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把华夏大地分为九州,是指哪九个州?现如今九州都叫啥名字?

发布时间:2025-09-01 09:35  浏览量:5

九州这个词儿,谁小时候没听过?考个古诗都得背一遍“九州生气恃风雷”,电视台一联欢,非得唱个“九州同圆”才像回事。可说归说,咱们现在真说起来,“九州是哪九块?”还真未必都能答上来。像家乡各种分区换了几轮,谁还真能说清自己是哪“州”人?

自豪吧,咱们中国人骨子里都带点州的气魄,仿佛脚下站的就是大地的脊梁。从“州”这事儿讲起来,时间要往前拨,得回到那扑朔迷离的舜、禹当年。要不是传下来的名字,光凭“州”这字,估摸着能追到商朝的甲骨刻痕——那会儿还没人按区划加个微信定位,天地辽阔,河流像是一把弯刀,把广袤的土地随心裁开。

再说那位大禹,接了舜帝的班,偏偏就赶上天公不作美,千年一遇的大水来了。想想吧,古人没有排水系统,也没有各类机械泵,靠的全是胳膊腿。满地的泥淖,百姓都在忙着搬家,田地一夜化成泽国。禹这会儿就成了奔波四野的急先锋。咱们常说治水,真落到个人身上,未必体面,更多是一身泥泞,到哪哪都湿着裤脚——这是真人干的活。

他一边忙着筑堤疏渠,一边琢磨地形局势:河流把整个华夏大地切成几块,九块。大多数百姓就在这九个板块上生活。治理完洪水后,他就给这九块一一编号、安上了名字,叫作“州”。区别开,州其实就是水缝里留下的陆地,不管是从字形,还是内里的意思,都绕不开“水”这个关键。至于居中的那一和和“中州”,其实古时候真没“中州”这称呼,反倒是叫“豫”。

仔细琢磨,“豫州”这个地带,也就是咱们现代说的河南那片。这地方八面环州,正正好好安在中间,像是在中原的心口上扣了一颗纽扣。虽然后头历史上八方调整变动,可“豫”这个称呼从没变,不像别处隔三差五易名换姓。想想当初,河南可真是象走过的地方,甚至留下了亚洲象的化石。古时候气候比现在暖和多了,大象慢慢悠悠地溜达,豫州人仿佛就和这些庞然好友共处日子里生出一种闲适,“豫”有欢乐安乐的意思,说的就是这片土地富庶,人过得滋润。

嘿,这地儿可不只是“安乐窝”。混乱年代一到,豫州便成了最热闹的战场。秦汉时,这里兵家必争,为啥?人多,手里有粮。天下粮仓敖仓就在河洛之间,谁拿下豫州,谁就能给自家军队安上最稳当的后勤。曾经的洛阳、开封——大唐宋朝的都城都在这里,国库装得满满当当。现在河南人还骄傲地说自己“养活全国多少人”,这可不是吹牛,这里一年粮食产量放在全国也是顶呱呱的。

至于人杰地灵,老话说“天下人才半出豫州”,这不是空穴来风。多少历史腥风血雨里,从豫州走出来的牛人,谁数得完?不过,说它贵气,也不能忘了旁边还有几个不遑多让的州。

像徐州,名字带着点缓慢和舒坦,不光是气候养人、交通又方便,连江海也近。禹那阵划的徐州,远比现在的地理周界大得多,基本涵盖了安徽、江苏、山东南部。为什么叫“徐”?不仅仅是地图上的分界,更多就是安舒宜人的气氛。丰盛的物产让百姓吃穿无忧,还有闲心去琢磨文字,练练诗书画印。你说那历史上风流才俊,譬如琅琊王氏,哪个不是在这片水土孕育的?每一代文人家的家庭聚会,说不定都藏着几位写“文章惊四座”的人物。

可你以为文人墨客多就安全了?这地儿照样打得凶。兵家看重的是地利人和,徐州四面没啥天险,但粮多人盛,大家都想着吞下这块“肥肉”。改朝换代时,大把势力在这里碰头,徐州百姓大概习惯了动荡中刷新的生活,如今徐州也大多划归安徽和江苏,经济劲头可没落后。

