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当驸马到底多难?婚前要试婚,那试婚女子又是何种身份呢?
发布时间:2025-08-14 11:32 浏览量:3
在古代皇权至上的社会里,公主的出嫁绝不是一桩简单的喜事,而是关系国运的重大政治博弈。皇帝给自家女儿挑夫婿,表面上要看家世门第,实际上还要在婚礼前来一次“终极体检”——试婚。
皇子娶妻尚且要顾忌八大家的面子,驸马更得谨慎。
因为有一人帮助康熙解决了三藩之乱,却为何被康熙视为“大清第一罪人”呢?就是典型的外戚干政惹出的祸端。
皇帝们发觉,只要把公主嫁到某个势力里,这股势力马上就有了干预朝政的资本。于是,公主婚姻的流程里,从最初的纳彩、下聘,到最后的迎亲,专门在迎亲前加了一个试婚环节,专门检验驸马的“软硬指标”:有没有隐疾、有没有异心、有没有不良嗜好。
再说流程。礼部尚书先要从各地推荐人才,通常是进士、举人或者从四品以下的官员之子,少数也会选一些寒门才子。
到了皇帝面前,进行三次问卷——家谱、家风、家产,过了这几关,才有资格进入试婚。然后,公主在自己府里选一个最得力的贴身丫鬟,或者临时封一位官家女眷做“格格”,秘密送到驸马府中。
她的身份听起来光鲜,实际上就是一个带着官印的监工:要观察驸马的言行举止、起居饮食、身体状况,甚至夜里要透过窗棂偷看他睡相,记下任何一个小毛病。若发现驸马有“口臭”、夜噎、抽搐等隐疾,或者喜好打赌、好酒贪杯、日夜不归,这些都要一一翔实上报。
一个月期限。试婚女子有规定,也有禁忌。
早晨与驸马同喝一盏粥,午后同尝一碗羹,晚间合睡一床帐。她要时刻留心驸马有没有偷带私货,是否和下人走得太近,还得学着他的口味买酒制菜,偶尔偷堵他的牙缝听听牙音。
出了什么差池,回府时就是小轿子一抬,连夜进宫面奏。公主也会和皇后、太后私下商量,决定是不是要换人。
试婚成功,才能进入最后的迎亲大典;若功亏一篑,驸马人选就此黄了,待改日再选。
可是,试婚女子的结局往往最让人唏嘘。她们的唯一身份就是“替身品鉴官”,婚事结束后,身上的假格格头饰一摘,原本清白难复。
从此她们或被打发回原户,原籍里成了“有污名”的人,大多被迫做商贾小妾,或流落青楼。少数有福气的,被试婚对象留在府里做个侍妾,可也只是人微言轻,前途渺茫。
她们在驸马府的一举一动都成了日后议论的谈资,哪怕日后嫁作他人妇,也难敌曾经同床共枕一个月的身世背景。
而此时,真正的驸马却迎来一场闪亮的人生逆转。他和公主的恩爱被后宫写进诗赋,仿佛从此衣锦还乡。
可他万万没料到,婚后很可能被钳制得寸步难行。有些驸马一生不得再入仕,一旦想在朝廷中混个名头,即被弹劾倚宠专权;有的甚至被剥夺爵位,变成终身“公主府家丁”,不得插手朝政,不得晋升。
更别提那句“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往往只剩下公主一个人独守空房,驸马心动则动,心不动则死。
这么一番运作,到底是谁在挣钱?皇帝稳住权威,公主保全尊严,大家安心发财。
但那些真正牺牲的人,既不在权力中心,也没得到尊重。试婚女子的惨淡人生,驸马的“高处不胜寒”,都在暗示着封建社会对“家”“身”的双重束缚。
婚姻本应是爱情的归属,结果却成了利益与权术的角斗场。直到今天,我们把婚姻看作平等自主的契约,才算真正摆脱了这种制度的枷锁。
古代公主驸马的故事,远不只是皇宫里华丽的奢靡,更是一种等级社会下的人性试炼。试婚不过一个借口,既用来检测驸马,也用来彰显皇权。
那些格格身份的试婚女子,她们的悲欢离合却从未真正进入史书,只留下一段段无声的惨淡。可见,封建王朝在造就传奇的同时,也在毁损太多无辜的生命。
我们今天依然可以从中警醒:婚姻里最可怕的,从来不是爱得太多,而是权力分配不均。
信息来源:王培龙《清代皇家婚姻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