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方志书的瀚海里探析“卞和”足迹
发布时间:2025-08-30 03:34 浏览量:1
提要:卞和得玉于荆山是事实,全国共有四处荆山,分别在湖北省南漳县西部、陕西省阎良区、三原县、富平县三地交界处、河南省灵宝县阌乡南和安徽省怀远县西南,其中以湖北荆山最为出名,参照卞和所处时代的古书记载,结合本地方志和县志记录,便不难发现:卞和是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人士,和氏璧的发源地在南漳。
关键词: 地方志书 卞和 籍贯 和氏璧故里
湖北省南漳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3100多年,是楚文化发祥地、三国故事源头、和氏璧故里。从明代万历(公元1573年-公元1620年)至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350年间,南漳县修有县志两部:清代同治四年版和民国十一年版,两本县志保存了清代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至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大量珍贵史料。近日,笔者研读旧志发现《湖北通志》《襄阳府志》和南漳旧志中有颇多陵阳侯“卞和”活动轨迹记载,其中,同治版《南漳县志》里“卞和”出现了36处,民国十一年版中提及“卞和”14处,《湖北通志》《襄阳府志》亦有多处记录。大量的地方志书史料进一步印证:卞和献玉的故事发生在南漳,和氏璧的发现地在南漳。
一、《湖北通志》和《襄阳府志》多处记载南漳县“卞和”故事
民国十年版《湖北通志》卷二十二“舆地志·物产·玉”记载:“韩非子云卞和得玉于楚荆山,其地在今南漳县”。后又引《寰宇记》载:“寰宇记云南漳荆山卞和得玉于此……”(图1:《湖北通志》卞和相关记载图)
明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重刊的天顺《襄阳郡志》第四卷记载的“卞和庙碑”文称:“和(卞和)之得玉三献而两刖其足,徒抱之而泣,不少抑其志,终为时之所尝,得非自见之明、自信之笃,而刑祸不可以屈之耶,精诚之至虽庸昧者亦可动之耶”。今南漳县巡检镇玉印岩内存放的《卞和碑文》至今犹存。
天顺《襄阳郡志·名宦篇》记载:“南漳县:卞和,本县人,尝献玉楚王,被刖其足,后再献封侯”。
清知府陈锷主持修纂的《襄阳府志》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卷之五“古迹陵墓附”中记载:“卞和故宅,在荆山下。杜氏《通典》云:南漳,汉临沮县。北有荆山,周卞和泣玉处也。相传其山有卞和宅。又荆山顶有甘泉,下即卞和宅。故址尚存,今为庙。”此处旧志记载引用了明嘉靖李元阳刻本《杜氏通典》记录,佐证卞和为南漳人士,卞和献玉和卞和泣玉的故事发生在“汉临沮县”,今南漳县。
又在乾隆《襄阳府志》卷之九 “坛庙·寺观附·南漳县”中记载:“卞和庙:一在荆山抱璞岩,一在县东三里。”“金厢寺:距县二百二十里,在凤凰崖。山环水绕,丹崖翠壁,泉石潺溪,烟霞草色,皆寺中佳景也。”此处“抱璞岩”即今南漳县巡检镇金镶坪村抱璞岩,也称玉印岩;“金厢寺”位于金镶坪村内。
乾隆《襄阳府志》卷之二十六“耆旧”中记载:“周卞和,荆人。和得玉璞而献之荆厉王。王使玉尹相之,曰:‘石也。’以为谩,断其左足。武王即位,复献之。使玉尹相之,曰:‘石也。’又以为谩,断其右足。文王立,和乃奉玉璞而哭于荆山中。王使人问之,对曰:‘宝玉而名之曰石,贞士而戮之以谩,此臣之所以悲也。’乃使人理其璞而得宝焉。故名之曰‘和氏之璧’。《新序》”此处记载详细记叙了和氏璧的来龙去脉,所记叙故事与金镶坪村自古流传的“卞和献玉”故事完全一致,也与最早记录和氏璧故事的《韩非子·和氏》的记载完全一致。
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恩联等督修、王万芳总纂的光绪《襄阳府志》卷五“古迹”第457页全文引用了乾隆《襄阳府志》卷之五“古迹陵墓附”中关于卞和故事记载。(图2:光绪版《襄阳府志》卞和文字记载)
同时在“南漳县舆图”里左下角“荆山”部分明显标注了“金镶坪”“玉印岩”“九龙寨” “凤凰台”等的方位。此处记载与今南漳县巡检镇金镶坪村玉印岩周边环境完全一致。