往更东,挨着海的青州,不得不提。青那个青,是站泰山向东望去的那满目苍翠。在今天,这一片基本就是山东加上一块河北南边。四季气候宜人,又傍着黄河和渤海,人们悠然自得,几百年一个家族都安家在原地。可别小看这安稳,人一安逸了,读书做官的风气便兴盛。战国七雄之首齐国就是这里的骄傲。后世宰相、文人,走两步就碰到一个,儒学大家辈出。老孔子、孟子的故事就不赘述了,只说一个现象——山东的考生到现在还以“考公”光荣。

瞧,中原的这三州是怎么都绕不开的中心地带。谁要问“掌控天下从哪起步”,一定离不开豫州、徐州和青州。可别忽略了“武力值”。咱老百姓过日子讲究安生,江山易主却往往是靠刀枪说话,那真要打起来,北边的几州一向不含糊。

冀州,听着有点生分,但一说“燕赵儿女”,谁还不长精神?这地绵延着河北、山西,如今的“燕赵大地”几乎都囊括在冀州版图里。黄河像条鞭子分开陕西和山西,这边再通着太行山。冀州人,豪气归豪气,凛然之气自古传。荆轲刺秦,赵国的死士,都是慷慨赴义那路的典型。在历史的舞台剧里,这地方的英雄们总爱“慷慨悲歌”,如今那股劲头还在,遇见急事儿,第一个站出来的往往就是这片人。

再往东,兖州。老实话,过去不算特别响亮。可一扯到后来的幽州,北头接着北京、辽宁、内蒙古一段,谁都知道幽云十六州这梗儿。这里靠着北方草原,自古和胡人相争,结果是什么?民风剽悍,刀枪在手,命硬脊骨直。北境起兵,许多都走这条通道。

冀州西面黄河再过去,雍州,“大西北”的混合体。青海、甘肃、甚至四川北边都在里头。说白了,都是经年交战之地,草原民族与农耕之间的拉锯,打出的不是富庶,而是一种硬气。北方三州,最能打,历来有“得北方者得天下”的说法,可不是白来的。

说了半天北方热闹,南边的大州也别小看。扬州,这名字听着甜,实际面积在九州中可算“超级大”。淮河以南、江浙皖赣闽,基本都摊进了扬州的怀抱。早在楚国的时候,靠着东南的物产肥沃,敢和齐秦分庭抗礼的,就是这个地方。项羽、孙策,都靠着这块地起家。气候湿润,人物风流,男儿豪放,女儿温柔,才子佳人说的就是这些地方。每逢大乱,有条件的总想逃到扬州一角苟全性命,天生有逃难避祸的本钱。

往西,又是荆州。现在讲湖北、湖南,过去可都算荆州门下。刘备投靠荆州,才有了后来三分天下。从北南过境、巴蜀出入,全得借道荆州。至今武汉桥头,南北通衢的意味还在,不光交通,小吃也是全国“汇聚一盆”。人来人往的地儿,氛围自然也热络。

梁州,这名字从四川盆地一路拉到云南、贵州,说乡村就乡村,说山地就山地。可是山岭天险天然屏障,瘴气深重外人难近,战乱便少。百姓们多是“天高皇帝远”般的生活节奏,随遇而安。别说,神仙才子多出自此地,李白、苏轼可都被这片土地养成天马行空的性子。

绕了一圈,这九州看似各自为战,其实处处关联。人随水土变,脾气秉性全在地理里写着。可一回头,无论你生在东南西北,江南水乡还是大漠边疆,开口总还是中国话,心头一紧张,血里都流着“九州儿女”的自豪。同根同脉,正是因为彼此的不同,才有了后来的包容、合力、共荣。九州划分,或许如今淡了,可那份归属感还在——到底咱们是哪州的人,或者根本就不重要,只要心头的那块热土,还能叫一声“我家”,就是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