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设永远在路上,关于王佳佳案的思考,法律该不该保护弱者?
发布时间:2025-08-27 20:37 浏览量:1
税收和法律,这两样东西,看着冷冰冰,其实跟咱老百姓的日子贴得可紧了。天底下当家过日子,你得有本账,也得有规矩。可跟咱们玩麻将似的,有时候,“规矩”立得太死,反而没人敢下场。你敢信吗?千古一帝秦始皇,最后也“玩脱了”,就是因为这事。
秦王朝的事儿,咱们小时候都爱听:秦始皇横扫六国,一统天下,指点江山、气吞万里。可惜风头刚刚出尽,这个号称铜墙铁壁的新帝国,却一下子土崩瓦解。后头的西汉才子贾谊写文章一针见血,说秦灭是在于它不知“仁”。什么意思?他的意思就是:法律冷酷无情,不但没护住百姓,猛地把他们往死路上逼。
你说古时候的律法吧,动不动就下刀子,讲究一个“无情”。陈胜、吴广那回不是都说烂了?两个人跑去服徭役,咱们就当是外地打工,说实话淋点雨掉队迟到,放到咱们今天,顶多挨个罚款批评。可秦朝那套规矩上来,失期,就得砍头。不是我说,要是你是他们,你赌不赌一把、揭竿造反?
“律法面前人人平等”这个口号,听着带感,可一翻旅读点历史,谁真做到了?历朝历代里,真有哪个皇帝把自己地里的粮真诚实纳上去的?“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这八个字,说起来头头是道,其实全是理想主义——史书里能查到,生活里见不着。普通人遇到大徭役,谁家小子多谁就倒霉,土地多的豪绅,不但不交丁税,连种出来的粮都能瞒天过海,结果补贴全摁在满脸泥巴的庄稼人头上。这事儿要搁今天,咱早炸锅了。可古时候,街头巷尾里愣是都习惯了。
说到底,谁喊“法无外人”,嘴上带点味道。电视剧里朱元璋问那造反的汉子:“你怎么不去告官?”话糙理不糙,谁没在泥里摸爬滚打过?你以为当时的老百姓不懂理?可一想起官府门槛,腿都软了,有几个能真坐下来跟大人掰扯对错?
这些年,社会上“另类判决”的新闻一个赛一个让人憋闷、气愤,转朋友圈能刷屏。比如,有大学生因为掏只小鸟被判了十年刑,这事要放在村口大槐树底下大家伙评理,明确就是没天理。可条条款款下来,法官可能一句话也挑不出错来。“过于严苛”这词,嘴上说轻松,落到一个家庭撞得粉碎。
反过来,偶尔也有暖心的案例,比如一个靠地里刨食的老汉,拿着一筐芹菜勉强糊口,市监局来了,一罚就是十万块。你没听错,就是十万,挣十几块钱的买卖。一纸判决,舆论哗然,这回连法院都觉得刺眼,法官出来拍了下胸脯,说了句实在人话:“判罚得让人信,要不然谁愿意服软?”——难得,真难得,多少普通人都在这句话里长舒一口气。
可有些事,刀口刮在了更脆弱的人心上,像那个交通案。党某和保险公司撕扯上了,咱平心而论,他扯到最后,就剩法院这根稻草了。可法院说,按“章程、证据”判的,合不合心意没法顾得上。判决一出来,事没了,但仇结下了。党某横下心,走绝路,杀了审案的王佳佳法官,自己也喝药自尽。两个家庭,就这么被命运撕开了缝。
我常琢磨,冷冰冰的公平,有时候真能抵得过人情和世故的温度吗?咱们这些隔岸观火的人,说起“公正执法”来头头是道,可要是真撞上了躲不开的死胡同,谁不想被听听苦,给个情面?
再说,王法官是有家庭的,她背后是丈夫、孩子、父母。党某说不定一条命都挂在这桩事儿上。到头来,谁又真是赢家?法律“没问题”,现实却乱成一团糟。
谁弱,谁在对簿公堂上话语权最小,咱们都看在眼里。可也正因为这样,每一次痛得钻心的大事,说不定都逼着我们的法规再缝缝补补,向厚道那头挪一点。王佳佳的牺牲,太沉重。或许换一种结局,她还能在法庭外迎着初冬的冷风,抱抱孩子,逗一逗老公。可没有“如果”。
这些事没那么简单,也很难讲个明白。咱们都盼法治进步,可到底有没有地方是给人喘口气的?哪天哪一行哪一份案子里——可能都会有陈胜、吴广式的无奈,和稚气未脱的“揭竿而起”。法律是死的,人是活的,有时候啊,日子真就在这缝隙里漏风。
等尘埃落定,咱们还能信着说一句,理,总是活给人看的——可天知道,下一个被卷进去的,到底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