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女大学生讲述抗战故事丨不驱日寇,永不还家!他用生命践行承诺

发布时间:2025-08-16 20:31  浏览量:2

今年暑期,坐落于辽宁本溪的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内人流如织。在众多珍贵的展品中,一个古朴的小木凳格外引人注意。凳子小巧朴拙,两头微微翘起,宛如古建筑上的飞檐。“一个小木凳,为啥会摆在这里?”

“这是抗联英雄宋铁岩烈士的遗物。年少时,他就是坐在这个木凳上面学习读书的。”听到大家的疑问,陈列馆研究部主任周浩缓步走近,讲起了杨靖宇的“重要臂膀”、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宋铁岩的故事。伴随着他的讲述,宋铁岩短暂却又波澜壮阔的一生,如同画卷一般徐徐展开……

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受访者供图

烽火铸英雄

宋铁岩,原名孙肃先,1909年出生在吉林省永吉县一个大家庭里。

1931年,宋铁岩考入北平中国大学。“读书时,他是公认的学生领袖。”周浩说,“九一八”事变后,北平学生群情激愤,自发组建请愿团,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宋铁岩被大家推举为请愿团代表。

然而,当学生们带着满腔诚意抵达南京,迎接他们的却是暴力镇压与强行拘留。“被捕后,宋铁岩英勇斗争、毫不畏惧,出狱后依旧斗志昂扬地参加抗日运动。”周浩感慨,“那年,他才22岁,就将抗日救国刻在了心上。”

宋铁岩(资料图)

1932年,宋铁岩受北平党组织委派返回东北从事抗日活动。其间,他在街头巷尾奔走,宣讲抗日主张;组建抗日救国会,凝聚爱国力量;潜入伪军阵营,带领伪军官兵武装起义加入杨靖宇领导的南满游击队……在烽火的淬炼中,宋铁岩飞速成长。

“1933年,为适应新形势,南满游击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随后,这支队伍又先后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宋铁岩均担任政治部主任一职。”周浩说,那时的宋铁岩能文能武,是出名的“军中才子”。

“能‘文’,是指他既善于作诗谱曲、带领大家学习文化知识,又擅长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周浩说,在宋铁岩的领导下,抗联一军印发了《反日民众报》《人民革命画报》等刊物,对鼓舞抗日军民的斗志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他还建立反日会、妇女会等群众性组织,组建了地方武装、农民自卫队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能‘武’,说的是他有很强的军事才能。”周浩介绍,为了与长征胜利后的党中央取得联系,1936年6月,宋铁岩率400余人开始西征。他带领部队昼伏夜行、迂回行进,最终因敌人围追堵截无法前进。返程途中,宋铁岩率兵与尾随而来的敌军进行激战,一举歼敌数十人。就如杨靖宇在《西征胜利歌》中赞颂的那样,“摩天高岭一场大战,惊碎敌人胆,盔甲枪弹胜利缴获,齐奏凯歌还……”

“这次西征虽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仍是一次壮举。宋铁岩等人向日伪统治的心腹地区挺进,使敌人受到严重威胁;他们军纪严明、爱护百姓,给当地民众留下深刻印象。总之,西征部队扩大了东北抗日联军的影响力,鼓舞了南满地区的抗日军民。”周浩总结道。

令人悲痛的是,翌年2月11日,伪军突袭和尚帽子大山抗联密营,在掩护部队撤退途中,宋铁岩中弹牺牲,年仅28岁。

满怀家国情

73岁的孙晓红是宋铁岩的孙女。从奶奶口中,她得知了爷爷的生平和深沉的家国情怀。

孙晓红说,爷爷宋铁岩对家人始终怀有深厚的眷恋。“爷爷留下的日记里,写过他和奶奶相处的细节。他曾鼓励奶奶跟他一起参加革命,最终因奶奶身体不好未能成行。”日记里的“牵挂着两个幼小的新人类”等字眼,记录了宋铁岩对孩子的惦念。

虽然心中深藏着对“小家”的牵挂,但1933年,宋铁岩依然坚定地告别亲人,奔赴烽火连天的抗日疆场。“奶奶告诉我,爷爷一年十分之九不在家。他说过,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我辈义不容辞。爷爷的心里,装着祖国这个更重要的‘大家’。”

孙晓红告诉记者,宋铁岩写过许多诗篇,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信念。“他把这些诗编成一本小册子,题名为《前进》。在诗集中,他写道‘前进!前进!高揭着反抗大旗,杀向那资本帝国主义。用鲜红的热血,森白的颚骨,创造起未来的世界’。”

宋铁岩日记。李熙爽/摄

日记本里,也写满了宋铁岩对祖国的感情。孙晓红记得:“爷爷写过,‘用自己的血换将来,用自己的生命换将来,纵然是做了光明之殉葬,不能平静的享受那大的时代,但总是完成了那历史的使命了!’”

告别家乡时,宋铁岩将《前进》诗集留给妻子,“收藏好,等孩子长大了给他们看。”并叮嘱她,“孩子念完书,一定不能给鬼子干事!”

妻子问他什么时候能回来,宋铁岩说:“三年五年不一定,十年八年不一定,二十年三十年、回来回不来不一定!不赶走日本鬼子,我是不会回来的!”

不驱日寇,永不还家。这是宋铁岩对亲人最深的愧疚,也是他对祖国和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

在整理爷爷生平的过程中,孙晓红被东北抗联精神深深打动。多年来,她坚持走访抗联遗址,讲述东北抗联故事,引导广大群众铭记红色历史。

“我的名字是爷爷的战友所起,‘晓’代表拂晓的光明,‘红’代表鲜艳的红旗。”孙晓红说,爷爷的战友借此鼓励我继承遗志、传承红色基因。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爷爷和万千烈士用生命捍卫了国家,我们这代人就要将他们的意志、将东北抗联精神传承下去。要让先辈的热血永远滚烫,让英雄的旗帜永远鲜红。”孙晓红说。

□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学生 吴晨僖

当我站在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的展台前,指尖轻轻抚过宋铁岩烈士曾用过的桌椅,木纹里的裂痕像一道道时光密码,那一刻,突然就懂了什么是“用生命刻下的信仰”。

当我读到1931年宋铁岩率北平学生请愿遭镇压,在狱中仍高呼“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时,眼前浮现出那个穿长衫的青年,把书生的笔变成了抗争的剑。再读到他留给妻子的《前进》诗集中“为真理而死,为民族而生”的诗句时,那一刻,忽然明白,那些工整有序的字迹里,藏着家国大义的担当。

那个写下“不驱日寇,永不还家”的丈夫,转身时该有多痛?他日记里“牵挂着两个幼小的新人类”的呢喃,又让我看见英雄柔软的底色。

当镜头扫过摩天岭战斗的复原场景,想象28岁的宋铁岩在弹雨中倒下,那句“用鲜红的热血创造未来”突然有了千钧重量。

从战场到展台,抗联精神从未远去。那些烈士遗物仿佛在轻声诉说:总有人甘愿出生入死,用牺牲换来家国平安。而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就是赓续抗战精神,在和平之光的沐浴下不断奋进、前行!

本文来自《中国妇女报》2025年8月16日1版,原题为《抗联英雄宋铁岩:不驱日寇 永不还家》。

监制/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