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湮没于历史的传统节日(五)七夕——“凡尘痴愿皆此时”
发布时间:2025-08-30 04:47 浏览量:3
七月七日,古称七夕节,民间又称之为“乞巧节”“女儿节”,在过去,其虽然难与春节、中秋、清明等相提并论,但也是诸多传统节日中的重要一环,有着特殊的地位。
我们的祖先一向对月日重叠的单数字情有独钟,如一月一日(即正月初一,春节)、三月三日(上巳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九月九日(重阳节),那么七月七日自然也不能例外。首先,从古人的眼光来看,月日均逢七是阴阳相配的吉数之一,利用此日祝福一下未为不可,哪怕仅仅是讨个口彩;其次,古人很早就已经观察到牵牛星与织女星的存在,面对这两颗隔河相望的星星,引发了他们无尽的想象,在这种星宿崇拜思想的引导下,古人赋予牵牛星主祭祀、织女星主纺织的含义,于此日祭拜双星,有着祈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意味。
早在商周时期,中原地区就已有七月七日双星活动的记录,但是将天象祭拜转变为人文节日则是在汉代。汉武帝太初年间,长安建昆明池,池边就塑有牵牛、织女塑像,可见在此时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已经家喻户晓。而七月七前后,中原地区暑热已退,早秋来临,家中的女子要开始为全家准备过冬的衣物,织布、裁衣、浆洗、缝补等等这些活计大都需要女子来完成,甚至人手不足时,街坊邻里也要来相互帮助,久而久之,七月七日也就演变成了一个专属于女子的节日了。
汉代尤其是东汉以后,七月七日俨然成为彼时女子最重要的节日,每逢此日,人们都要在庭院中设摆香案,案上陈列瓜果梨桃,家中女子都要对天默默祈祷,祈求上天能够赐予自己一双巧手,是谓“乞巧”;女儿们也往往在祭拜过后,人手一针一线,比赛看谁可以最先穿针而过,是谓“得巧”。
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七夕节的空前繁荣期,其主因是文人诗词将双星传说与七夕进行了某种程度上的捆绑,加速了七夕节的发展,这一点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一诗中即可得到验证。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有了文人力量的推动,爱情由此成为七夕节最为动人的所在。
唐宋时期,七夕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喜蛛应巧”(观察蛛网疏密)“投针验巧”(手持银针,小心地将银针至于水中,看哪一位的银针可浮于水面而不沉)不仅比拼家中女儿的细心与耐心,也考验她们的智慧与巧思;加之杜牧、秦观等大诗人、大才子的文笔润色,“乞巧”和“爱情”共同构成节日的两大主题。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明清以降,七夕逐渐式微,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明清对女子的限定越来越严苛,三纲五常种种条条框框把女子的活动范围划定得越来越小,七夕走向没落也是自然。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国学的繁荣,七夕又呈现出复兴的迹象,其背后固然有着商家的利益推动,但是能够被广大年青人追捧,还应该与“中国情人节”这个“文化自信”的加持不无关系(尽管我国古代并没有“情人节”这个概念,况且古代与所谓“情人节”最接近的节日也不是七夕,而是上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