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不蹚淮海浑水是明智的:不管胜败,这三个严重后果,他能承担起哪个?

发布时间:2025-08-23 22:25  浏览量:2

曾任蒋系“国防部”第三厅(作战厅)中将厅长的郭汝瑰在《淮海战役期间蒋军统帅部的争吵与决策》(全国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一辑)中回忆:“早在一九四八年六月,蒋介石撤销“陆军总司令部徐州司令部”时,内部就有以白崇禧统一指挥中原各军之议。后因蒋介石、陈诚、顾祝同等不放心白崇禧,所以另设徐州“剿总”​,任刘峙为总司令,以分白之兵权。(本文黑体字,除特别注明外,均出自郭汝瑰回忆文章)”

曾任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中将副参谋长的文强,也在《淮海战役期间徐州“剿总”指挥部的混乱》中证实了这一点:“何应钦自美国回来后,就任国防部部长,接替了白崇禧,在实权上大大超过陈诚、白崇禧分掌‘权能制’的时期。”

白崇禧丢了“国防部长”之位,只当了华中“剿总”总司令,跟刘峙平级,这口气他实在是不好往下咽,更让他生气的,是刘峙在徐州“剿总”做了半年的总司令,指挥上一塌糊涂,杜聿明在东北也是一败再败,老蒋和顾祝同、何应钦又想起了白崇禧。

何应钦提出让白崇禧统一指挥徐州和华中两个“剿总”,顾祝同则叮嘱郭汝瑰:​“要报告总统,白健生统一指挥是暂时的,会战结束后,华中‘剿总’和徐州‘剿总’仍分区负责。​”

1948年10月23日,郭汝瑰飞到北平向老蒋汇报,老蒋批示了四点意见,第二点是华中、徐州两总部所辖部队均由白崇禧统一指挥,第四点是令宋希濂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

宋希濂已经是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兼十四兵团司令,老蒋让自己的嫡系形影不离“陪伴”白崇禧,真正用意如何,不但白崇禧心里明白,熟悉那段历史的读者诸君想必也洞若观火。

10月30日,白崇禧从汉口飞到南京,在当天下午五点的“国防部”会议上表示自己接受重任,并承诺以黄维第十二兵团转用于阜阳、太和、上蔡地区,以张淦第三兵团随第十二兵团进出阜阳和太和附近。

黄维兵团并不属于徐州“剿总”而属于华中“剿总”,张淦兵团那就更不用说了——《特赦1959》中那个爱算卦的蔡守元,历史原型就是“罗盘将军”张淦。

张淦不但绰号“罗盘将军”,还有个雅号叫“桂林才子”,他是桂系绝对的骨干,第三兵团也是桂系最拿得出手的“精锐”。

白崇禧下午还很“慷慨”的表示要把自己建制内的两个兵团派去驰援徐州,晚上到李宗仁住的傅厚岗谈了半夜,第二天就变卦了,不但自己不肯指挥徐州“剿总”的部队,而且张淦兵团也坚决不动。

李宗仁在回忆录中没说他当天跟白崇禧谈了什么,但却记载了老蒋早就拒绝过由白崇禧全权指挥两个“剿总”:“我向蒋先生建议将黄淮平原划成一个战区,由白氏统一指挥,无奈蒋先生不接受这一建议。他硬要把这个战略单位分裂为华中​、华东两个总指挥部。此种分割已铸大错,而以刘峙担任更重要的华东总司令长官,尤非其选。”

老蒋让白崇禧指挥徐州“剿总”,却没有免掉刘峙的徐州“剿总”总司令一职,也就是说,徐州的兵,既归刘峙管,更归老蒋管,而且还让宋希濂取代杜聿明负责前线指挥——白崇禧这个“双料总司令”有多大实权,那就可想而知了。

刘峙虽然颟顸,但资历毕竟在那摆着呢:刘峙参加过武昌起义、讨袁战争中,黄埔军校刚成立,刘峙就去当了战术教官,所以黄埔一期的杜聿明、宋希濂,都算是刘峙的“学生”,即使“刘老师”经常犯糊涂,他们也不能不给一些面子。

