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小曼晚年爆黑料:徐志摩父亲和张幼仪“爬灰”,徐志摩伤心离婚
发布时间:2025-09-05 08:31 浏览量:1
说起来,旧社会那些文人雅士的家长里短,总是让人琢磨不透。有时候你打开《安持人物琐记》这样的闲书,还真像听了一场市井八卦会,有些事吧,听着像是瞎扯淡,但又偏偏觉得里头藏着点人性的小钩子。陈巨来,这位说篆刻三百年没人能出其右的高手,号称“安持老人”,偏偏雅人自命,也喜欢记录世间的尴尬事、可笑事。他那本《安持人物琐记》,一口气道尽民国的旧闻琐事,比正儿八经的历史书生动百倍。你说他八卦,是八卦。但当年谁家没点难以启齿、台面下的小算盘?
书里有一章专门写了陆小曼的“前尘旧事”,那醋坛子倒得满地都是。有一节,专捅徐志摩的“短”,说得倒也好笑。比如徐志摩爱抽鸦片。看起来文质彬彬、英俊风雅,却也顶不住这一口瘾劲。陈巨来写道,每逢陆小曼出门,徐志摩便偷偷点上烟灯,大吸特吸,整个人迷迷瞪瞪仿佛进了云彩。陆小曼还和陈巨来开玩笑:要不是飞机出事,徐志摩以后的下场,十有八九是成天躺烟榻的“老烟枪”。这话搁现在说出来,想必要被徐迷们围起来骂,可换到那个时候,西洋诗人、新派才子,再怎么追求精神恋爱,也终究还是烟馆里躲不过的常客。
关于这点儿事,其实不只陈巨来一个人说——徐志摩的原配张幼仪,后来在自己的回忆录里,也有略略讲到。某天徐家老太太下楼,赫然撞见嘉兴三口之家变成鸦片小聚会:徐志摩、陆小曼,还有那个夹在中间、身份尴尬的翁瑞午,三人凑合在烟榻上,烟雾缭绕,傍晚躺到天亮。就是空间太小,徐志摩差点滚下地去。这一幕要是画成画,还真够讽刺——堂堂新派才子的家,成了三人鸦片局。
烟瘾的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可人心事比这复杂多了。徐志摩死后,他的父亲徐申如,上海有名的实业家,做事精明,说话利落。他对儿子的这一场婚姻,从一开始就不买账。等到徐志摩不在了,他干脆雇下陆小曼家的门房,每天让人盯着谁进谁出,有没有陌生男人上门。一天两封小纸条汇报,就像旧上海那些老板娘疑神疑鬼一样。后来,他亲手给陆小曼写信,措辞不留情面,大意是:我知道翁瑞午已经住你家里了,这个月开始,我的钱一分不再给你。有人说这做派狠,也有人觉得,实际不过是家国天下里的一摊烂账。反正,那些年徐志摩挥霍成性,靠的是家里补助撑着,断了这句话,陆小曼的好日子也就到了头。
但这一切,还不是最轰动的。有一桩隐藏很深的家丑,被陈巨来不知怜悯地写出来。原话就不必复述了,说白了,就是陆小曼有一次半梦半醒间,边抽烟边扯着旧账,对陈巨来大倒苦水:徐志摩一心眷顾林徽因,却因包办婚姻娶了张幼仪;等他留洋回家,却目睹了让他心冷的“黑幕”,说是张幼仪和公公徐申如之间有不清不楚的行径,所以下狠心离婚。要说女人心眼深,陆小曼这番言语,究竟是真事还是借着烟雾添油加醋,外人谁也说不大清。
再说那段乱麻一样的纷争。离婚后,张幼仪反倒住进徐申如家,成了他名义上的“义女”,这一点光用常理揣摩,换了谁心里都纳闷。徐申如还出资帮她撑起上海子女银行,让张幼仪坐镇做经理——在那个年代,一个离了婚、带着孩子的女人,能独立主持金融业,说实在的有点让旁人咋舌,不过,当事人到底怎么想,谁也没细掰扯出来。张幼仪性子寡淡,城府不浅,外面看不出波澜。她咬牙苦熬那些年,见人只是微微点头,对于被牵扯进各种风言风语,嘴上不多说一句。陈巨来的笔,也就只能道听途说几分了。
民国的那帮旧家族,表面体面,里头也是一摊子烂泥。有人说陆小曼这番“爆料”,全为了反击公公的恶意。从她嫁进徐家那天起,婆媳、翁媳隔阂一重叠一重。1931年,徐志摩的母亲钱慕英病倒了,临终前想见儿子最后一面。徐志摩想着两口子一起回去尽孝,可偏偏徐申如横拦不许,态度强硬:有你没她。最后陆小曼一个人被晾在半路,人还穿着孝服,连灵前的一炷香都没机会上。别人都说,陆小曼当时眼泪哗哗的,独自回了上海,话里话外都是怨恨。
两代人的过节,就这么越积越深,换成现在的大众,常常会问:徐家人到底为的是什么?那个年月里,尊卑有序,女人低头,家产为大。凤毛麟角的文人之家,终究不能抵挡家风的规矩。徐志摩其实挺天真的,他以为诗和远方能解决一切,到最后还是撞上了现实。父子俩为这事几乎绝交,徐申如甚至觉得,陆小曼不但把徐家闹个天翻地覆,还给徐志摩带来厄运——据说,后来徐志摩飞机失事,老人心里,居然隐隐觉得连这都是陆小曼拖累的“报应”。丧事那一阵,连个吊唁的机会都不让她沾边,多少有点赶尽杀绝的意思。
这种陈年“黑料”,到底是真是假,旁观者也没几个能道个明白。徐申如是个老派实业家,外头对他的评价其实不差,圈里很多人都觉得他严肃但无丑事。张幼仪一辈子低调做事,教子持家,没给徐家丢过脸。就算有些传言,大家伙也都笑笑,没人当真。要不是陈巨来写这些故事,可能徐家那两桩烂事也没人提。
谁对谁错,真真假假,其实到头来对外人讲没几个公道人心甘心愿去掰扯。有人觉得,陈巨来有时候也是为了吸引眼球。毕竟《安持人物琐记》本身带着点“老相书”的意味,写的既有人味、又有烟火气,有时还夹带一点点“花边”,说到底像是老街坊唠嗑,聊的都不是闲人自处的闲事,是人情冷暖的积雪。
现在想来,那时上海滩顶级文人才子们的圈子,比后来的娱乐八卦还要高明几分。你方唱罢我登场里,究竟谁才是真正的受害者?谁又在流言背后一笑了之?当时的陆小曼,在烟雾缭绕的房间里,到底是不是蓄意败坏公公和前任的清誉,我们无从判断。倒是每一个读到这里的人,都会忍不住怀疑一句:传世百年的家族光环,光鲜背后,也全是纸包火,哪家门里不藏一点灰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