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黄山记》:跟着袁枚的妙笔观云海览群峰
发布时间:2025-08-27 14:57 浏览量:2
| 三百年前的黄山云海,在一位才子的笔下获得了永生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 年)一个秋日的清晨,67 岁的袁枚踩着沾着露水的青石阶向上攀登。彼时山风正凉,松涛在耳畔轻响,他或许不会想到,此行写下的《游黄山记》,会像山间的老松一样,在时光里扎下根,成为中国人读山水、品自然的经典范本。
三百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读这篇文章,字里行间的画面依然清晰:青衫文士立于始信峰顶,衣袂被风掀起,他抬手拂过额前碎发,目光掠过脚下翻滚的云海 —— 那一幕,仿佛不是历史,而是此刻正与我们共享黄山的同行者。
一、登临之趣:山径上的发现与惊喜
“初犹仆仆行,渐入云深处”,袁枚开篇没写黄山多高、山路多险,反而把笔墨落在了登山时最寻常的 “累” 与 “闲” 上。这种不刻意渲染壮阔,却偏爱细节的写法,恰好让我们觉得:他不是在 “写游记”,而是在跟我们聊 “爬山的趣事”。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体验?爬山时累得只想歇脚,可一停下,眼前的景色就突然撞进心里。袁枚正是如此,他写:
|“石级棱棱,如登天梯。每数步辄息,息则四望,觉青翠扑人眉宇。”
“棱棱” 二字多妙啊,像能摸到石阶的棱角;“青翠扑人眉宇” 更绝,不是 “看到” 绿色,而是绿色主动扑过来,连呼吸里都带着松针的清鲜。更让人会心一笑的,是他撞见的小生灵:
|“松鼠跳踯松枝上,见人不避,似老友然。”
想想那个画面:灰棕色的小松鼠抱着松果,在松枝间蹦跳,见了穿青衫的袁枚,不仅不跑,反而停下来看 —— 这哪里是怕人的野物,分明是黄山派来的 “向导”,用灵动的姿态告诉来人:这里的山水,是温和的、好客的。
今人游黄山:若你下次走在云谷寺至始信峰的石径上,不妨学袁枚 “每数步辄息”。或许在你擦汗的瞬间,就会有一只松鼠从松枝上探出头,或是一只山雀落在不远处的石阶上,啄食游人掉落的饼干屑 —— 三百年过去,黄山的 “待客之道”,从未变过。
二、云海奇观:天地间的磅礴画卷
爬了许久的山,终于站上峰顶时,你最想看到什么?袁枚的答案,是那片让他 “忘言” 的云海。在《游黄山记》里,他用最朴素的比喻,写活了最壮阔的景象,让我们至今能想象出那种 “身处仙境” 的震撼。
他先写云海初现时的模样,像极了海边涨潮的场景:
|“白云蓬蓬然,自足下起,如海中潮汐,荡漾不定。远峰皆作岛屿状,时隐时现于波澜之间。”
你试着闭眼想:脚下的云像海水一样涌上来,远处的山峰只露出尖尖的顶,像大海里的小岛,一会儿被云遮住,一会儿又露出来 —— 袁枚没说 “美”,却让我们满脑子都是 “太美了”。而更妙的,是云散之后的 “反转”:
|“俄而大风起,云气尽散,则见下方群山如儿孙罗拜,长江如带,飘曳天末。”
前一秒还是 “云海仙境”,后一秒就变成 “俯瞰人间”—— 风把云吹走的瞬间,群山像晚辈一样低头,长江像一条银带飘在天边。这种 “一遮一露” 的对比,让黄山的美既有仙气,又有烟火气,难怪袁枚会站在峰顶,久久挪不开脚步。
今人游黄山:想遇见袁枚笔下的云海,得有点 “好运气”。最好选雨后初晴的日子,前一天住山上的北海宾馆或狮林大酒店,第二天凌晨 4 点多就去清凉台 —— 记得多穿件外套,山巅的风很凉。等太阳慢慢升起,云会从山谷里涌出来,那时你就会懂:为什么三百年前的袁枚,会把云海写得那么动人。
三、奇松怪石:自然与想象的对话
看完了云海,袁枚的目光又落回了山上的松石。在他眼里,黄山的松树和石头不是 “死物”,而是有性格、有故事的 “朋友”—— 他写松石的样子,像在给我们介绍一群有趣的人。
比如写松树,他没说 “松树很高大”,而是写它们的姿态:
|“有松偃蹇如盖者,有松虬曲如龙者,有松孤峙如僧者。”
有的松树像撑开的伞,遮住一片阴凉;有的像盘旋的龙,枝干扭着劲儿向上;还有的孤零零站着,像打坐的僧人 —— 你看,每一棵松都有自己的 “脾气”。写怪石时,他的想象力更丰富了:
|“石有立如竿者,有卧如虎者,有相倚如两人语者,有背负如老翁携孙者。”
这块石头像竖着的竹竿,那块像趴着的老虎,还有两块靠在一起的,像两个人凑着头说话;最可爱的是 “老翁携孙” 石,仿佛能看到老爷爷背着小孙子,慢慢走在山间 —— 袁枚的笔,把冰冷的石头写 “活” 了,也让我们明白:看山水,不只是看形状,更是看自己的想象。
今人游黄山:下次看到 “迎客松” 时,别只忙着拍照。你可以像袁枚一样,盯着它的枝干看:它的枝干为什么向游客的方向弯?像不像在伸手打招呼?再看 “飞来石”,它孤零零立在山顶,你觉得它是从哪里 “飞” 来的?是天上的星星变的,还是仙人搬来的?旅游的乐趣,不就是把自然景观,变成自己的 “小故事” 吗?