白崇禧从十四岁考入广西桂林陆军小学开始,就是不折不扣的桂系,桂系跟老蒋打了多少次仗,白崇禧清楚,老蒋也记着呢——只要桂系积攒够实力,就会向老蒋发难,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战争消耗其实力。

老蒋消耗军阀实力的办法层出不穷,但最有效的就是让他们冲锋在前,被消灭一个师,就取消一个师的番号,被消灭一个军,就取消一个军的番号(老蒋的结拜张老弟对此感触颇深),至于武器粮饷,也是象征性地发一点,其他的都由军阀们在各自的地盘上“筹集”。

白崇禧指挥华中、徐州两个“剿总”,张淦兵团必然要“打头阵”,这就是白崇禧不能承受之重,却不得不这么做:你是双料老总,你的嫡系不上谁上?

张灵甫和黄百韬、黄维被包围,尚且无人全力相救,如果被包围的是张淦兵团,您猜邱清泉李弥会不会开白兰地庆祝?他们就是想去救,老蒋能不能允许?

不管输赢,张淦兵团肯定至少要搭进去一半,那可是桂系的“大宝贝”,连华中“剿总”作战处少将处长覃戈鸣也在《桂系在淮海战役中的态度及白崇禧“备战求和”阴谋的幻灭》中承认三兵团算得上精锐:“张淦兵团,是桂系的‘王牌’​,白崇禧的老本,他既然拒绝到蚌埠去指挥,张淦兵团是无论如何也不肯让蒋介石调去的……蒋介石及其幕僚还是继续强索张淦兵团,特别是在黄维兵团和杜聿明所率领的各兵团被围的时候,一再地向华中‘剿总’要张淦兵团,但都被白崇禧拒绝了。”

如果“总指挥”是白崇禧,那么张淦兵团就会成为“救火队”,打来打去打没了,白崇禧就折了老本。

损失了张淦兵团,不管战役胜败,对白崇禧来说都是不能承受的损失,退一万步说,即使白崇禧在淮海打赢了一两场小仗,那也是往老蒋脸上贴金——蒋某人就会大讲特讲他如何不计前嫌、用人唯贤、用人不疑、举贤不避仇。

别说是战役打赢了,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就是稍微占点便宜,那对白崇禧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老蒋大做文章提升自己的形象,桂系再想“倒蒋”就更难了。

前面咱们说过,白崇禧要想在淮海有所作为是很难的,打赢更是完全没有可能,他战败后老蒋会如何处置他,估计李涯不用把脑袋从脚后跟里拿出来也能想得到:“杀白崇禧以谢国人!”

白崇禧要是统一指挥华中、徐州两支部队,桂系力量都应该冲锋在前,打赢了,老蒋的地位更稳,打输了老蒋杀老白以平众怒,这笔账,怎么算都是白崇禧吃亏:老蒋够狠,白崇禧的“小诸葛”也不是白叫的,三个难以承受的严重后果摆在那里,如果您是白崇禧,会明知道前面是火坑还往里边跳吗?

老蒋的险恶用心,不但白崇禧看明白了,其他人也不是没有一点察觉:“白崇禧为什么一夜之间,就改变统一指挥的原议呢?当时国防部的人们推测,这是白崇禧怕蒋介石做成圈套,准备于会战失败时委过于他。以后事态发展,才知道这与美帝国主义支持李宗仁,逼蒋下野有关,白崇禧是存心要拆蒋介石的台。”

郭汝瑰的分析不无道理,但是在笔者看来,白崇禧的“拆台”也是“自保”,读者诸君可以试想一下:如果白崇禧接受了老蒋的委任,徐州前线的黄埔系骄兵悍将,哪一个会听他的?老蒋真能像他承诺的那样,不干涉白崇禧的决策吗?

不让老蒋越级指挥,比杀了他还难受,所以我们可以预见,如果白崇禧真接下了这块烫手山芋,用不上三个月就得跟老蒋闹翻,那时候再临阵换帅,蒋军是不是会败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