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养生诗:何劳问佛道,此心即是医 内心安宁,胜过百药

发布时间:2025-08-27 02:00  浏览量:4

朋友们,有没有觉得,现在的人活得是越来越累了?每天睁开眼就是KPI、房贷、车贷,刷刷朋友圈,不是谁谁谁又升职了,就是谁谁谁又去环球旅行了。焦虑、失眠、内耗,成了挂在嘴边的词。我们拼命地寻求各种“解药”,办健身卡、吃保健品、看心理医生,甚至不远万里去名山古刹,烧香拜佛,就为了求一个心安。

可咱们折腾了一大圈,好像该焦虑的还是焦虑,该失眠的还是失眠。这时候,我就特想把一千多年前的白居易请出来,让他给咱们讲讲课。这位唐代大诗人,可不只是会写“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风流才子,他还是个实打实的“养生达人”,在那个平均寿命也就三四十岁的年代,老白硬是活到了74岁高龄。

他有什么秘诀?燕窝鲍鱼?灵丹妙药?都不是。他的养生秘诀,就藏在他的一句诗里:何劳问佛道,此心即是医。

这话听着有点玄乎,什么叫“心就是医生”?咱们得看看白居易自己是怎么“治病”的。

大家伙儿都知道白居易年少成名,春风得意。可他的人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公元815年,他人生的“至暗时刻”来了。因为直言进谏,他被一纸贬书,从繁华的长安,直接踹到了鸟不拉屎的江州(今天的九江),当一个有名无实的小官——江州司马。

那打击有多大?相当于你从世界五百强总部的核心高管,一夜之间被下放到偏远乡镇的资料室看大门。那段时间的白居易,苦闷、彷徨、怀疑人生,满腔的抱负和委屈无处发泄,于是就有了那首千古名篇《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得是多大的孤独和失意,才能写出这么扎心的句子啊。

换做一般人,可能就这么一蹶不振,天天借酒消愁,没几年就把自个儿给折腾垮了。可白居易不是一般人。在痛苦的泥潭里挣扎了一阵子之后,他突然想通了。

他想通了什么?他想通了,外界的环境我改变不了,皇帝的心思我猜不透,但我的心,我自己能做主。

于是,这个曾经的京城高官,开始了他的“自救”之路。他不再纠结于朝堂的纷纷扰扰,而是在庐山脚下给自己盖了个草堂。他亲自种花、栽树,看着一株小苗慢慢长大,开出美丽的花朵,他觉得比拿到什么朝廷的封赏还开心。他开始酿酒,约上三五好友,在山水之间“得过一日过一日,人间万事何须虑”。他开始到处闲逛,用脚步丈量江州的每一寸土地,用眼睛发现那些被旁人忽略的美景。

当他把所有的注意力都从“求而不得”的功名利禄,转移到眼前这些实实在在的小确幸上时,他发现,自己的心,慢慢地静下来了。那些失眠的夜晚,变成了伴着蛙声的安眠;那些积压在胸口的郁结之气,在山风的吹拂下烟消云散。

他发现,以前总想着求佛问道,希望能指点迷津,可到头来才明白,真正能渡自己的,从来不是什么神佛,而是自己这颗慢慢变得安宁、平和的心。所以他才写下了“何劳问佛道,此心即是医”。身体的病,或许需要药石;可精神上的内耗和痛苦,最好的医生,就是我们自己的内心。

这事儿放到今天,不也是一个道理吗?

我们总觉得,是外界的压力让我们喘不过气。可仔细想想,真正让我们痛苦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这件事的看法和态度。别人升职了,你觉得是自己无能,于是彻夜难眠;别人晒旅游照,你觉得是自己活得失败,于是唉声叹气。你看,问题不出在别人身上,而出在我们这颗总是在比较、总是不满足的心上。

内心安宁,胜过百药。 这句话不是让你“躺平”,不是让你不思进取,而是让你学会与自己和解。是在拼尽全力之后,能够坦然接受结果;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是你能够在加班到深夜回家的路上,抬头看看月亮,对自己说一句“辛苦了”;是你能够在被误解、被指责的时候,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没关系,我懂我自己”。

真正的养生,不是吃多少补品,跑多少公里。最高级的养生,是养心。是当你能够掌控自己的情绪,不让外界的纷扰轻易搅乱你内心的秩序时,你就找到了最厉害的“随身医生”和最宝贵的“长寿秘方”。

所以朋友,下次再感到焦虑、疲惫的时候,不妨学学一千多年前的白居易。停下来,别总向外求,多往里看看。问问自己的心,它是不是累了?是不是需要一些阳光、一缕清风、一本好书、或是一段独处的时光?

把安宁还给内心,把主动权交给自己。你会发现,当你的心变得从容、舒展时,整个世界都会跟着温柔起来。

#如果人能一辈子不生病你愿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