四、禅意感悟:山水间的哲学思考
袁枚不只是个 “游客”,更是个 “思考者”。当他看完黄山的云海、松石,站在山顶深呼吸时,心里冒出的不是 “真好看”,而是对人生的感悟 —— 这也是《游黄山记》最打动人的地方:它不只是一篇游记,更是一次心灵的修行。
他在文中写道:
| “观此茫茫云海,忽悟身世之浮沉;睹彼巍巍奇峰,乃知天地之永恒。”
你有没有过类似的时刻?站在大山面前,突然觉得自己的烦恼变小了。袁枚就是这样:看着云海一会儿聚、一会儿散,像极了人生的起起落落;看着奇峰永远立在那里,才知道天地有多辽阔,自己的得失有多渺小。这种从 “看景” 到 “悟理” 的转变,让这篇游记有了厚度。
而他在文末说的一句话,更像给所有游山的人留了一扇门:
| “游山如读书,深者见深,浅者见浅。黄山之大,容得下一切解读。”
有人来黄山看风景,有人来寻感悟,有人只是想躲躲城市的热闹 —— 黄山从不在意你为什么来,它只把自己的美铺开,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这何尝不是人生的道理?世界很大,容得下每个人的活法。
五、如何跟着袁枚游黄山
若你想沿着袁枚的脚步,走一趟有 “文气” 的黄山,这份 3 天的行程或许能帮你:
第一日:寻 “登临之趣”,宿山间
上午从云谷寺出发,可乘缆车(也可步行)上山,沿途留意松枝间的小松鼠,感受袁枚 “每数步辄息” 的惬意。
下午去始信峰 —— 这是袁枚观云海的地方,站在这里看 “十八罗汉朝南海” 的奇石,想象三百年前他站在这里的模样。
傍晚到排云亭看日落,夕阳把云层染成橘红色时,你会懂为什么袁枚说 “青翠扑人眉宇”。
晚上宿北海宾馆,推开窗就能看到山景,若有月光,还能听松涛声入眠。
第二日:遇 “云海奇观”,赏松石
凌晨 4:30 起床,去清凉台或狮子峰等云海日出(记得带保温杯装热水)。若运气好,能看到云从山谷涌上来,像袁枚写的 “如海中潮汐”。
上午经西海大峡谷、飞来石,到光明顶 —— 站在光明顶俯瞰群山,感受 “群山如儿孙罗拜” 的壮阔。
下午去鳌鱼峰、百步云梯,最后到玉屏楼看迎客松 —— 对着迎客松,试着像袁枚一样,给它 “画” 个性格(比如 “热情的主人”)。
第三日:感 “禅意之悟”,归尘世
早上可步行下山(也可乘缆车),经半山寺、慈光阁到温泉 —— 爬山累了,泡一泡黄山温泉,体验 “登山后沐温泉” 的舒服。
离开前,若有时间,可去附近的书店买一本《小仓山房文集》(袁枚的文集),把黄山的记忆,和他的文字一起带回家。
袁枚在文章结尾写道:“余之游黄山也,幸矣;黄山之遇余也,亦未尝不幸。” 他觉得自己能看到黄山的美,是幸运的;而黄山能被他用文字记录下来,让更多人知道,也是幸运的。
三百年后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幸运的?我们不用像袁枚那样,走几天山路才能到黄山;更能捧着他的文字,一边看眼前的云海,一边读他笔下的景象 —— 那一刻,时空好像被打通了,我们和他,共享着同一片黄山。
下次再去黄山,记得在行囊里装一本《小仓山房文集》。在黄山的风声中,读一读袁枚的文字,看看三百年间,什么变了,什么从未改变。
当你站在始信峰顶,风把书页吹到《游黄山记》那一页时,或许会听见三百年前的脚步声 —— 那是袁枚,正笑着向你走来,说:“你看,这云海,和我当年见的,一样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