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家人当对手,家是讲情的地方
发布时间:2025-08-31 23:23 浏览量:5
家,本该是我们最温暖的港湾。
但不得不说,在有的时候,我们却把最坏的脾气、最尖锐的矛头,对准了最亲的人。
仿佛他们不是家人,而是赛场上的对手。
可以说,这实在是一种没必要,甚至是一种愚蠢的内耗。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说过:“一个如何处理鸡毛蒜皮的家,决定了这个家的高度。”
说白了,天天在家里争个你高我低、你对我错,就算赢了,又能得到啥?
可以说,最终能得到的只是一个更冷的家和更远的亲人。
争赢道理,输掉感情
家里不是法庭,没必要事事判个对错。
哪怕你赢了道理,最终却只会寒了人心,这笔账怎么算都是亏的。
清朝时,有对兄弟叫郑均和郑庆,为争祖屋一块砖的归属,大打出手。
他们的官司也是从县衙打到州府,耗尽了家财。
最后,一位老族长把他们叫到祖坟前,只说了一句:“你俩争的到底是那块砖,还是想让地下的先人不得安宁?”
兄弟俩幡然醒悟,抱头痛哭。
两个人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家庭事,争了半天,争丢了兄弟情分,也争丢了祖宗颜面。
卡耐基曾说:“在争论中获胜的唯一方式,就是避免争论。”
这句话放在家里的事情上,再贴切不过。
毕竟家事的对错,从来就不是非黑即白。
更多的时候,不过是大家最容易坦诚心扉的地方。
于是,家庭的最高利益是和睦,而非道理。
所以,对于家庭的事,我们及时放下无谓的争执,才能捧起珍贵的亲情。
比较之心,是隔阂的开始
古往今来,父母爱拿孩子比较,兄弟姊妹之间也暗自较劲。
初衷或许是激励,慢慢地却成了嫉妒与怨怼的温床。
北魏时,有位叫崔浩的才子,官至司徒,显赫一时。
可他却始终活在堂弟崔恬的阴影下,只因父亲常夸崔恬性情敦厚,比他更堪大任。
而这份比较之心,让崔浩终生耿耿于怀,甚至影响了某些政治决策,最终招致祸患。
可以说,崔浩的一生都在和自家人“赛跑”,而且从未真正轻松过。
《道德经》有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可以说,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不会把自己家人当对手的,而且心里过得也没那么累。
事实上,别人如何,是别人的事,我们无需过度关注,更没有必要从中插足或牵扯。
我们只需要做好自己就行,只需要稳住自己就好。
就好像一个人真正的强大,是专注于自己的成长,而不是活在与他人的比较中。
哪怕在家里,也需要消除比较,才能从根本上拆除家庭内耗的篱笆。
同心协力,家才能兴旺
家人应该是队友,是同盟军。
很多时候,劲往一处使,家庭这艘船才能行稳致远。
宋朝时,有个叫陆九渊的大家族,几百口人同居共财。
他们能维持如此规模的秘诀,就是“不争”。
比如说他们家规里最重要的一条是:不计个人得失,以家族整体利益为重。
于是,这个大家族就会有这么一种局面:有人负责教书,有人负责种田,有人管理账目。
他们之间从不相互攀比谁贡献多谁享受少,而是各司其职,做好自己,以至于赢得了其乐融融的局面。
最终这个家,也因此成为当时闻名天下的模范家族。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一家人如果心不齐,再好的条件也白搭。
所以,把家人视为共同奋斗的伙伴,而非竞争对手,才能提升自己成长,同心协力,最终才能双赢。
从“我”的计较,转向“我们”的考量,这个家就没有过不去的难关。
所以啊,别再把家人当对手了,对外拼杀已经足够疲惫,何苦在家还要分出高下?
真有格局和境界的人,都是你退一步,我让一分,用情份去代替胜负心。
到这个时候,那么自己这个家,自然就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