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射雕时代武学第一人:文官出身无师自通,一手决定武林兴衰走向

发布时间:2025-09-02 10:38  浏览量:5

欢迎关注羽菱君重扯金庸武侠前后传系列第十四期:《射雕英雄传》前传之黄裳的江湖往事。

前几期羽菱君在扯“五绝”和“华山论剑”时,都提到《九阴真经》。从修订版小说开始,金庸把《九阴真经》设定为黄裳所创。这一期羽菱君借此机会,来扯扯黄裳的生平故事,谈谈他一个文官为何会卷入江湖争斗,又是如何创下《九阴真经》这样的武学瑰宝。照旧例开篇明言,本系列纯属羽菱君个人胡扯之言,各位看官不必较真,不喜勿喷。

在扯黄裳之前,羽菱君要先来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这个人就是大宋的徽宗皇帝。因为黄裳的一切,根源上都是拜他所赐。

一、校勘道藏,神功初成

说起徽宗皇帝,后世评他是“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相传当年其父宋神宗在徽宗降世之前,曾到秘书省观看收藏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见其人物俨雅,再三叹讶”,随后妃子陈娘娘就生下了徽宗,“生时梦李主来谒,所以文采风流,过李主百倍”。这徽宗皇帝也确实是李后主第二,他自创的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热爱画花鸟画自成“院体”,称之为“艺术才子”亦不为过。不过除去这些,徽宗皇帝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头,那就是他自称为“教主道君皇帝”,乃天下道教的教主。

徽宗皇帝作为一个狂热的道教信徒,多次下诏搜访道书,设立经局。并在他倡导下,于政和年间整理校勘编纂出了一部道籍,亲自取名为《政和万寿道藏》。这道藏收集了天下道家经文,共有经文五千四百八十一卷,而受命为这项浩大工程做校勘工作的官员正是黄裳。

徽宗皇帝

黄裳本是一名大内文官,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三十八岁的他应殿试中了状元,五十岁时还在任福州知府。但他好读道籍,对道义颇有研讨,这正合徽宗皇帝脾性,徽宗皇帝设立经局后就诏他入京,命他校勘刻书,以作刊印,此时的黄裳已然六十七岁。(注:为了让大家更好了解黄裳的时代背景,羽菱君将他与乔峰事迹时间相对应,黄裳中状元的第二年(1083年),乔峰接任丐帮帮主;乔峰雁门关离世时(1094年),黄裳五十岁。)

黄裳受命之后,不敢辜负皇恩,可谓呕心沥血,为了防止出现纰漏,竟然在四年之间一字一句的把所有道籍全部校对,熟读了所有道籍经卷。

本来他已是七旬老朽,应付如此浩大工程,所花费的精力可想而知。他为了不辱没皇恩,在校对经文时,效仿经卷上的强身健体,运气调息等增益身心的方法,边读边练,以确保自己有足够的精力去完成这项重任。殊不知在这专注之下,无意之中,无师自通,竟从道籍练就出了一身深厚的内力。让他每日里精力充沛,神气十足,因而对经文的整理也更加上心。

到《道藏》书成之日,除了自己精通道义,还悟得了武学之理,修炼出了一身高深武功。只是他只通武理,因从无练武,却不在乎招式,也不以武功之为然罢了(这点类似于后世练成“九阳神功”的觉远大师)。《道藏》工程从校对到刻书刊印成书,前后花费黄裳有八年时间之长,他虽已七十有四,但身拥深厚内力却是精力异于常人,且看容貌甚至比当年刚受命校勘时还年轻。徽宗皇帝甚奇之,乃经常向他请教养生之道。

二、领兵出征,重创明教

两年后(1120年),当时的明教教主方腊以明教“二宗”“三际”之说,组织教众,在睦州帮源发动起义。方腊自号“圣公”,年号“永乐”,设置官吏将帅,建立政权。周边各地纷起响应,人数扩大到几十万,连续攻下杭州、歙州等六州五十二县,东南震动。徽宗皇帝接到此讯,龙庭大怒。

这明教自明教自唐中叶由波斯传入之后,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融入中土众教,薪火相传,各行各业各门各道皆有明教中人。他们遵从教义,特别是对社会最下层的贫苦民众尤为关照,以解救贫苦重见光明为己任,因而多得罪权贵,再加上历来行事偏激,多被误解。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灭佛时,明教亦遭严重打击,转而成为秘密宗教,但一直受波斯总教遥控。教主信物“圣火令”与传世绝学“乾坤大挪移”心法就是从波斯总教传教而来。方腊接任明教后,经他带领,明教已有星火燎原之势,再次进入短暂的辉煌时期。方腊老家江浙,他回家省亲时见乡民不堪花石纲之扰,又看朝廷腐败,民不聊生,愤而带众起义。

徽宗皇帝自命道教教主,岂容异教在自己的地盘上拉抢教徒,蛊惑人心,更何况还结众造反,其心可诛。他为了一举铲除明教,兵分两路,命童贯为宣抚使率军十五万前往东南镇压起义军,又派黄裳领兵进攻明教总坛,企图一举将明教连根拔起,让其教亡宗灭。

黄裳此时已经七十有六,徽宗皇帝深知他既精通道义,又拥有高深武功,派他领兵实有两层心思。一是想让黄裳以精妙道义,归化误入迷途的明教教众,免去干戈;二是万一明教中人不听言教,就借黄裳之手顺便将他们给灭掉。

当其时,明教中,教主在江浙带领教众起义,位于搁船尖光明顶总坛的护教法王及使者、五行旗主等明教高手接到军情,安排好留守总坛的教徒就想赶赴江浙,支援教主,却听得探子回报,说朝廷调兵遣将开赴光明顶而来,意欲剿灭明教。于是由领首的护教法王发号施令,带领总坛教众,上下戒备,组织队伍,抵御朝廷大军,保卫教坛。

