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山海》⑧|为何诗人总是郁郁不得志?

发布时间:2025-09-02 22:11  浏览量:4

今天,我们继续来读《跨山海》这本书。

李商隐在为李贺写下的小传中,这样描述了李贺生命的最后时刻:

一位红衣仙人翩然而至,天帝修成了白玉楼,召李贺前去作记。

李贺不愿舍弃家人,推辞不去,仙人道:“天上的差事,不苦。”

听罢,李贺泣不成声,不久气绝而亡。

传说越动人,现实越无奈;传说越美丽,现实越悲哀。“诗鬼”李贺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吧!

雄鸡一声

晚唐诗人杜牧,受人所托为一本诗集作序。

他在序言中极尽溢美之词,“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

杜牧甚至写到,如果这位诗人能够活得久一些,他必定能写出像《离骚》那样的诗歌。

这位年仅二十七岁就去世的诗人,就是李贺。

贞元六年(790年),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今河南宜阳),一户李姓人家的宅院内,一名男婴呱呱坠地。

婴儿的父亲李晋肃,看着襁褓里这个有些羸弱的新生命,为他取名李贺,字长吉。

取这个名字不仅是庆贺自己老来得子,更蕴含着一位父亲最质朴的愿望,希望他能平安健康,万事顺遂。

李晋肃除了李贺父亲这个身份,还是另一位诗人杜甫的表弟。

公元768年,前往蜀地任边上从事的李晋肃,在湖北公安见到了刚刚离开蜀地的杜甫,两人相见的细节已经无从得知。

兄弟间深厚的感情在杜甫留下的这首离别诗中,得以窥见一斑。

正解柴桑缆,仍看蜀道行。

樯乌相背发,塞雁一行鸣。

南纪连铜柱,西江接锦城。

凭将百钱卜,漂泊问君平。

——杜甫《公安送李二十九弟晋肃入蜀,余下沔鄂》

蜀地路险,唯愿君一路平安。

能与诗圣杜甫把酒相谈,或许说明李晋肃也有着不俗的文学造诣。

李贺自幼身体羸弱,肉体上的桎梏让李贺更偏爱精神上的自由。

他于书本中汲取养分,在文字的海洋中畅游,有些内向的李贺有了与年龄不符的成熟。

在父亲的要求下,李贺放下书本进入昌谷的山林中,访名家、寻美景、迎朝阳、送晚霞,于四季轮转中累积学识。

在自然这个特殊的课堂上,李贺渐渐将书本中的知识融会贯通。

他每有所感,便记录在纸条上,放入随身携带的诗囊中。

回到家,李贺又挑灯整理一条条文字、一次次感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李贺以异于常人的勤奋,拥有了远超同辈的文采。

本就羸弱的李贺越发消瘦,这让母亲心疼不已。

那纸条上记录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文字,更是儿子的一滴滴心血。

屡次劝解无果后,李母只好帮忙整理诗囊,尽力为儿子减轻一些负担。

在昌谷山水中,李贺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

纵观李贺的一生,这恐怕是他人生中难得的幸福时光,也是他日后面对苦难生活时为数不多的心灵慰藉。

对李贺来说,痛苦是人生的常态,父亲李晋肃去世则是一切苦难的开端。

大约在李贺十六岁时,父亲去世,一家人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

身为家中长子,李贺没有时间悲痛,他不得不在痛苦中成长起来,担负起更多的责任。

按照惯例,李贺需要为父亲守孝三年。

这三年内,家中靠着父亲留下的积蓄度日。

李家的生活日渐困顿、窘迫,即使是身体羸弱的李贺,也不得不下田耕作。

丧父的痛苦、生活的困窘、身体的羸弱,犹如天边翻滚而来的乌云,浓稠如墨,气势汹汹地扑向这位少年。

李贺用诗做出回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从未离开过昌谷的李贺,以自己的想象,将生活的苦难幻化为塞外壮美的风光。

沙如雪、月似钩,他把自己比作无主的骏马,苦读得来的学识铸造了骏马健硕的身躯。

只差一位伯乐,他就能摆脱困境,肆意驰骋在大漠草原之上。

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李贺用为数不多的运气,遇到了赏识他这匹千里马的伯乐。

公元807年,韩愈为躲避流言诽谤,离开长安来到洛阳任国子博士。

作为当世文学大家,韩愈每天都会收到许多年轻人送来的诗歌文章。

这天黄昏,劳累了一天的韩愈刚刚送别客人,侍从又送来了一沓诗稿。

本不抱期待的韩愈只看了一眼就被吸引住了目光。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雁门太守行》

