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林曦:修身八宝,先试着“做个宝宝”
发布时间:2025-07-26 00:50 浏览量:1
内容来自:林曦的小世界
林曦老师喜欢宝宝。
“曦游记”一整墙的宝宝,令人心生欢喜,小朋友的状态,是人生的起点。
刚刚结课的暄桐第六阶《见道明心的笔墨》课堂上,一份由《老子》生发出的礼物,我们将它称作“修身八宝”。老子贴心地用“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向我们描述,修身理想的最高目标,竟然就是小宝宝~
“修”意为装饰,清代训诂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延伸:“饰”即“拭”,拂拭之则发其光采。请想象,若要修建一处美丽的庭院,绝不会见什么都往里放。所以,修身是种人生减法。有取舍,才会带来美的可能。
“修身八宝”提供了非常好的自我关照角度,也在告诉我们:人生的力气,究竟花在哪里才最值得🤔️
小朋友有着人类最宝贵的天真烂漫与童心,他们一如生机勃勃的宇宙万物,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样子。
宝宝是如何成为老子心中修身的最高标准呢?一起来看宝宝的智慧吧~
林曦老师画中,小朋友总有最纯然的天真,蜜桃一样的脸蛋,无辜呆萌的眼神,光看着就让人心生怜爱。而在老子的描述下,小Baby甚至可以“蛇兽不伤”。
先不拘现实,此处更多在表述,内心对立降至最低的益处:对外抗拒抵触得越少,反而在险恶环境中存活下来。
《庄子·山木》中,有人划船过河,对面突然有船撞来。假如对面船上有人,自己定忍不住破口大骂;若发现是空船,再气也只能望船兴叹了。
让人愤怒的,不是“有船撞来” ,而是"他故意撞我"的预设。
习惯活在设想的情节,以防御姿态与人来往。所谓的“他人即地狱”,是内心的投射与想象,将自己置身于地狱之中。
而且,不仅不预设敌意,期待也不要太过。要求伴侣符合心中的完美,朋友时刻理解自己的需求,一落空便满心失落,关系也随之紧张。
六祖慧能卖柴火时,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开悟。为何“应无所住”?心本清净无染,同天上月亮一样。目视的圆缺,云蒸雾绕下月亮的有无,都跟月亮没太大关系。
不要把精力浪费在某个正在消失的画面,放不下 “船上的人”,就永远划不好自己的小舟。先一步消解心中预设,或许,是对自我最好的保全。
宝宝的第二个特点是“弱而握固”。胖乎小手看似柔若无骨,可攥着东西时,大人并不能如想象般轻松掰开,握力似乎远超体格。
李小龙的拳力约181公斤,与拳王阿里相当。阿里体重117公斤,李小龙却只有59公斤。他在《醒思录》里写,专注为人类一切高级才能之根本。心不丛生杂念,才使能量无限地聚焦。
有桐学问,喜欢的帖太多如何取舍?答案是:必须阶段性地选一个重点。这也想写那也想写,满足了玩耍的好奇,精力却无限分散,“红笔改”的难度,也在于确凿优化某个面向的专注,力量必须足够凝聚,抱一。
有点像习武的诀窍,打拳时意念外放,全身力量汇集指尖,制心一处,一拳打出后,仿佛天地都拦不住。
这样的“不散乱”,也需“不预设”作基础。让自己情绪过激的事越少,越能心无旁骛,以一种没有缝隙的状态完备自己。
将向外聚焦改为内在发力,结果已然不同。
有桐学分享,自己养植物后“佛系”了许多,从刚开始不自觉与他人比较:“你的怎么长得这么好”“我的怎么还不开花”,最后渐渐发现:植物如同一种生活之外的宁静。
它不听评判,也不以人的意志为标准,无声地承接风光雨露,积蓄足够,事情自然水到渠成——“能开的时候,自然就开了”,如婴儿般“无欲而作”。
大概,进步总是缓慢隐蔽的。高度互联的时代,人很容易落入表演。他人的光鲜与随处可见的捷径,温养出太多急躁、轻率,不切实际的幻想。
便忘了,长进不靠蛮力,须水到渠成。摆脱寻求认同的疲惫,就会获得自由。人的价值与成长,并不依赖他人的掌声,因为人生最重要的观众,是自己。
或许,该让结果的执着落下。当你足够连续地出现在那个时间轴上,看似笨拙,却日复一日地积累。相信,你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老子最后一个特别可爱的观察是“号而不嗄”。婴儿终日大哭,嗓子却依然清亮,内在足够协调通畅,很少会气逆卡住(老子真是一个宝宝专家啊~)
什么叫不协调?心想着一件事,手上却做着另一件。身心不一致,知行不合一,力不往一处使,自己和自己较劲,便是内耗的由来。
无聊的大人当久了,我们总会很羡慕小朋友,纯粹、通透,难过就大哭,开心就大笑,与好朋友分开恋恋不舍,就飞奔过去用力抱抱。有时脸上还挂着泪珠,下一秒又开心地笑起来,一身无滞无碍的轻松。
紧随内心,做事就协调,能耗越少,自然可以持续很久且气力十足,更接近老子“长生”的智慧。
原来,遵循内心的感受,就是变好的开始啊。
一个人,对外不主观预设,对内不杂念丛生,力往一处的同时不受外界驱使,耐心积蓄自己,且以内在的协调达到比较终极的节能,在时空中无限延续,便是老子的长生久事之道。
理解了“赤子之心”,再回归具体的生活,该如何实现呢?
