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王屯传奇(四)大同风云经典美文诗词歌赋萃篇三十二首酒洒之谜
发布时间:2025-09-06 06:55 浏览量:2
第五十一回
琼浆倾尽三更漏
不觉鸡鸣彻九渊
尾酒与尾洒之谜
话说:
尾洒大镇是个充滿
传奇色彩的地方,
传说,苗王前生为
地府第八阎君。
地藏王菩萨派他
转世下凡,拯救苍生。
此君好酒贪杯,和众
小鬼饮酒,误了行期。
被白无常告知地藏王
菩萨,菩萨来看,果
然正在饮酒。
菩萨愤怒,
一脚踏翻了酒罈。
酒洒一地。破罈片里
还有点尾酒,他都捡
起来舔干净。
菩萨为了谎他赶快下凡,
于是道,你既好酒,我
就差你投生到一个酒
乡,此地名叫尾酒。
老八一听,差他下凡
到酒乡,于是就赶紧
下凡了。
他下凡后,从北寻到
南,不见尾酒地名,
宛转来到贞丰,找到
尾酒二字,可酒字底
下却没有底,少了一
横,他一直埋怨菩萨。
菩萨托梦,你别怨,
都是你好酒贪杯造成
的,当初我踏翻了酒
罈,酒洒一地,还有
啥酒,你就认命了吧!
从此苗王就安心在尾
洒住了下来。
有《尾洒灵踪赋》为证
夫天地有灵枢,
幽冥存玄契。
昔者冥司八殿,
掌生死簿录之重权;
地藏金身,
秉救苦渡厄之慈愿。
乃有苗王前身,
本为森罗殿畔判魂使,
却耽瑶池仙酿,
醉卧忘归。
尔其冠冕欹斜,
绛袍沾露,
执玉觥而邀夜叉共饮,
抚金樽以唤罗刹同酣。
琼浆倾尽三更漏,
不觉鸡鸣彻九渊。
忽闻铁链铿锵,
白无常执符而至。
云鬓飘萧瑟之气,
素练染霜华之色。
急禀莲台:“彼竟
沉湎未赴轮转!”
地藏驾祥云亲验,
果见残星犹缀紫
霞裳,余沥尚沾
青玉案。怒起处,
莲足踏翻琥珀瓮,
琼波漫溢阴阳界。
碎瓷片片,犹沾
醍醐;残滴涓涓,
尽入喉间。菩萨
嗔目扬眉,掷下
谶言:“既恋杯中
物,便投酒脉乡。
寻至‘尾酒’处,
方了此生缘。”
于是乎,
真灵坠尘寰,
踏破芒鞋遍黔山。
北溯乌江千嶂雨,
南巡盘江万壑烟。
问樵子可识尾酒巷?
指荒村唯见石碑残。
及至贞丰境,
惊见岩壁镌“尾洒”
二字——酒字缺底,
横笔化烟!
恍然顿悟前因:
当年莲足倾樽,
琼液尽泻,
何处更觅完醪?
空余残墨留崖畔,
恰似人生欠圆满。
遂结庐枕溪而居,
晨汲清泉酿新醅。
暮焚松枝温旧罍,
苗女竹笙伴酒歌。
孩童笑指醉翁来,
野鹤闲随暮霭归。
赏析:
此联以童稚之趣起笔,
继以野鹤沐霞收束。
通过“笑指”与“闲随”
的动静对照,“醉翁”
与“野鹤”的人禽映衬,
勾勒出一幅乡野暮色
中的洒脱图景。
末句“暮霭归”
既暗合时辰流转,
又隐喻超然物外
的隐逸之境,
余韵悠长。
有时月下独酌,
见云中隐现宝相,
闻虚空传来偈语:
莫怨篆毫失半笔,
须知贪盏惹尘埃。
若非当初倾玉醑,
怎得今日润苍苔?”