读罢,韩愈连忙整理衣服,让侍从把这首诗的作者李贺请进屋内。

两人虽是第一次见面,却如同多年未见的老友一般,有一种别样的熟悉感。

韩愈得知李贺从未去过塞外,《雁门太守行》是其单凭想象写就的,惊讶之余更起了爱才之心。

一位是文坛巨匠,一位是少年才子,两人相见甚欢。

仕途不畅

在韩愈的引荐下,李贺结识了不少洛阳城中的朋友,他以诗会友,因诗才而声名渐显。

李贺直言不讳地对韩愈表达了自己想要步入仕途一展抱负的志向。

韩愈也对身边这个雄心勃勃的青年才俊充满期待。

三年时间匆匆而过,李贺服丧期满。

这年秋天,在韩愈的鼓励下,李贺参加了河南府试。

凭借工整的十三首乐府组诗,李贺顺利通过考试,拥有了前往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的资格,距离金榜题名的时刻只差最后一考。

庆功宴后不久,李贺便与亲友告别,早早动身前往长安,提前准备来年的礼部春闱。

从洛阳到长安的路途虽短,李贺却亲眼见到了底层百姓生活的艰辛,沉重的赋税和徭役犹如泰山一样压在百姓身上。

这位少年不禁想到,自己那位远亲杜甫曾发出的感慨: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身为李唐宗室后裔,李贺的心境悄然变化。

他参加科举考试不再只为自己谋取官职、施展抱负,还想要挽救这个饱经风霜、行将腐朽的王朝。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李贺作为春闱及第的热门人选,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同场考生的忌惮。

一个关于李贺的传闻渐渐甚嚣尘上:

李贺的父亲李晋肃名字中的“晋”字,与进士科的“进”字同音,李贺应当遵守避讳的原则,“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所以他没有资格参加进士科的考试。

避讳是当时的一种社会共识,不仅在唐代,而且绵延于整个古代社会。

在当时的社交界,这是大家默认的一个法则。

面对道德层面的指责,李贺引以为傲的才学和诗作都变得不值一提。

这些舆论就像一张编织紧密的巨网,牢牢地束缚住了李贺科考的希望。

韩愈听闻此事后,写《讳辩》一文为李贺发声。

然而,韩愈所做的努力,无法改变固有的规则,仅仅在汹涌的舆论面前激起一丝涟漪,李贺最终还是没能参加礼部的春闱。

李贺有着天才的倔强和身为李唐宗室的傲骨,进士科以外的五科从来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

这意味着科举入仕的大门对他永远地关闭了。

别人考不上还有重来的机会,李贺的考试还未开始便已结束。

在这场“讳辩”风波中,李贺作为主角,没有辩驳的机会,只能无奈地接受命运的审判。

李贺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幽幽叹息道:

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李贺《开愁歌》节选

长安城,漫天的风雪渐渐停了下来,这年的冬天似乎格外冷。

人生中成功只是一时的,苦难却常常相伴。

面对苦难,每个人有不同的态度。

李贺这位年仅二十岁的天才,在面对苦难时,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豁达。

友人劝他莫伤心,他说:听君一席话,使我茅塞顿开,犹如雄鸡一声啼叫,天下大亮。

少年应当有凌云之志,不应自怨自艾。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李贺《致酒行》节选

好友邀他到城外打猎散心,看到满眼的萧瑟,李贺生出的却是满腔豪情。

男子汉大丈夫,可以遭遇生活的困顿,但心志不能沉沦。

寒风吹过之后,便是满眼春色。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李贺《野歌》

如果说父亲早逝促使李贺第一次成长,那么这次长安之行则使李贺走向成熟。

苦难是诗人成长的土壤,痛苦郁结而诗性发。

李贺不会想到,他也将走上因苦难而成就诗名的道路。

此时的他只想早早离开长安,离开这处伤心地。

离家的人,生活不顺的时候,便愈发思念家乡。

既然已经无缘科举,李贺也没了待在长安的理由。

看着眼前准备归家的侍从兴高采烈地收拾起行囊,李贺的思绪也迫不及待地离开了长安,飘荡回昌谷。

那里有自己的亲人,有快乐的回忆,有熟悉的家。

天若有情

李贺从长安回到昌谷后,疲惫的身心找到了安放之处,一种名叫幸福的情绪涌上心头,他得以暂时忘却长安这处伤心地。

在昌谷休养期间,李贺结束了单身生活。

但他还没仔细品味爱情的甜,现实的苦楚就再次席卷而来,李家又陷入了生活的困顿。

年迈的母亲、幼小的弟弟、新婚的妻子,都需要李贺担负。

对未来一片茫然的李贺,把希望寄托到了神鬼之上。

卦象显示,南下楚地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结果显而易见——向西,回到自己的伤心地长安。

