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恩来亲信到“四人帮”同路人,这位外交天才沦为弃子是因为一个讹传?
发布时间:2025-09-03 18:05 浏览量:5
乔冠华卷进了政治漩涡
七十年代中叶,毛泽东年事渐高,身体大不如前。毛之后会怎么样,大家都在揣摩,各方势力也在角力。其中一股强大的势力,是以江青、张春桥为代表的“四人帮”。江青作为毛泽东的夫人,在文化大革命中激起了她的野心,势力不可小觑。
他们也在为毛之后掌握大权而布局,乔冠华成为他们网罗的人才,因为在外交战线上,他能够独当一面。
纵观历史,大凡才子往往根基稍浅,因为才气掩盖了他们的弱点,也容易被风吹倒。
乔冠华就是这样中招了,他逐渐靠向江青阵营。
其实,他的弱点也在一点点凸显。
外交部前副部长章文晋夫妇都是乔冠华的老熟人,他们感受到了乔冠华身上的变化。
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保密级别极高,由周恩来直接布置。时任副部长的乔冠华因病住院,没有参与接待工作。章文晋当时是欧美司司长,章氏夫妇到医院探望乔时,他非常生气,责怪章文晋不向他汇报。那一刻,他们突然感到乔有些变了,火气很大,且有些斤斤计较。
在起草《上海公报》的过程中,上呈稿基本完成,经周恩来审定后,交由章文晋主持中英文校对。当时,乔提出要修改其中一个重要段落的内容,章等人不同意。但乔冠华固执己见,坚持要改。因为他是领导,别人只得同意。稿子送回周恩来时,他当即发现改动有误。在第二天接待组的会议上,他大发雷霆,指着章文晋严厉批评:“胆子太大又不动脑筋,为什么要改?”章文晋默默承受,没有做声。但乔冠华并未站出来承担责任。
张颖还记得这样一件事:
她和章文晋在驻加拿大使馆任上回国述职,到乔家看望乔冠华夫妇。那时,乔冠华已与章含之结婚。结果,工作没谈多少,乔冠华和章含之却花了很多时间为江青说好话,称她领导“文化大革命”深受主席称赞和重用。他们还说,当前周总理病重,恐不久于人世,识时务者为俊杰,应该好好想想,何况江青如此看重你们。显然,乔冠华也在为江青收罗人才。
章文晋夫妇觉得奇怪,“文革”初期,乔冠华曾十分看不惯江青,批评她打着主席的旗号扰乱全国,怎么现在变了呢?
确实如此,此时的乔冠华已在准备站队,为自己的前途打算。
1972年夏,美国中国问题学者洛克珊·维特克来华访问,了解中国妇女革命史。她与邓颖超、康克清等座谈两天后,又提出要采访江青。几经周折,总理批示:可以礼节性接见。江青与姚文元一起会见维特克。本以为礼节性会见只是互相寒暄、谈谈一般性问题,不料江青对维特克大感兴趣,在人民大会堂谈了数小时,设宴招待,还陪她去人民剧院观看样板戏《红灯记》。江青还特别约定在广州继续会见维特克,畅谈她的历史,希望维特克为她写传。这与总理批示的礼节性会见完全不同。工作人员向乔冠华请示该怎么办,乔皱眉说:“江青的事谁管得了?我没办法,随她去吧。”7月间,江青赴广州,随后将维特克接到广州,近10次会见,谈了60小时,内容无所不包,许多是不该说的。期间,工作人员多次电话向乔冠华汇报,他均答复:“没办法,随她去吧。”直到维特克离开,回到北京后,工作人员再次汇报,称江青要求整理记录并翻译成英文寄往美国。乔冠华耸肩摊手,断然说:“这事我真管不了,以后别向我汇报,直接找周总理吧。”
周恩来认为,这份记录绝不能寄往美国。他找江青谈话,江青不仅不听劝,还纠缠总理帮她修改并批准寄出。周恩来只得请示毛泽东。主席当即指示,记录绝不能寄出,立即停止整理翻译。周恩来指示将谈话记录装进保密铁柜,贴上绝密封条,交外交部保密室。然而,后来身为外交部长的乔冠华却批准将这些记录送至江青在钓鱼台的住处。
因毛泽东曾批评江青搞“四人帮”,江青十分紧张,担心这些材料出问题。经时任外交部长乔冠华批准,铁柜被搬到江青住处,全部烧毁。
这些迹象表明,乔冠华已与江青等人走得很近。
周恩来去世是一个重要节点。
乔冠华与周恩来共事30年,从重庆办事处就在一起,可以说,周恩来培养了乔冠华。周恩来是中国外交的最高领导者,情商极高,在外交部威信很高。
周恩来去世后,外交部许多同志多次要求部领导举办小规模悼念活动,乔冠华均不予理会。一次,回国学习的驻外大使和参赞在学习会上一致要求举行内部追思活动,又被拒绝。一位大使当场拍案而起,质问部长有没有起码的人性?因过于激动,他突发心脏病被送往医院。而乔仍未作任何解释。
1976年清明节前后,首都人民前往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悼念周恩来。章文晋夫人张颖接到外交部部长办公室两次电话,询问她是否出门。第三次,竟是乔冠华亲自打来。张颖生气地回答:“我哪儿也没去,也不敢去!”当时,她突然感到悲哀,一个人怎么会变成这样!
