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智谋与坚韧的传奇人生
发布时间:2025-08-29 10:33 浏览量:1
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孙膑的名字熠熠生辉。他不仅是《孙膑兵法》的作者,更是战国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然而,他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他曾是才华横溢的兵法天才,却因同门师兄庞涓的嫉妒而遭受酷刑,双腿被废;他曾沦为阶下囚,却凭借智慧东山再起,最终在战场上击败庞涓,名垂青史。
孙膑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关于军事谋略的传奇,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复仇与救赎的史诗。他的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强者,不是从未跌倒,而是跌倒后依然能够站起来,用智慧改写命运。
孙膑出生于战国中期的齐国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一带),他的家族有着深厚的兵学渊源 —— 其先祖正是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著名军事家孙武。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被誉为 “兵学圣典”,这份珍贵的家族遗产,从小就深深影响着孙膑。
年少时的孙膑聪慧过人,对兵法有着极高的悟性。为了精进学业,他拜入当时著名的谋略家鬼谷子门下学习。在鬼谷子的弟子中,有一位名叫庞涓的同窗,两人关系起初十分要好,经常一起探讨兵法策略。庞涓性格急躁,急于建功立业,而孙膑则沉稳好学,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鬼谷子看出孙膑在兵法上的天赋远超庞涓,便将更多的兵学精髓传授给他,这也为后来两人的恩怨埋下了伏笔。
在鬼谷子的弟子中,孙膑有一位名叫庞涓的同窗,两人关系起初十分要好
学业结束后,庞涓得知魏国正在招贤纳士,便先行前往魏国求职。凭借着在鬼谷子门下学到的本领,庞涓很快得到魏惠王的重用,被任命为上将军,执掌魏国兵权。起初,庞涓还向魏惠王推荐过孙膑,邀请他来魏国共图大业。孙膑怀着施展抱负的想法来到魏国,却没想到等待他的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
庞涓在与孙膑的相处中,始终对其才华心存嫉妒。他担心孙膑的到来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暗中设下圈套,诬陷孙膑通齐叛国。魏惠王震怒之下,下令将孙膑处以 “膑刑”—— 剜去膝盖骨,使其无法站立行走,同时还在他脸上刺字,企图让他永远蒙受耻辱,无法再出人头地。
一夜之间,从前途光明的兵学才子沦为残疾囚徒,孙膑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与绝望。但他没有就此沉沦,求生的意志和对兵法的执着支撑着他。他深知,只有活下去,才能有机会洗刷冤屈,施展自己的才华。为了麻痹庞涓,孙膑故意装疯卖傻,甚至混迹于囚徒之中,吃猪食、睡粪堆,让庞涓逐渐放松了警惕。
为了麻痹庞涓,孙膑故意装疯卖傻
命运的转机在此时出现。齐国的使者来到魏国都城大梁,孙膑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暗中求见齐使,向其阐述自己的兵法见解和遭遇。齐使被孙膑的才华和遭遇深深打动,认为他是不可多得的奇才。于是,齐使在离开魏国时,悄悄将孙膑藏在马车中,带回了齐国。
齐使在离开魏国时,悄悄将孙膑藏在马车中,带回了齐国
回到齐国后,孙膑得到了齐国大将田忌的赏识。田忌不仅为他提供了安稳的生活,还多次向齐威王举荐他。在著名的 “田忌赛马” 故事中,孙膑通过调整马匹的出场顺序,帮助田忌以弱胜强,赢得了与齐威王的赛马比赛。这个看似简单的策略,却充分展现了孙膑 “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的军事智慧,也让齐威王对他刮目相看,正式任命他为齐国的军事顾问,让他参与国家军事战略的制定。
田忌赛马
孙膑真正在军事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他指挥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而这两场战役的对手,都是他的同窗庞涓。
(一)桂陵之战:围魏救赵的经典谋略
公元前 354 年,魏国派庞涓率军攻打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危在旦夕,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群臣商议,孙膑提出了 “围魏救赵” 的策略 —— 不直接派兵前往邯郸救援,而是趁魏国国内兵力空虚,率军攻打魏国的重镇襄陵,迫使庞涓不得不回师救援,这样既能解赵国之围,又能以逸待劳,打击疲惫的魏军。