元和六年(811年),再次来到长安的李贺依旧求职无门,年纪轻轻的他因为忧愁过度,两鬓已经斑白。

蹉跎数日后,李贺在亲友的协助下,因李唐宗亲的身份,门荫得到了奉礼郎这个从九品官职。

以奉礼郎的俸禄,在长安城中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这天,李贺收到了邀请,参加一场风雅的聚会。

李贺的官职和诗才让他拥有了入场的资格,坐在角落里的李贺难以融入其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宴会的高潮,是李凭这位国手的演奏。箜篌声起,喧闹的宴会安静下来,众人沉浸在李凭的箜篌声中。

李贺的思绪穿过时空的桎梏,随着音乐遨游。

他离开了宴会,离开了长安城,飘荡到了天界。

他听到了凤凰的鸣叫和香兰的笑声,看到了跳出水面的鱼儿和舞动的蛟龙。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贺《李凭箜篌引》

曲罢,李贺感受到原来音乐也像诗一样令人着迷。

李贺用他浪漫的想象力,将听到的声音用文字保存下来,也让人们得以一窥千年之前的绝妙音乐。

为了获得升职的机会,李贺放下自尊,屈眉折腰努力应酬于长安的各种圈子中。

他引以为傲的诗文,也成为结交权贵时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东西。

可天子脚下的长安城,权贵们有太多的事情要处理,平叛、收税、祭祀、宴饮……怀才不遇的人又岂止李贺一个?

李贺所做的种种努力化为泡影,升迁之事渐渐变成了水中月、镜中花。

李贺的仕途之心在毫无希望的生活中渐渐消磨殆尽,二十出头的他一眼便能望尽余生。

他把自己的精力投入佛经和《楚辞》中,以此排解心中的愤懑。

每日下班后,他便闭门独处,与药石为伴,他的生命在无意义地消逝,这种情况极大地影响了李贺的精神状态。

他的诗歌创作中,有关冷、血、鬼等阴郁冷僻主题的作品,大多出自这段时间。

出任奉礼郎的第三年,李贺萌生了离开长安的想法。

这时,一封家书带来了妻子的死讯,痛心不已的李贺,陷入长久的梦魇中。

恍惚间,李贺看到了幽冥,看到了鬼怪。

似乎只有那些鬼魅,才能理解他心中的愤懑与苦痛。

幽冥世界的清冷与黑暗,同李贺所处的现实世界是那么相似,以至于李贺难以分辨两者的区别。

昌谷的青山和家中的亲人,是李贺黑暗生活中的一丝光亮。

世事无常,与其在长安城中蹉跎岁月,不如珍惜当下。

李贺决定辞官回家,回昌谷与家人相伴。

公元813年,初春时分,李贺回到昌谷,重新整理了家门南面的园子,起名南院。

他白天在南院耕作,晚上挑灯写诗。

在母亲的照顾下,李贺的身体也渐渐好转,他再次踏足昌谷的山水,游览风景,舒缓心情。

李贺满腹的不快一扫而空,回到了童年无忧无虑的时光。

李贺是幸福的,也是不幸的,他所拥有的快乐总是那么短暂,还未仔细品味便已消失不见。

李贺回家不久,李家又陷入了经济拮据的困境,以至于李贺的幼弟要去千里之外的江西谋生。

离别之时,李贺连一顿像样的酒宴都无法准备,他能做的只有一路送别幼弟到洛阳郊外,折一枝柳,赠两首诗。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公元814年,二十五岁的李贺在经历科举、门荫两次入仕失败后,又一次离开昌谷北上潞州,以幕僚的方式谋求仕途。

两年后,因身体抱病,李贺最后的尝试也以失败告终。

公元816年,李贺返回昌谷,此时的他已经病入膏肓。

自知时日无多,李贺把所有的心思用在整理诗稿上,如同十几年前挑灯读书时那样。

李贺强撑病体,赶在死亡来临前整理好了诗稿。

他将诗稿托付给友人刻版刊印。

这些诗是他一生的心血,也是他曲折人生的见证。

同年,李贺在昌谷的家中病逝,年仅二十七岁。

人们不愿相信这位伟大的诗人就这样平凡地死去,人们更愿意相信属于他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