然而,在告别周恩来的那天,乔冠华伏在总理遗体的玻璃棺上,发出揪心的哭声,边哭边说:“总理啊,你一生无儿无女,今天我就作为你的子女送你最后一程吧!”
大家费了好大劲才将他从灵柩旁拉开。当总理遗体消失在火化炉时,他又发出悲惨的哭声。
我认为,这最后的悲伤是真感情,乔冠华确实视周恩来为至亲。而之前控制对周恩来的悼念,更多是政治考量,他知道江青等人不喜欢周恩来,不愿因此得罪可能掌握他命运的人。
乔冠华的努力换来的回报是,在粉碎“四人帮”后,从王洪文家抄出的组阁名单中,乔冠华位列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只是,这已不是上升的阶梯,而是鸡蛋垒成的台阶。
压垮乔冠华的最后一根稻草,其实是一个讹传,但因他那几年的表现,许多人相信了这个讹传,甚至无人愿意去求证真伪。
毛泽东去世后,出现真假临终遗嘱的现象,都是六个字,一个是“按既定方针办”,另一个是“照过去方针办”,只差三个字,意思相近。
但这却涉及正统与非正统之分。究竟谁能真正代表已故领袖?江青作为遗孀,有天然优势。
“四人帮”为了制造舆论,在《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社论,将“按既定方针办”作为宣传中心,表明他们才是领袖的继承者。
9月28日,在一次会议上,专门讨论了联大发言稿。会上,有人提出,为何发言稿中没有“按既定方针办”这六个字。于是,这六个字被补写进发言稿。
两天后(9月30日),出席联大的乔冠华一行即将启程,带的就是这份稿子。10月5日下午,他将在联大发言。出发前,他留下一张便条,写道:若有修改意见或建议,请在10月5日上午前告知;若无,他将以此为定稿。
1976年10月2日,中央最高领导华国锋在送审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在联合国大会第三十一届会议上的发言稿》中纠正了提法,批示:“我查对了,与毛主席亲笔写的错了三个字,毛主席写的和我传达的都是‘照过去方针办’,为避免再错传,我删去了。”
这句话源于1976年4月30日晚,毛泽东接见新西兰总理马尔登后,华国锋留下来汇报工作。华提到总体形势大好,但几个省不太好时,毛泽东当即写了三句话:“慢慢来,不要招(着)急”;“照过去方针办”;“你办事,我放心”。
虽难以称之为临终嘱咐,但在无其他遗言的情况下,这成为政权继承者的抓手。
这个抓手的一个重要发表场合,是联合国大会。
乔冠华带走的稿子包含“按既定方针办”,而华国锋改过的稿子删去了这六个字。这六个字代表不同政治态度,乔冠华究竟念哪份稿子?这是重大问题。
10月4日上午,章含之得知华国锋删去六个字后,深知事关重大,急忙询问工作人员是否已向乔冠华发出告知电报。对方的回复是,已通知值班室。
但10月6日后,局势明朗,出现大字报指责乔冠华在联大发言中说了“按既定方针办”,造成恶劣影响。
章含之在北京心神不安,因通讯不畅无法联系丈夫,她急于知道丈夫是否说了这六个字。而身在国外的乔冠华对此一无所知。
直到10月17日,乔冠华回京。在路上,章含之急问丈夫,发言时是否说了那六个字?是否收到北京发来的电报?发言稿中的六个字是否删除?
乔冠华回复,正式发言前一晚他收到电报,第二天发言时已删除相关内容。章含之这才松了一口气。
然而,传言称乔冠华在联大说了“按既定方针办”,许多人因此对他夫妇避而远之,怕惹麻烦。更多人不听他们的解释,甚至有人言之凿凿,称《人民日报》10月6日刊发批评文章,是铁证。事实上,那天的《人民日报》仅刊登了乔冠华在联大发言的新闻稿,并未明确提及他说了那六个字。奇怪的是,乔冠华夫妇未去查阅《人民日报》10月6日的内容。
其实,若乔冠华夫妇当初未贴近江青等人,这样的传言也不会流传甚广。
直到乔冠华去世后,为给丈夫洗刷谣言,章含之前往联合国总部,在档案库中找到丈夫当年的发言稿。无论中文还是英文,稿件中均无“按既定方针办”六个字。
1976年10月,乔冠华开完联合国大会回京,“四人帮”已成为阶下囚。中共责令外交部审查乔冠华与江青的关系。当时,乔住在家中,夫人章含之住在办公室,要求他们各自交代清楚。
直到1982年,他才重新获得工作,被安排在对外友好协会挂任“顾问”头衔
- 上一篇:明朝:茶事纷繁发达
- 下一篇:红楼梦为何要写茗烟和卍儿发生私情这一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