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梁彻底离开辽东,努尔哈赤再无对手
发布时间:2025-08-28 18:15 浏览量:1
李成梁的离开,标志着辽东彻底成为了纸老虎,再也没有人能够震慑努尔哈赤这头真老虎了!
靠山没有了,舒尔哈齐就惨了
努尔哈赤直接对舒尔哈齐公开下手,可怜的舒尔哈齐就这样只能束手待毙,没有任何办法。
至此,明朝分裂努尔哈赤的做法以失败告终。
这个时候的明朝还没有完全认识到问题的所在,很天真的认为努尔哈赤绝对不敢公开反对明朝,当女真只剩下叶赫部的时候,明朝才意识到问题真的大了。
辽东官员们看到努尔哈赤打叶赫部的时候,立刻派明军过去帮忙,努尔哈赤还是很给面子的,看到明军在就直接撤兵了,又过了几年之后,努尔哈赤又去打叶赫部,明军还在那里,努尔哈赤再一次给了明军面子。
这个时候的明朝以为努尔哈赤不敢,实际上努尔哈赤在这件事情发生的第二年就建立了后金国,但是消息很闭塞,明朝那边情报工作也没有做好,后金都建立了,明朝依旧一无所知。
最后,我们再来聊一个问题
那就是努尔哈赤为何非要起兵反明
我写的时候,这本书其实是没有什么立场的,尤其是明朝和清朝方面,写的很客观,无论是现在还是以后,都会一如既往,好就是好,坏就是坏,绝对不会掺杂一些私货。
明朝为什么会亡?
答案是到了该亡的那一步了,即便没有努尔哈赤,还会有别的人在辽东折腾,任何的封建王朝都是有周期的,这是不变的规律。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的时候,日本的丰臣秀吉派兵侵略了朝鲜,朝鲜是明朝的属国,小弟有难自然是要向明朝这个大哥求援的,万历虽然不上朝,但是并非不管事,他敏锐的意识到丰臣秀吉的野心绝对不止一个朝鲜,如果放任日本侵略朝鲜不管的话,等到丰臣秀吉站稳脚跟,下一个目标一定是明朝。
想明白了这一点以后,万历果断派兵出击,第一次派的人叫祖承训,此人也是李成梁的家丁,战斗经验是有的,结果祖承训带了三千人去朝鲜,被日本人给揍了一顿,灰头土脸的回来了。
祖承训的儿子,特别有名,叫祖大寿,祖大寿有个外甥更有名,叫吴三桂。
明军第二次入朝的总指挥叫李如松
这是李成梁的长子,师从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徐谓,既学习文化又学习兵法。
事实证明,名师出高徒。
李如松在朝鲜战场打的相当不错,回国之后升官加爵,但是很不幸的是,李如松后来被蒙古人打了埋伏,最终力竭而亡。
之所以提这个事情,是想告诉大家,明军在朝鲜死了不少人,并且死的还都是精锐,这一点,努尔哈赤是非常清楚的。
当时的明朝,相当混乱
举个例子来说,李成梁第一次被人弹劾之后,去了北京养老,按理说李成梁离开辽东以后,他的辽东总兵的职务就得有人来接替,但是偏偏朝廷的任命就一直没下来,中间好几年的时间里面,辽东总兵都是空的,压根没人担任
一直拖了好几年以后,李如松才当了辽东总兵,可见这中间的管理混乱是相当可怕的,高级领导的任命就是如此,更别提下级军官了。
李如松中蒙古人埋伏以后,辽东总兵又空了下来,接替李如松的人叫马林,马林的父亲是打蒙古人的名将,被蒙古人称为太师,蒙古人非常害怕他。
马林不像一个武将,更像是一个文人,他的书法写的非常好,打仗的天赋刚好和书法水平成反比。
请大家记住马林这个人,他的故事还没有结束,他不是一个优秀的将领,却是一个合格的军人。
本来马林这个辽东总兵当的好好的,高淮过来辽东了,马林得罪了高淮,就这样被免职了,接替马林的就是李成梁,这是李成梁再次担任辽东总兵
前面我们说过,这个时候的李成梁已经是一个老人,因为李成梁确实很老,是一个快八十岁的人了。
大家想象一下,这是什么概念。
估计骑个马都够呛,但是辽东这个地方,前面也说了,李成梁离开之后,十年换了八个总兵,除了李成梁之外,谁也镇不住。
努尔哈赤起兵反明,我个人觉得最大的责任人之一绝对有李成梁一份,包括前面我们说的高淮,马林不怎么鸟高淮,最后马林被免了辽东总兵一职,而李成梁后来再去辽东当总兵,时间一点也不短,干了差不多八年时间。
况且那个时候,高淮还在辽东
这些都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李成梁和高淮算是一类人,要不然还真玩不到一块去,而明朝在辽东的官,最大的也不是什么辽东总兵,辽东总兵上面还有辽东巡抚。
有部电影里面有句台词
你不拿我怎么拿,我不拿耿专员怎么拿。
高淮拿了,李成梁也拿了,辽东巡抚赵缉自然也拿了,三个人在一起算是狼狈为奸,那是一点都没冤枉这三人。
当时就有人称这三人为辽东三患
这种情况下,明末辽东那个局势,反抗是必然现象,朝廷派来的钦差,当地级别最高的武将和级别最高的文官都是这个鸟样,不反抗才是怪事。
当然了,努尔哈赤后期的屠杀,也不是什么好人行径。
当李成梁意识到问题所在的时候,开始积极拉拢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这个拉拢可不是表面拉拢那么简单,而是实际拉拢,一方面给了舒尔哈齐官职,还让舒尔哈齐去了北京朝见万历,私底下更让自己儿子娶了舒尔哈齐的女儿,双方结成了儿女亲家。
可见李成梁是真的下了血本,这个事情前面我们也说过了,李成梁再一次下台离开了,他是真的干不动了,那个时候的李成梁已经是一个快九十岁的老人了。
所谓明亡清兴,这个说法我一直不敢苟同,封建王朝没有绝对的亡和绝对的兴,一切都是历史规律的必然性罢了。
努尔哈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