乃抚掌大笑,
尽释前愆。
观其今世行状:
春分祭坛酹百神,
秋成开窖飨四邻。
葛巾漉明月,
陶碗盛星辰。
醉眼观沧海桑田,
醒时看乔木莺迁。
始知菩萨妙谛:
当年踏坛非罚过,
实为点化脱樊笼。
所谓“尾洒”无底字,
正喻浮生有限身;
所余残墨痕,
恰证慈悲度迷津。
是以千秋传异闻:
说书人拍响惊堂木,
唱道那——“
阎君堕世成苗长,
半壶浊酒悟禅机。
莫道天书讹笔画,
原是金顶落辉时!”
风姿妩媚春山翠,
溶洞幽深豪杰聚。
诗堪入画才为妙;
联如情侣方称对。
出水芙蓉含诗意,
在你善诗或善对。
水能生万物,
地可发千祥。
那些个风姿抚眉的春山
没能引起好好先生的
诗情画意,然而今天
要去的地方却能引起
好好先生的兴趣趣。
闲话不讲,书归正传。
好好先生很少钻洞,
今天苗王借视察军情
之机,特意带领好好
先生首先视察万人洞。
首先来到清水洞,这里
是水洞相连,三洞相连
的地方。
犀牛洞之水出洞不远就
流进清水洞。清水洞之
水又流入万人洞。
这水宛宛转转,不仅使
好好先生对这洞中之水
有感而发,
透地穿山不辞劳,
出洞方知天地高。
幽居焉能留得住,
终归大海作波涛。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苗王道:“
别看他温柔,
这千姿百态的洞景
可是她那温柔的
小手开创出来的。
如果有人要问:
是先有洞还是先有水?
答案不言而喻,是水;
有如处子苍浪之水,
就是这洞中之水。
波涛汹涌之水
也是这洞中之水。
穿山透地之水!
美丽之水,
养济万民之水,
温柔之水,
全都是隐藏在洞中之水。
是水开劈了
这鬼斧神工之美景。”
如今隐藏于
这洞里的大同军,
犹如隐藏于这洞中之水。
好好先生心里赞叹着
这大自然的神奇威力,
真是天工开物,
转眼又来到一个去处:
再往前走一程,
爬一程,
这里完全干燥,
是一个密不可至的地方,
这里是苗王的迷宫。
大家正自渐入佳境,
猛抬头,
“月沉幽洞,
龙宫兔阙作毗邻。”
先生环顾四周,
琼室玉洞,银台瑶池。
碧玉为路,翡翠为墙,
洞天福地,几间幽室,
摆着简陋的书案桌凳。
再往前走,
这里是万人洞
最宽阔的地方,
只见一周遭珠围翠绕,
如画卷一般。
这里是中军
拥军最多的地方。
不是洞里人,
焉知洞里事。
不到洞里来,
谁知道这里
隐藏着千军万马。
大同军平时操演、
住宿都在这里。
苗王介绍道:
好好先生看处,
只见里面一派热腾景象。
灯火亮处,
只见一队队苗家儿女
正在使枪弄棒,
亮剑施刀。
苗王走向前去,
接过一把刀来,
一阵上下翻飞,
左撇右砍,
横挺直冲。
只见那刀光耀眼,
如滚滚白浪。
呼呼刀风,
如暴雨狂風。
苗王把刀还给小校后,
高声道:
道路是靠人走出来的,
武艺是靠人练出来的。
光说不练是假把式。
光练不说是真把式。
连说带练是全把式。
善说巧练是好把式。
俗话说:
耳听千遍,
不如实练一遍。
常说嘴不笨。
常练手不生。
只要刀剑舞得好,
何愁大清不会倒!”
随口吟唱一首
《铁刃破晓》
(主歌)
青铜锈色浸染了山河苍茫
马蹄踏碎紫禁城的晨霜
握紧手中这柄淬火的锋芒
斩断枷锁便见星河滚烫
看那旗角卷起血色的朝阳
千钧铁律压不垮脊梁刚强
刀锋所指处旧日王冠摇晃
且听龙吟震碎百年梦魇长廊
(副歌)
挥!寒芒划破九重天光
舞!惊雷激荡四海八荒
纵使金銮殿前虎豹成行
怎敌我手中三尺青霜!