黄裳率军而到,还没等他开口言教化之事,先行打探的先锋部队,就在明教总坛山下陷入了五行旗的阵法之中。这两千训练有素的先头部队,也是大意而行,放松了戒备,瞬间就被屠杀殆尽。黄裳接到回报,马上就领兵救援,三万大军开赴而至,很快就与明教教众进入混战。

朝廷军队虽然人众,却没有明教中人熟悉其总坛地形,更加上江湖人武功高出士兵,反而是朝廷之军先节节败退。黄裳眼看军队溃败,有负皇恩,难以交差,于是愤而孤身匹马冲上山顶。

凭借一身深厚内功加手中大刀,他冲破明教的重重堡垒,杀出了一条直通山顶的血路。他功力深厚,明教中无人能是他的对手,几大法王联手而上,也奈何不了他。

他将从道藏中悟出的武功,抖数出来,那些法王看他招式怪异,根本就摸不清他的套路。事实上黄裳此时的武功,也并无套路可言,只是他知道杀敌之时,讲究杀机,快速进攻,不让对手有反击机会。因为一旦他们反击,自己不清楚他们的套路,不能防守,则必败无疑。就这样,他快速出手,打得那些个法王根本无反击之力,最终几大法王和使者都死在了黄裳手下。

黄裳这一战杀死了明教诸位高手,重创了明教,导致他们没能支援正在东南起义的教主。第二年教主方腊被叛徒出卖,被捕身亡,起义失败。后续明教在宋朝(含南宋朝廷)的不断打击下,也将总坛西迁至昆仑山光明顶,重建总坛保存圣火,自此进入长达两百多年的中衰时期。

昆仑山光明顶

三、强敌寻仇,败走著学

此时的明教,尚未与中原武林结怨,高层教众中也多有师承武林各门各派之人,他们惨死黄裳之手,他们的师门听闻死讯,同门尽皆而出,无形之中,当时的武林就形成了一个追杀黄裳的联盟。其中不乏当时的知名门派,纷纷找黄裳报仇,与他为难。

这些人寻上黄裳,看黄裳武功高强却招数套路怪异,实在看不出他师承各派,想要询问究竟,以克其招。于是骂他行事不按武林规矩,问他师承何门何派。黄裳说他是做官儿的,又不是武林中人,怎么知道你们武林规矩。那些人吵起来又问他若非武林中人,怎么会懂武功,怪他师父只教他武功,不教他练武的规矩。

但黄裳哪里有师承之门,他的一身武功,皆是从道藏而来,因而回答他们无师无派。那些武林中人历来讲究师门为大,最恨欺师灭祖的忘恩负义之人。他们见黄裳如此言语,只道他也是此等败类,更加愤怒,于是群起围而攻之。

一经动手,黄裳的武功稀奇古怪,对方谁都没见过,根本不知其招,不少高手当场又给他打死。此后越来越多的人找上黄裳,黄裳虽也击毙了一个个高手,但终究寡不敌众,也受了伤,不过他仗着内功深厚,拼命逃走。可是黄裳武功之高,只能护全自己,却护不了他的家人。剩下的那些人气不过,将他家里的父母妻儿杀了个干干净净。

但经此一役,在黄裳的重创之下,中原武林元气大伤,各门各派高手凋零,青黄不接,不少绝学绝技就此失传,甚至此后就此灭门灭派者,也在所不少。自此,中原武林开始进入一段很长时间的沉寂,武学不兴。

再说落败的黄裳为躲避江湖仇杀,只得隐姓埋名隐居起来,伺机报仇,此时他都已七十七岁了。他知道自己势单力薄,根本就不是这些武林门派合力的对手。于是他想到破解所有门派的武功招数,以增加自己报仇时的胜算。

因此他开始潜心研究,把跟他有仇的所有名门武学,通通都研究了个遍,然后又根据道籍经卷的记载和自己的理解,把所有的招式全部破解。山中不知年月,又沉浸其中,他这一破解竟破解了四十年之久。到他觉得功成之日,可以报仇雪恨了,一经寻找,他的仇家们却都早已去世。他才发现自己已是将近一百二十岁之人,只是他功力深厚,懂得养生道学,方还存活于世。

他花了这几十年心血,想出了克制普天下各家各派功夫的武学,再过得几年,即使自己再懂养生之道,也终究会寿寝正终的,这番心血岂不是就此湮没,于是他将所想到的法门写成经卷。这经卷分上下两卷书,上卷讲内功修炼法门,下卷讲外家功夫套路,包罗万象。又因这些武学都是为报仇所来,杀气太重,阴险毒恶,乃是极阴之作,根据易经原理,将之取名为《九阴真经》。

黄裳创下《九阴真经》之后,就将他藏在一个秘密之所,经书命运就交给后世有缘之人了。他也不再留恋人世,毕竟至亲之人早已离他而去,孤独一人,没再多久他就去世了。几十年后,《九阴真经》出现江湖,引起无数腥风血雨,王重阳为了平息江湖祸端,夺取经书邀请天下高手齐聚华山,论剑成败,以定经书归属,这就是后话了。

不过,因为华山论剑的影响,江湖上好武之风顿起。各门各派为其声名不输于人,纷纷勉励自己,督促门下弟子勤功修习,江湖上的比武较量的盛会此起彼伏。如此二十年间,武学慢慢复兴,至华山二论前夕,中原武林重现辉煌。可以说,黄裳一人,是直接造成了中原武林武学沉寂的开始,也间接促使了后世武学的复兴,堪称“前射雕时代”武学第一人。

前期回顾:第十三期《九指神丐洪七公》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