。他信刘伯温,也怕他独大;他信胡惟庸,也清楚自己随时能收拾。官场均衡,就是这么一盘菜,讲究的是食材不单一、味道不出头。
是啊,这故事里没有谁是真正的赢家。刘伯温最后也还是没登上丞相,都说是皇帝多疑,可谁料半步错,身后千秋。胡惟庸呢,后来也不是好下场,被明太祖一手掀翻。但你要问,这些人在庙堂上是怎么走的,当时他们自己心里是不是也有犹豫、有纠结?我们坐在现在的茶馆里读这段过去,不免有点唏嘘。
有时候真觉得,历史就是一桌饭局,来的都是聪明人,可到最后,谁留得住座位,是谁最能把局喝到底,或者也根本没人在意。这事儿过了几百年,桌上的主人都换了,可咱们这些看故事的,回头再琢磨,半是感慨,半是惋惜。究竟是刘伯温不想争,还是谁也保不住太长久的荣光?只能留个悬念,等下次说书再慢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