杀!劈开这腐朽的朝堂
踏!碾碎那禁锢的纲常
待到赤帜漫卷九州之上
便是大同日月换新章!
烽烟起时谁在叩响铜钲
血浸战袍方显男儿肝胆诚
莫道孤勇难撼参天巨树
百炼精钢终见熔炉真形
今朝试看锋芒照彻穹窿
他日史书必载此役峥嵘
挥!寒芒划破九重天光
舞!惊雷激荡四海八荒
任它八旗劲旅布下罗网
怎挡我浩荡三军征伐
向远方!
杀!劈开这混沌的时光
踏!走出条通天的康庄
待到万邦来朝共仰旌旄扬
始信人间自有大同曙光!
苗王一翻唱,
一个个听得出神入化,
精神倍增。
勒紧肚皮,提倡清汤寡水。
咬紧牙关,打倒香肠腊肉。
好好先生看到这些穷得
衣不蔽体的苗家子弟,
愤愤不平地吟道:
战士食糟糠,贤者居山洞。
繁华纳否陋,堂上坐王八。
先生心里暗想:“
我们还有村醪为筵,
可见洞里弟兄们的生活,
并不宽裕啊!”
这里再往前走,
前面又是一片沙滩,
沙滩在往前走又进入
一片水汪之地。
水面宽能容百条小舟,
清澈见底。
水涨时有隆隆响声,
如奔雷一般。
从这里乘船出去,
经一洞口,
约高两米,
宽约米许。
不知者,
找不着这一出口,
是无法出得此洞的。
登山总感青山矮,
入洞方知地底深。
洞深至幽,
沟深至远。
不入斯洞,
焉知天高地厚。”
苗王谓好好先生道:“
如要从万人洞进洞
逆水行舟实难进入,
夏雨滂沱,
波翻浪涌,
更是无法进入。
因此,
要进此洞,
大多由后面清水洞进入,
从下游出万人洞口。
因此这个洞口就是
光开让敌人知道,
他也无法从此进入。”
君臣一行出得洞口,
这里一片耀眼一阳光,
众人眯着眼。
混沌凿开元气窟,
苗王隐居水晶宫。
仙女时时飞彩练,
圣主夜夜伏骊龙。
向前行了一段,
方始清醒过来,
真是阴阳两个世界。
苍松翠柏生满地,
绿水青山古洞天。
绿野青山之间,
万顷一碧,
春光澹荡,
别开生面。
者相神仙洞外,
又有斯洞。
正所谓博大精深。
先生暗想:“
我生隔斯士不过
是十几里之遥,
若非今朝闹大同
来此一游,
赏此佳景,
今世恐怕无缘了。”
老先生不禁感叹,
洞城景致特惊奇,
视察军情偶得知。
谁信地心有此景,
游人宁不常相思。
苗王道:“
先生有感而发,
恐有佳联,
不如说来大家听听。”
先生道:
“佳联谈不上,
不过有感而发罢了。”
上联:
大同一洞精英狂,
人间直教芬芳。
下联像是春天花含蕊,
染教世界都香。
先生刚吟毕,
吟毕:先生赞道:“
我王不愧对联高手,
能即兴对联,
真是佩服,佩服。”
苗道:“献丑、献丑。
想这洞中似我者多如牛毛,
你看那洞壁上,
到处都有诗词对联。”
溶洞水封,
自古无人知密窍。
石门雾锁,
从今有钥通玄关。”
言毕:众人齐声喝彩,“
好一个从今有钥通玄关。”
野草蛮花映洞天,
桃枝杏叶总相宜。
大同才子多如许,
小诗对联壁上题。”
题毕:
众人又是喝彩,
一行众人说说笑笑,
正是:钟乳曲曲路三折,
白石廊廊三四围。
众人绕石穿廊,
爬高下低,
离得洞来,
已是晌午时分,
好好先生翻脸看那洞时,
但见:
花遮洞户藤挂壁,
山作屏风水为罕。
已经看不出洞口
在什么地方了,
不是知情人、
谁还能知道这里
隐藏着千军万马。
离洞不远就是纳秧堡大营。
到得寨门,
只见那门上
社会一片黑暗,
分族系,
重私情。
势力当先,
有才不用,
好人将何往,
意欲逼我上梁山。
下联曰:生活万分艰难,
物价高、
薪酬薄、
辛酸莫诉、
无米为炊,
弱者最可怜,
无奈尽投洞国。
先生看罢心想,“
似我者,大有人在也。
心想:
难怪苗王能一呼百拥,
这都是时势,
正是官逼民反,
民不得不反也!”