一幅135年前的手绘县舆图原本篇幅有限,却浓墨重彩、详尽细致地描画了玉印岩的地理方位、地貌形态和地望,可见对这一古迹的重视和肯定。(图3:光绪版《襄阳府志》南漳县舆图)
二、同治版《南漳志》和民国《南漳县志》记载抱璞岩在今巡检镇金镶坪村
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掾曹胡正楷编著的《南漳志》里,陵阳侯“卞和”的名字出现了36处。其中,附四至八到方舆纪略里记载:“自此涉漳河,十五里至金厢坪,崇山竞秀,曲水争流,居民作木笕,接漳流灌田,多产香稻,名青龙寨。过抱玉岩,对面即凤凰山,岩东有卞和墓。查郡志,荆山在县西北八十里,周卞和得玉于此。上有抱玉岩,今见石壁如屏,悬岩千仞。岩麓有大士像,座之左右方三寸许,石乳下滴,清爽异常,俗传和氏璞玉穴也。”后附有手绘“抱璞岩”和“刖足亭”及荆山山脉图。(图4:同治版县志玉印岩文字记载)
其中,旧县志里的“青龙寨”实为青龙观山寨,位于巡检镇金镶坪山上,海拔高度438米,面积约2000平方米,山寨周围人烟密集,一条省道穿境而过。
此处文字与荆山图相互印证,所描述地形与光绪版《襄阳府志》的南漳县舆图高度吻合。显而易见,巡检镇金镶坪村的玉印岩即是凤凰经常栖身引来卞和拾得璞玉的地方,南漳被称为“和氏璧的故里”实至名归。
另外,在同治版《南漳志》南漳县志集钞卷之四“山川·鹤山胡正楷纂钞”中记载:“荆山,《地理志》云在南郡临沮县,今襄阳南漳也。是山三面险绝,唯西南一隅可通行人,《左传》所以称荆山为九州之险也。周时楚卞和得玉于此,上有抱璞岩,和得玉处。岩下阔丈余,可避风雨。岩顶有池,味颇甘冽。乔松翠柏,蓊郁其间。池上有洞,阔丈余,深二丈余。洞上起峰,高入云端。洞内可容数百人以避乱。”此处“可容数百人以避乱”的洞穴根据旧志文字描述和南漳县巡检镇金镶坪村的玉印岩洞寨高度吻合。
同治版县志在“古迹·鹤山胡正楷纂钞”里原文引用了乾隆《襄阳府志》卷之五 “古迹陵墓附”关于“卞和故宅”的记载,以清陈锷主持修纂的乾隆《襄阳府志》为基础,进一步佐证了卞和献玉和卞和泣玉的故事发生在南漳县。
同治版县志还在“南漳县志集钞卷之二十三”之“艺文·鹤山胡正楷纂钞”里收录了自唐朝以来历代文人墨客与“卞和献玉”故事相关的题吟,如唐代诗人胡曾的《咏史诗·荆山》“抱玉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空山落日猿声急,疑是今人哭未休”。再如,曾被顺治和康熙二帝分别誉为“真才子”“老名士”的明末清初戏曲家尤侗撰写的《卞和论》以及宋朝庆历进士刘敞撰写的《卞和责璧文》等等。
民国十一年岁壬戌(1922年)重修的《南漳县志》里提及“卞和”14处,其中舆地四“古迹、陵墓附、坊表附”原文引用了乾隆《襄阳府志》卷之五“古迹陵墓附”中记载。
民国版《南漳县志》卷十五“人物志一” 列传全文引用了乾隆《襄阳府志》卷之二十六“耆旧”中的记载,论证了“和氏之璧”的由来。
民国版《南漳县志》里亦载有清初翰林院进士、南漳县令孙际澄曾为“卞和献玉”一事所题之诗:“一玉何须太认真,两遭刖足竟忘身。至今遗庙伊谁仰,嗤煞当年抱璞人。”可见,当时的清政府地方官员也是认可“卞和”是南漳人士的。(图5:民国版县志卞和人物传文字记载)
三、巡检镇金镶坪村遍布“卞和”历史遗迹
巡检镇金镶坪村现存有玉印岩,文化底蕴深厚,遍布与“卞和”相关的历史遗迹。金镶坪村古称卞家庄,原有卞和墓、卞和庙及金厢寺遗址等,现尚存有明朝石碑刻。当地口口相传了许多卞和与和氏璧的故事。相传西汉末年,王莽篡位,逼刘婴交出和氏璧玉玺,孝元太后以玉玺击莽,损去一角,后以黄金镶之,故玉印岩又称金镶玉印岩,后卞家庄易名为金镶坪。此故事曾收录入1999年湖北省地方志办公室编纂的《湖北地名趣谈》一书。
玉印岩,又名抱璞岩,位于巡检段305省道旁,地处东经111°39'10",北纬31°23'14",海拔高度287.26米,面积约450平方米,相传是春秋时期卞和献玉处,又名玉印岩石窟寺,明朝以前兴建,历史上是寺寨合一的古建筑遗址,现在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图6:巡检镇金镶坪村玉印岩外貌)
玉印岩坐北朝南,由石灰岩溶洞改建而成。宽22米,高约12米,深约15米,后人重修了长20余米,高2米以上的外墙保护古迹。洞内有3级石阶通往一小石穴,传为卞和得玉处。洞口上壁阴刻楷书“玉印岩”与“抱璞岩”6字,前者系民国年间抗战时驻军师长陆军中将许长林手迹,后者为上世纪80年代时任湖北省委书记关广富题写。
