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一特务上街被抓,审讯室内对方坦白道:我其实是自己人
发布时间:2025-08-30 10:32 浏览量:6
抓特务这事,说来离我们很远,又有点近。你想啊,一座城市刚刚解放,街头巷尾气氛紧绷,谁都生怕漏了点风声、走错步子。那天是1949年5月的初夏,昆山刚脱胎换骨,各路人马,一时风头转了个大弯。有的人像脱下旧衣服一样,把“地下工作者”那点秘密晾在阳光下;而那些曾经牛气冲天的反动派和特务,眼看天要塌,早就躲得没影了。有人抓进去了,有人四处找藏身之地——风声鹤唳,谁都耗不起。
话说回来,这天上午,有点阴,俞明在街头一边溜达一边琢磨着新形势——他原本是地下党,挨过风浪,现在是大众书报社的社长,终于能正大光明地露脸了。可走着走着,迎面来个灰衣长衫男人,眉目间竟有种莫名熟悉。俞明心里咯噔一下,“这人在哪见过?”怎么都想不起来。说到这,老昆山的人都懂,这年月你对人脸都多留几分心眼——不是自己这边的人,就是对面那伙。两人擦肩而过,俞明突然像被针扎了一下,回头猛地把那人拽住,嘴里一边喊,“抓特务,快来人!”像是逮住了什么大祸害似的。
那一刻,没有什么犹豫,周围的人烫火盆似地一下子围了过来——谁都怕漏了什么线头,大家伙安全第一。特务在那时是个让人恨得牙痒痒的词,上赶着揪出来才算解了气。俞明拉着那人的袖子,心里头说不出的痛快:自己终于逮住了让自己焦头烂额的“老对手”。
但这世道,真真假假,有时候连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记忆。俞明认得这人,一年前,这人靠着特务身份三天两头进他的书店,在那儿捣地搅泥,不是拿腔作势搜查进步书籍,就是盯梢盯得人头皮发麻。当年,俞明没少骂娘,差点把书报社这根交通线害得前功尽弃。如今,总算能亲手送这“祸害”去见公安局,多少带了点“报仇雪恨”的味道。
可事情偏偏就不按套路走。到了县公安局,领导一听说抓了特务,赶紧亲自过来。大家都绷着脸,等着挖出点重磅内幕。可出乎意料的是,被抓的“特务”王志勤,一点也不慌,笑吟吟地自称是“自己人”,还让公安局给县委几个大名鼎鼎的同志打电话,说他们能给自己作证。
这种时候,公安领导也不敢大意——要出错可丢不起人。赶紧拨电话,结果县委那边二话不说:抓的是自己人,不是敌特,放了!你说讽刺不讽刺,前一刻还热血沸腾临大敌,当场就蔫了。俞明站在旁边,脸色一阵青一阵白,脑子“嗡”地一声,转不过来弯。这人怎么会是同伙?那他之前怎么光明正大地捣乱?这不是自己人干的活吧。
过了几天,谜底才慢慢揭开。王志勤自己来解释,他说,当年在街上盯人,其实是“敲打”警醒,是要让书报社那些年轻的同志们别太露头,让他们意识到敌人随时盯着,防线才不容易出漏洞。俞明听了生气又无语,心想:原来自己被“自己人”下绊子,连着卧底都没看出来。
这事其实另有隐情,也不是谁都能说得清。王志勤的真实身份,有三重包裹——说是特务,实则是我方打入国民党那头的秘密人员。昆山城南那家鸿兴客栈,表面上是他的产业,暗地里却是传递情报的桥头堡。他挂着“三青团”名头,是国民党二十一军的谍探,实际上,却常在黑暗里替共产党递送信件、接应同志们转移。
话说回来,谁都知道,地下斗争不是闹着玩的,关键时刻要救人,也是要“吓人”。王志勤看着那些新来的革命小青年,嘴上硬,手里软,总是大刺刺地拿着进步书刊在街上招摇。这种人,一不小心就给对面特务盯上了,连累全线都埋不住针。而王志勤多少有点“做戏”的本事。领导指示他,既然你是特务就特务到底,见有“可疑分子”就盯,就让人害怕,你盯得凶,别人就掂量掂量啥时候应该低头走路。
有时候,救人不是温情,而是让人觉着天塌地陷。王志勤跟着俞明,明里暗里折腾,其实是想让书报社那一伙兄弟别太得瑟,手脚慢点稳点,别给敌特捡漏。他干得既像特务,又不是真特务,活生生把自己的秘密都埋到了一层一层的乌云下面,自己人也能被自己唬住,当时无一人识破。
说句闲话,像这种潜伏戏法,在当时并不算稀奇。每一条线都有可能断,谁也不敢保证对面的情报是真的还是假的——连自己都能“捣乱”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刀尖上跳舞。王志勤就是在敌人圈里变着法子“拆台”,假如有时候真是国民党设圈套,他就顺水推舟捣乱一番算本职;要真是自己人,他反手一拍,就是提个醒,强行“不近人情”。也有点狠。
曾有那么几次,王志勤带着他那惯搭子,一起进书报社,装模作样光明正大地挑刺儿:“这书店准有猫腻,给我看看进步书籍!”俞明那会儿,为了保住组织,要么急着藏书,要么就假装镇静,但心里那份紧张,谁都骗不了。偶尔还会遭盯梢、被跟踪,一举一动总觉得天眼在那头盯着。俞明干脆边收边怨,心里暗咒:“这帮特务,得瑟不了几天了!”但他压根没料到,一直敲他门板的“特务头”,就是自己团队的“暗桩”。
解放以后,两人事后回顾这段过去,难说是苦还是乐。俞明有时半认真半玩笑地说:“你这潜伏做得,连我们都掉坑里了!”王志勤也不掩饰,“有时候,就是要逼一逼,让同志知险才好过关。”
生活里,无数次真真假假、你我分明,反转到最后,连自己人都能互相“坑”一把。地下工作不是靠规矩写出来的,更多时候靠一口气、一滴胆子,再加点对命运的信任。或许他们那会也曾心里打鼓,怕哪天这张“关系网”断了之后,谁还能信谁。旧时的昆山,潮流翻涌间,才子、特务、老板,全都裹在一起演人生大戏。谁对谁错,也没人能说得明白。
我们现在去翻这些事,怕是也只能隔着岁月叹口气:哪有什么绝对的敌我,哪有百分百的识破,有时候,一场误会能救命,一场“闹鬼”能保命。时代里的人啊,活着,有几个是有把握自己永远站对了队?
所以,到底是王志勤“刁难”了俞明,还是一场彼此的救赎?谁又知道当时他们心里敲了多少鼓。历史里的人物,既是命运的玩家,也是被命运戏弄的人。这段故事,到底应该怎么解读,也许还得等大家慢慢体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