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精奇葩的逻辑思维

发布时间:2025-09-06 13:03  浏览量:3

偶然看到个真实的笑话。

上世纪1982年的时候,还没开拍《水浒传》,只是山东电视台拍了由祝延平饰演的《武松》。

当年也没有现在这样宣传力度,只是印个海报,上面有武松血溅鸳鸯楼拿刀的画面。

不料,这张海报却惹出了事端。有个学者给电视台写信,呼吁不要播放《武松》。

理由是:

武松在血溅鸳鸯楼时不仅杀贪官,而且连马夫丫环都杀,有滥杀无辜之嫌。

并且杀完人后还放火烧楼,还血书“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该情节过于暴力血腥,会给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带来不良导向。

电视台本来就是我党的宣传舆论阵地,从业者也都是具有相当政治理论修养的新闻工作者。他们当然不会听取那位所谓学者的胡诌八咧,照常播出了《武松》。

该剧播出后,武松嫉恶如仇睚眦必报神鬼不惧的豪言壮举,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用万人空巷来形容都不为过。也等于啪啪打了那位“学者”的脸。

凡有正常思维的人都知道,武松只是施耐庵塑造出来封建时代的一个人物形象,并不是什么道德高尚的完人。

武松打虎是误以为店家留宿是为了赚他宿费,才编出景阳岗上有老虎的瞎话。

待看到官方发布确有老虎的公告后,武松虽然也害怕,但因为已对店家说了大话,自然没脸回去,只好硬着头皮上山,结果才碰到了老虎。

武松醉打蒋门神,是狱霸施恩把他这个犯人好吃好喝像祖宗一样供着。为了回报,他才醉打蒋门神,替施恩夺回了快活林酒店。

张都监和蒋门神为报私仇,设计把武松招到门下,武松立刻感恩戴德为张都监效劳。直到被栽赃陷害屈打成招,又在飞云浦要劫杀他,才演变出了血溅鸳鸯楼的故事。

可见武松的所作所为都是私人恩怨,并非主动地为民除害,他也没有那么高的思想觉悟。

然而,武松虽然不是什么道德高尚的完人,但他的举动在客观上却产生了为民除害的效果。

这在弱肉强食的封建时代确实难能可贵,所以人们才对他崇拜有加。

那位呼吁不要上演《武松》的学者,无视历史局限,用现代价值观去衡量千年前的武松,显然是张冠李戴,乱点鸳鸯谱。

说到底,这位所谓的学者,无非就是当下所说的杠精。

什么是杠精?

曾在《百家讲坛》主讲《水浒》的鲍鹏山老师对此有经典解读。

他说,

你说从20楼跳下来会摔死人。

他立即和你抬杠说,那可不一定。某年某月某日,某某某从20楼跳下,先是被树枝缓冲一下,又掉落在绿化带上,虽然人残疾了,却保住了性命。

这就是杠精的典型例证。

由于他说的确有其事,初看似乎也有道理,但却违背了基本生活常识。

绝大多数从20楼跳下的人,根本没有生存可能,能存活的只是一种极小概率。

可他利用极小概率事件,一口咬定从20楼跳下不会死,而且说得有鼻子有眼。

所以,面对这种人,根本不用去理会,也没必要和他争论,因为你永远也争论不出头绪。

反之,如果你跟着他的节奏走,真就认为从20楼跳下来不会死,岂不被他给带偏了。

事实上,杠精是没有出路的。

他杠来杠去,到头来自己也不知道哪条才是人生的正确道路,等于把自己杠上了绝路。

若真像他所说的那样,势必会出现以下状况。

(1)

不仅《武松》不能演,包括《水浒传》都要移出四大名著行列。因为那里杀人劫道的强盗比比皆是。岂不成了宣扬弱肉强食的反面典型。

(2)

《红楼梦》也不能演,里面都是才子佳人卿卿我我,容易引导青少年早恋,并且迷恋腐朽糜烂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3)

《三国演义》也不能演,因为全都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权谋之计,且有争权夺利不择手段之嫌。尤其是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观念,与今天的价值观格格不入。

(4)

《西游记》就更不能演了。孙悟空不服天朝管,大闹天宫无法无天,岂不是引导青少年走上胡作非为的邪路。

更有网友说,按此逻辑思维,包括《亮剑》也不能演。李云龙作为八路军的团长,张嘴就骂人,有损人民军队的形象。

如果按杠精的这种逻辑思维,显然是违背历史局限,让人啼笑皆非哭笑不得。

他无视历史背景,

用片面代替全面。

用极端代替普遍。

用个体代替集体。

用小概率代替常识。

只计一点不计其余。

完全是歪理邪说,站不住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