玉印岩历史上留下的古碑刻众多,但因种种原因存世不多,其中幸存一块“南无阿弥佗佛”碑,刻于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灰砂岩质,残高2.46米,宽1.04米,厚0.16米,楷书,额题“南无阿弥佗佛”,正文32行,记卞和献玉事;另有一块“南无阿弥佗佛”碑,青石质,残高1.60米,宽0.97米,厚0.15米,碑文楷书,碑阳书“南无阿弥佗佛”,落款为“大明成化二十二年立”(公元1486年),碑阴额题“玉印岩碑记”,正文13行,颂卞和功绩,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陆军中将许长林题文、青海抱罕张子衡监修、山东蒲台高金铭书写。此二碑刻印证了早在明宪宗朱见深和明世宗朱厚熜年间,时人就已认定了卞和献玉的故事发生在南漳境内的玉印岩,同时民国高级将领许长林中将也对此极为推崇,专门题文刻碑立传以颂之。
2012年5月,央视有关频道拍摄的《古卞国探考》纪录片曾专题介绍玉印岩遗址。遗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极高的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吸引了众多海内外专家、学者和游客到此考察和观光。
结 语
在南漳,“卞和献玉”“卞和泣玉”的故事广为流传,“卞和献玉”“完璧归赵”的历史桥段更是被改编为各种形式的文艺节目,经久不衰。
南漳巡检镇有玉印岩、卞和路、卞和街,集镇建有卞和塑像、卞和商场、卞和宾馆, 有“卞和”“金镶”“玉印”系列农产品和工艺品, 城关镇有卞和社区与卞和小学等等,卞和精神已成为南漳县的文化基因,锲而不舍、矢志不渝、舍身取义、捍卫真理的“卞和精神”两千多年来激励和影响着勤劳勇敢的南漳人民。
卞和得玉于荆山是事实,全国共有四处荆山,分别在湖北省南漳县西部、陕西省阎良区、三原县、富平县三地交界处、河南省灵宝县阌乡南和安徽省怀远县西南,其中以湖北荆山最为出名,参照卞和所处时代的古书记载,结合本地方志和县志记录,便不难发现:卞和是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人士,和氏璧的发源地在南漳。
其实,无论卞和是哪里人,历史遗迹遍布于何处,各地因为旅游资源或者什么有何种争议和见解,这些都不重要。我们更看重的是“卞和精神”的文化传承,更可贵的是“卞和精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注:1荆 秦避庄襄王名(子楚),改‘楚’为‘荆’,古时“荆”“楚”通用,文中“荆”代指“楚”。
2. 掾曹 音yuàn cáo,犹掾史,掾吏,古代分曹治事,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
3.金厢坪 今为巡检镇金镶坪村
4.笕 音jiǎn,代指连接起来引水用的长竹管。
5.尤侗(1618年-1704年)字展成,一字同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戏曲家,曾被顺治誉为“真才子”,康熙誉为“老名士”。苏州府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作品有《西堂全集》等。
主要参考资料:
1.民国十年版《湖北通志》卷二十二“舆地志·物产·玉”;
2.明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重刊的天顺《襄阳郡志》第四卷;
3.乾隆《襄阳府志》卷之五“古迹陵墓附”、卷之九 “坛庙·寺观附·南漳县”和卷之二十六“耆旧”等;
4.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恩联等督修、王万芳总纂的光绪《襄阳府志》卷五“古迹”等;
5.清同治四年版《南漳志》和民国十一年版《南漳县志》“疆域”“舆地”“人物”“古迹”等条目。
【作者简介】秦华,爱好读书、写作、摄影和平面设计,热衷楚文化、三国文化、古山寨文化研究,公文论文散文散见于网络,襄阳市作家协会会员、襄阳市楚国历史文化学会会员、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