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华易老 技·忆永存——第七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活动(第三期)
发布时间:2025-09-04 16:02 浏览量:3
2025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开展十周年。为全面回顾、总结这十年的工作历程,展示丰硕成果,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和国家图书馆共同主办,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无锡市图书馆等各级各类图书馆联合主办202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览展映活动。本届展映活动集中展示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最新一批的优秀成果,立体展现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呈现出我国异彩纷呈的非遗样貌和成绩喜人的非遗保护成果。
本期展映活动让我们走进传统戏剧昆曲,跟随非遗传承人的生活,了解非遗之美,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项目名称:昆曲
汪世瑜,1941年出生,男,汉族,江苏太仓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昆曲代表性传承人。1955年入浙江昆剧团,受艺于周传瑛,工小生,冠生,鞋皮生兼能,尤以“巾生”见长,获“昆曲巾生魁首”之誉,一级演员,第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的扮相清秀俊美,嗓音甜润,身段潇洒,尤其擅演风流俊爽之才子书生,表演上不拘泥于程式,注重以情出戏、以情感人,声情并茂。代表剧目有:《风筝误》《墙头马上》《西园记》等。
计镇华,1943年出生,男,汉族,江苏吴江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昆曲代表性传承人。1954年进入上海市戏曲学校昆剧班,先后师承沈传芷、郑传鉴、倪传钺等“传”字辈名家,专工老生,有“中国昆坛第一老生”之美誉。其嗓音浑厚,韵味隽永,表演注重从生活和人物出发,对舞台角色都进行个性化的创造,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代表作品有《搜山打车》《开眼上路》《扫松》等传统折子戏和《蔡文姬》《钗头凤》《血手记》等大戏。曾获第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榜首),第二、第十八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榜首,第七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配角奖榜首,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荣誉表演奖,第十二届文华表演奖,因长期潜心昆曲艺术事业成就显著获文化部表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第九、十届上海市政协委员、第八、九届民盟中央委员。
石小梅,1949年出生,女,汉族,江苏南京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昆曲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昆剧院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获得者。师从沈传芷、周传瑛、俞振飞三位昆曲名家,不断学习沉淀,归纳总结小生行当的表演特色。石小梅的演唱讲究字头、字腹、字尾,运用吸气的技艺结合民族发声方法,使得唱腔流畅悦耳、音色宽厚。她坚持从人物出发,挖掘角色特色的表演理念,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特表演风格。
您还可以在国家图书馆网站观看线上展览和展映。网址:ich.nl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