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中,丢下学生逃跑的北大才子“范跑跑”,后来怎么样了
发布时间:2025-08-27 18:25 浏览量:1
2008 年 5 月 12 日,撼动山河的汶川地震,给无数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痛记忆。
在众多感人至深的救援故事与英勇无畏的身影背后,一位教师的行为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他就是曾为北大才子的范美忠,因丢下学生逃跑,被网友称作“范跑跑”。
如今多年过去,曾经深陷舆论风暴的他,生活轨迹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曾经的范美忠,用时下流行的话讲,也是一位“小镇做题家”。
1972年,曾经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县金鹅镇瓜子岩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面还有四个兄姐。在他的成长记忆里,家庭生活充满了艰辛 —— 父亲虽识些字,却染上了好吃懒做、爱赌博的毛病,家里大小事务与抚养孩子的重担,几乎全压在母亲肩上。
母亲每天起早贪黑,靠家里那几亩薄田的收成维持生计,艰难养活了五个孩子。范美忠儿时最深刻的印象,便是全家人时常被饥饿感笼罩,日子过得紧巴巴。
受乡村当时的上学政策限制,要求孩子满 7 岁才能入学,范美忠比同龄孩子上学晚了些。但他从小就显露出超凡的学习天赋,深知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于是在学业上格外刻苦,一路 “过关斩将”,最终在 1992 年,20 岁的他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 —— 考上北京大学历史系。
那是范美忠第一次坐火车,也是他第一次走出隆昌县。他后来多次提起,当时乘坐的是从重庆菜园坝站(今重庆站)开往石家庄的 T10 次列车,那趟列车载着他驶向了全新的人生。
当时北大有个特殊的培养安排:新生第一年要在石家庄陆军学院参加军训,接受纪律与体能的双重磨砺,第二年才返回北京校本部开始专业学习,算下来整个大学时光相当于五年制。1997 年,经过五年的学习,范美忠顺利从北大毕业。
毕业后,他怀揣对教育事业的热忱投身教师行业,辗转多所学校任教,2000 年来到都江堰市光亚学校,成为一名历史教师。
日常教学中,范美忠知识储备丰富,思维敏捷活跃。讲解历史知识时,他的视角新颖独特,深受部分学生喜爱。
他的课堂氛围轻松自由,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这种教学风格虽与传统模式有所冲突,但总体而言,他在光亚学校的工作还算平稳。
然而,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时 28 分,命运的轨迹陡然改变。毫无预兆的地震瞬间袭来,彼时范美忠正在教室授课。
剧烈的震动让教学楼摇摇欲坠,恐惧瞬间笼罩了教室里的每一个人。生死抉择的紧急关头,范美忠没有丝毫迟疑,转身朝着教室外拼命跑去,将身后的学生们完全抛在身后,独自跑到了学校操场。
当他回头望向那栋还在剧烈摇晃的教学楼时,心中或许闪过一丝劫后余生的庆幸。但紧接着,看到楼房倒塌、听到学生的呼喊,以及老师们舍身救助学生的场景,他内心深处也泛起了复杂的情绪。
地震过后,学校迅速组织救援和疏散工作,范美忠也参与到维持秩序的队伍中。但他率先逃跑的行为,还是被部分学生和老师看在了眼里。
事后,范美忠在天涯论坛发表了一篇名为《那一刻地动山摇 ——“5・12” 汶川地震亲历记》的帖子。文中,他详细描述了地震发生时自己的心理活动与行为。
他直言:“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但我不是那种会毫不犹豫为别人牺牲自己的勇士!” 甚至表示,除了女儿,在那种情况下,他不会为任何人 —— 哪怕是自己的母亲 —— 牺牲自己。
这篇帖子一经发布,迅速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网友们对他地震中的逃跑行为,以及事后这番 “坦诚” 的言论极为愤怒。
大家纷纷指责他严重缺乏师德,不配为人师表,“范跑跑” 这一极具讽刺意味的称呼也就此传开。一时间,范美忠成了众矢之的,铺天盖地的谩骂与指责涌向他。
他的行为被上升到道德层面批判,甚至有人将矛头指向他的母校北京大学,质疑北大的教育成果。
面对汹涌的舆情,除范美忠外最了解当时情形的光亚学校校长卿光亚曾为此做出解释,光亚学校作为一所国际学校,风气自由,学生不像公立学校那么讲规矩,当时“学校连一个窗户都没爆裂,孩子们也没有一个指甲盖的伤亡”,因此在卿光亚看来,指责范美忠并“没有意义”。
卿光亚还曾提到,舆论发酵后,范美忠班上的学生发短信给他说:“校长,你是不是要开除范老?你一定要顶住压力,不要开除他。你要开导和原谅范老。”
短信中的“范老”,就是范美忠,“范老”是学生给他起的昵称。
范美忠和当年一起经历地震的学生
后续,在对范美忠的处理上,卿光亚采取了一种缓冲策略,他对外公开宣称“无限期推迟范美忠的教学工作”作为对舆论的回应,实际上也是想给范美忠一个避开风口的 “保护期”。风波稍缓后,光亚学校悄悄恢复了范美忠的教学工作。
此后,范美忠并没有离开光亚学校,而是继续在这里任教了 7 年。直到 2015 年,他才主动提出辞职,正式告别了这所曾在舆论风暴中庇护过他的学校。
对于范美忠的离开,卿光亚后来也做出过解释:“是他自己离开的。他 2005 年来的时候就计划做 10 年,设定期限到了。”
离开光亚学校后,范美忠一直赋闲在家,承担了主要的做饭和照顾孩子的任务,妻子则更多负责挣钱。也有说他曾试图在其他学校寻找教职工作。可 “范跑跑” 的名声太过响亮,没有学校愿意聘用他,他的求职之路屡屡碰壁,生活也随之陷入短暂的困境。
不过,范美忠没有就此放弃。他转而利用自身的知识储备与教学经验,转战培训教育领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讲座,内容主要是《红楼梦》《庄子》等中国传统古典文化。
他的讲座每节课收费 100 元,但常年听课的人数不超过 50 人。而他办讲座的动力之一也是为了给儿女挣学费、旅游费。
随着时间流逝,社会舆论对 “范跑跑” 事件的关注度逐渐降低,范美忠的生活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他和妻子租住在距离成都 50 多公里外的崇州乡村,一栋三层楼的毛坯民房成了他们的家。在这里,他过着相对平静的生活,继续坚持着自己的讲学事业。
在教育女儿这件事上,范美忠注重培养孩子的多方面兴趣。他觉得:“画画、滑雪、写文章,有这三样,将来总有一样能维持生计。” 在他的帮助下,女儿的学业取得了进步,兴趣爱好也得到了良好发展。
不过他本人的教学生涯似乎依旧坎坷,他一直未曾考取教师资格证,尽管他一直以自己的方式传授知识,却始终没有得到主流教育体系的认可。
回顾 “范跑跑” 事件,多年过去,社会对这件事的看法也在逐渐转变。
有人始终认为,作为教师,在危难时刻抛下学生独自逃生,严重违背了基本的职业道德与师德规范,这种行为不可原谅;也有另一些人觉得,生死瞬间,求生是人的本能,不能过度苛责范美忠。况且他事后没有逃避,而是勇敢地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尽管这种想法不被大众接受。
无论如何,“范美忠事件” 都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关乎师德、人性,以及极端情况下个人的选择。如今的范美忠,依旧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前行,继续讲学、过着自己的生活。只是 “范跑跑” 这个称呼,或许将永远伴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