《老子》通篇有两个“玄”,一为“玄德”,另一个“玄同”。身段柔软、收敛锋芒,将胜负欲降到最低,最小限度地与人冲突,就是合于道的“玄同”。
反之,若锋芒过盛,总忍不住挑起争端,往往是内在虚弱不安,唯恐失了优越感。
“我生怕自己本非美玉,故不敢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美玉,故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唐代文言传奇小说《人虎传》中,才子李征如此自我解读。
李征自视甚高,不屑与俗客来往,又眼见曾不如己的同僚,如今个个身居高位,自尊心大为折损,于是某天夜晚夺门而出,化身为虎。
变成老虎的李征,一天中会短暂恢复人性,他对自身的兽性暴虐惊惧不已,偶遇故友倾吐:“其实我哪有什么远大志向,无非是害怕暴露自己才华不足,和不肯刻苦的怠惰而已。”
化身为虎是笑谈,却也是胜负欲遮蔽自我的佐证。接受当下的不完美,反而能减少心理的落差,在此基础上内敛锋芒,积攒实力,就能对治一切恐惧。
你要克服的是你的虚荣心,是你的炫耀欲,你要对付的,是你时刻想要出风头的小聪明。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
老子说“强梁者不得其死”,而在《金人铭》这本帝王接班人教科书里,还有“好胜者必遇其敌”的下半句。
是变身为虎,还是被褐怀玉?想来,实力足够,自会不战而胜。
钝感可以理解为一键屏蔽,你随时拥有开合接收系统的自由,并不是变成钝刀,什么都不再感受。
曾有人问武当山习武的师父,如何像他一样心凝神聚?答案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当外驰的心神尽数收回,不是内敛后什么都不看,而是凝聚后看得更加清楚。
修身的关键,在于井井有条,一心不乱。马斯克分享自己战胜内耗的方法:“不分析对方的动机”。不将其作为焦点,就像庄子观察小朋友们看东西专注非常,但并不长期聚焦某个特定之物。
如果一味地把自己交出,有求必应,挥霍精力,往往吃力不讨好。更别提每一次情绪、冲突的破坏性,分散精力,打乱节奏,比身体上的累隐形,却更使人筋疲力尽。
钝感力,就是凡不利于己,就像翻书一样,心无波澜地略过,这是帮我们从散乱想法中扯脱而出,专注自己的关键。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动机不在嘴里,行动才是最高准则。用来判断他人或自己,都适用。
人似乎天生就有合理化一切的本能。我们总以为知道自己为什么做某件事,但大多时候,语言只是意识层面的自我叙事,行为才是潜意识的真相流露。
抱怨也同理。
有人问芒格,假如能乘时间机器与过去的自己共进晚餐,您会给自己哪些建议?芒格的回答是:改变不了的事,就不要太纠结了。
曾国华科举屡试不第,迁怒时运不济,终日抱怨“考官无眼”“妻子不善持家”,遭其兄曾国藩痛批,直言“抱怨是世上第一无用”。
越爱抱怨的人服从性越高,行动为零却满腹牢骚,更像对服从的发泄,而非反抗。一切多余的念头,废话,都是实力不够的代偿。自恨无枝叶,莫怨太阳偏。过多向外归因,放弃自我的主动,是枉费心机、得不偿失之举。
达利·欧著书《原则》时一再强调:“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以原则为基础的生活。”
平衡被打破最耗能。《大学》讲“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有所恐惧,有所好乐,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恐惧、好乐、忧患一旦失度,就如庄子所言“内伤其身”。真正的修养在于平衡,像孔子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一切都能恰到好处。
这份原则落在生活便是:不因有所求而急趋,不因见地不合而疏离。不随便投射情绪,也不过度向他人索取,去除偏执,修正心态,令自己不断趋向摆动越来越小、能耗越来越少的中心。
《孟子》早有劝诫:“于己能中正平和,于人可兼济天下”,一切行之有度,保持内心的中正与行事的尺度,就不会被二元对立限制,人和事都能“拎得清”。
中正平和,是古人浸润传统、顺应天理人心后力行的生命姿态。白居易晚年自称“香山居士”,将书房命名为“池上篇”,这位曾写《卖炭翁》讽喻时政的诗人,终在洛阳履道里种莲养鹤,找回了寻常的生动。
当我们不再被“赢”的妄念驱使,甚至别人说什么做什么都影响不了你,完全可以沉浸于“做点什么”的状态,清静又灵活,越来越接近最真切的自我。
这副“修身八宝”,关乎柔软,关乎取舍,关乎余量,更关乎平衡。
我们以清单简单梳理:
清单十分具体,在智慧的地图中按图索骥🧩,会发现,清单中的建议,天天都能帮到自己,检查自己的修身功课,可不要只记得“八宝粥”咯~
对外无有恐惧,对内守好自己专注清静的一亩田地,以耕种的本事,增加仓库里的余粮,自有松弛自在,人生的好兴致,也都从这里生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