到得寨中,
将军李玉奉接入,
原来这李将军
也是个文武全才,
寨门那联就出自
李将军之手。
苗王问道:
“李将军,准备得如何?”
李将军答道:“
这里一切准备妥当,
随时可调,
招之即来,
来之能战,
战之能胜,
请我王放心。”
国师道:“
抓紧训练和物资准备工作,
养精储锐准备在正月十五
过后出兵,争取旗开得胜。”
李将军道:“
请国师放心,
段不会误事。”
一行走进纳秧堡大营
吃过午饭,
苗王催促早早上路,
首先去看看尾洒大镇
的粮草囤积如何。
众头领奋马扬鞭,
不多时就来到尾洒大镇。
老先五抬眼看处,
但见那尾洒大镇:峦头高耸,
地脉千里接来。
峦头高耸生雲烟。
地脉遥长通海角。
街枕河岸,
门迎石桥。
弯弯曲曲流水顾,
层峦叠嶂绕周遭。
园栽桃李,
千株万棵斗繁荣,
道栽枇杷,
枝繁叶茂暗飒飒。
藤蔓悬挂千万树,
山峦飘香万千花。
远观洞府欺洛伽,
近睹石林压泰华。
正是高人寻隐处,
更无邻舍独成家。
进入市镇,
老先生抬眼看时,
但见:庙廊高耸,
古刹端方。
那东西山二庙,
一高一矮,
相对拥立。
正是:清风常栖西山月,
瀑泉对击东山岚。
谷虚繁地赖,
境寂散霭香。
那西山:青松带雨遮高阁,
翠竹留雲护经堂。
霞光渺渺佛顶现,
彩雲飘飘山脊长。
镇中庙廊:
朱栏玉户,
画栋雕梁。
谈径香满座,
斋罢月当空。
鸟呜枫树内,
鹤歇玉泉旁。
四围花发拱秀园,
三面雄岭护佛宫。
楼台突兀门迎障,
钟磬回音余韵长。
窗开风软,
帘卷烟茫。
红尘不染真仙境,
一水穿流好道场。
看这光景
仙家如此富,
百姓更可殷。”
龙明江向老先生介绍道:“
这尾洒大镇是这里方圆
二十里内最富庶的地方,
是明崇祯皇帝亲自赐名
‘尾洒城。’
是贞丰州的一大重镇。
因此很多逃荒讨饭,
散兵游勇都逃到这里。
这里在官家看来
是个藏污纳垢的地方。
但在我们看来,
这里是个藏龙卧虎之地。
由于各种人物云集,
所以就构成一个
人口众多的大镇。
这里也是一个
盛产稻谷的地方。”
说着话,
众人一行早到到得镇口,
首先有一座大庙映入眼帘,
上联:
为人须凭良心,
初一十五何用你烧香点烛。
下联:
做事若昧天理,
半夜三更谨防我铜叉铁链。
欲知苗王视察尾洒镇,又做出什么古迹来,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