齐威王采纳了孙膑的建议,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出征。孙膑因为身体残疾,无法骑马,便坐在特制的车子里指挥军队。齐军按照孙膑的部署,先派少量兵力攻打襄陵,制造出全力攻城的假象。庞涓果然中计,在攻下邯郸后,不顾军队疲劳,立即率领主力回援。当魏军行至桂陵时,早已在此埋伏多时的齐军突然发起猛攻。魏军毫无防备,加上长途奔袭导致士气低落,很快陷入混乱,被齐军打得大败,庞涓也险些被擒。桂陵之战的胜利,不仅解了赵国之围,也让齐国的军事地位大幅提升,孙膑的军事谋略更是传遍各国。
魏国派庞涓率军攻打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齐威王召集群臣商议,孙膑提出了 “围魏救赵” 的策略
(二)马陵之战:智擒庞涓的终局之战
桂陵之战后,魏国虽然遭受重创,但国力仍在。公元前 341 年,魏国联合赵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再次任命田忌、孙膑率军救援。孙膑故技重施,再次采用 “围魏救赵” 的策略,率军直逼魏国都城大梁。
此时的庞涓已经吸取了桂陵之战的教训,他在接到大梁告急的消息后,并没有立即回师,而是先率军击败了韩国军队,然后才缓缓回援,企图寻找齐军主力进行决战。孙膑看穿了庞涓的意图,决定利用他骄傲轻敌的性格,设计将其歼灭。
孙膑命令齐军在与魏军接触后,故意佯装败退,并每天减少军队做饭的灶火数量 —— 第一天挖十万人的灶,第二天减为五万人的灶,第三天只挖三万人的灶。庞涓看到齐军灶火不断减少,误以为齐军士兵逃亡严重,士气低落,于是更加轻敌,亲自率领精锐骑兵加速追击,企图一举歼灭齐军。
孙膑早已在魏军必经之路 —— 马陵(今山东省郯城县一带)设下埋伏。马陵地势险要,道路狭窄,两旁树木茂密,非常适合伏击。孙膑还特意让人将道路中间一棵大树的树皮剥去,在树干上写下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八个大字,并命令士兵在大树周围埋伏好,约定 “夜里看到有人点燃火把就一起射箭”。
当天夜里,庞涓率领骑兵果然来到马陵。他看到路边大树的树干上有字迹,便让人点燃火把查看。当他看清树上的字时,顿时大惊失色,知道自己中了埋伏。就在此时,齐军伏兵四起,弓箭如雨般射向魏军。魏军猝不及防,瞬间大乱,死伤无数。庞涓知道大势已去,又羞又愤,拔剑自刎。临死前,他长叹道:“遂成竖子之名!”(终究还是让孙膑这小子成名了!)
马陵之战,齐军大获全胜,不仅彻底击败了魏军,还俘虏了魏国太子申。经此一役,魏国元气大伤,失去了霸主地位,而齐国则一跃成为战国中期的强国,孙膑也凭借这两场战役,成为了当时最负盛名的军事家。
马陵之战后,孙膑的声望达到了顶峰。但他并没有贪恋权势,而是选择了功成身退。经历了半生的磨难与征战,他早已看透了官场的纷争和战争的残酷。晚年的孙膑回到齐国,隐居在山林之中,将自己毕生的军事思想和实战经验整理成书,这就是著名的《孙膑兵法》。
晚年的孙膑将自己毕生的军事思想和实战经验整理成书,这就是著名的《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继承并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强调 “以仁为本”“战胜而强立”,既重视谋略的运用,也注重军队的建设和士兵的训练。书中详细记载了孙膑对战争规律的认识、作战策略的制定、阵法的布置等内容,其中 “围魏救赵”“减灶诱敌” 等战术,成为后世军事家学习的典范。
遗憾的是,《孙膑兵法》在流传过程中曾一度失传,直到 1972 年,考古工作者在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汉墓中,同时出土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竹简,才让这部失传已久的兵学经典重新面世。这一发现,不仅证实了孙膑和《孙膑兵法》的真实性,也为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孙膑的一生,是充满磨难与辉煌的一生。他经历了膑刑之辱,却没有向命运低头;他面对昔日同窗的迫害,却能用智慧和谋略报仇雪恨;他在战场上叱咤风云,却在功成名就后选择归隐。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身体的残疾无法阻挡意志的坚定,一时的困境也无法磨灭才华的光芒。
如今,两千多年过去了,孙膑的名字依然被人们铭记,他的军事思想依然在影响着后世。无论是 “围魏救赵” 的谋略,还是 “田忌赛马” 的智慧,都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孙膑用自己的一生证明,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经历过挫折,而是在经历挫折后,依然能够站起来,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