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的这首诗,句句都是经典名言,读懂后也就读懂了人生

发布时间:2025-09-02 22:22  浏览量:4

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身处红尘,的确没有几人能够真正逃脱俗事之累。

我们都是凡人,所以需要为生活而奔波,需要为心中的的梦想而低头赶路……。

但是当历经一些人事后,我们也需要读懂岁月惠赠与我们的真谛,我们也需要有所体悟与成长。

人生一半是风雨一半是阳光,生活一半是荆棘一半是诗行。

本期诗巷要跟大家分享的这首诗,它来自明朝大才子唐寅的笔下。

此诗每一句都充满着人生哲理,每一句都经典深沉,读懂后让人的整个身心都会豁朗不少。

警世

明·唐寅

世事如舟挂短篷,或移西岸或移东。

几回缺月还圆月,数阵南风又北风。

岁久人无千日好,春深花有几时红。

是非入耳君须忍,半作痴呆半作聋。

唐寅,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我国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

唐寅才情横溢,在诗文方面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为“吴中四才子”。

就题材来讲,唐寅的诗多纪游、题画、感怀之类。

因为生活经历的原因,唐寅早期的诗往往带有很重的六朝骈文气息,而自从泄题案之后,唐寅的诗则风格大转,大多都表现出一种厚稳之意。

我们本期所分享的这首诗大概写于唐寅的中年时期,它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历经生活跌宕起伏之后的大彻大悟,颇具阅读价值。

诗的首联一开篇就用议论性的口吻给予读者深刻的思考:世事如舟挂短篷,或移西岸或移东;世事就如挂着短篷的小舟一样,一会儿移向西岸,一会儿又移向东岸。

如果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是总结不出这样犀利的观点的。所以从首联的内容中,我们足以看得出作者经历了颇多的人事,也足以看出社会的现实对作者进行了边边角角的打磨,从而让他对所谓的“人生”“生活”有了清新的认识。

而作者所发出的观点,也无不精准地击中了读者的心,无不精准地道出了读者内心的想法,引起了我们的共鸣。

那么首联之所以有如此力量,除了作者构思角度的典型之处以外,还在于作者在其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得“世事”在“短篷”这一喻体的映衬下得以具象化,让人越品越觉得有韵味。

“几回缺月还圆月,数阵南风又北风。”;几度月缺月圆,几回南风吹过又换作北风。

颔联依旧是作者就“世事”而发出的观点,但是与首联不同的是,颔联的写作角度已然做出了变化。

首联将世事比作“舟”,而颔联则从“时间”与“季节”的角度来体现世事之匆匆,来说明人生之短暂。

所以在读颔联的时候,我们又可以从时间的角度感知到不尽的沧桑与沉重之意,感受到作者内心对“光阴易逝”“世事变迁”而产生的无限感慨。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颔联中的两句皆有规律地进行了字眼重复,这不但使得诗句的形式显得比较独特,而且还使得诗中的情感色彩得以有效加强。

“岁久人无千日好,春深花有几时红。”;岁月悠悠漫长,但人却不能够一直维持千日之久的绝好状态,春天的花朵也同样不能一直都鲜红盛开。

颈联更进一步,将光阴与人,光阴与花搭配在一起,写出了世间生命之短暂的残酷现实。

那么从写作方法来讲,颈联显然通过拉物作对的方法,让诗中的意蕴得以更加有力的体现。

在漫长的岁月面前,人之好、花之艳皆显得那么不值一提。作者尽管在以平静的语气总结现实,但是在这现实的背后所隐藏的,却是作者内心深处对美好光阴的留恋之情,是作者在“留光阴而不住”之情况下发出的无奈何叹息。

”是非入耳君须忍,半作痴呆半作聋。”;是是非非传到耳中的时候我们都必须要学会忍耐,以半痴半聋的态度去面对即可。

前三联皆是铺垫,最后一联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主旨,才是他真正想要体现的情怀。

世事无常,人生短暂,而在这短暂的人生中,我们又都难免会听到周围的绯言绯语。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半痴半聋”才是我们需要学会的处世之道,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不被是非所困扰,才能够在有限的人生中获得无限的快乐,才能够充分体会到人生的意义所在,才能够真正活出自我。

尾联冲淡了前几联中所承载的沉重感,在充分点题的同时,以一种积极豁达、乐观向上的力量感染了读者,也让整首诗拨云见日上升到了一定的境界。

人事如风皆看淡,任吾高枕半痴顽;读完一首,身心豁朗。

追逐诗词之脚步,将读写进行到底;关注一号诗巷,我们下期精彩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