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场的12个冷知识
发布时间:2025-08-12 20:28 浏览量:2
1.古代官员退休被称为“致仕”。唐、宋的官员以退休为荣,比如白居易退休后就写诗祝贺,陆游退休后也接受人家的贺礼,可明朝中期后,官员就以退休为耻了。那些年迈体弱、品德败坏的人被皇帝强令退休。曾有司法部部长孙植退休后去世,他的家人找人写碑文,篇中有“致仕”二字,居然被家人抹去,可见“退休”的威力。
2.公堂前立戒石,始于宋太祖。地方衙门大堂前甬道正中立戒石,向南刻“公生明”三个大字,向北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16字。这就是官箴。
3.中国古代,由于回避制度规定必须异地做官,加上平时的交流所需,就需要一种统一的语言。所以古时官员就是通过普通话来进行语言交流的,不过当时不叫普通话,而叫“雅言”(官话)。比如北宋的官话就是今天的河南话。而元朝之后,北京一直是首都,所以北京话就成了“雅言”。
4.沙门岛是宋代流放人员最常去的地方,这里有个潜规则:每当囚犯数目增多到固定数目,为避免资源浪费,就选取一个人,投到海中。
5.宋朝官员退休后的车船费是不能报销的。因此杨万里做官时,早早就把退休后返乡的路费攒齐了,锁在箱子里,藏在卧室中。
6.明朝时小官见大官都要下跪,直逼“把膝盖跪穿”的境地。才子袁弘道尽管读书做了官,但骨子里还是个“性灵”文人,对跪在地上迎接上官感到非常羞耻,自称“文雅都尽”。
7.清朝时,满大臣,包括王公贵族等,对皇帝自称奴才而不称臣。汉大臣则不论官秩怎样高,对于皇帝只称臣而不许自称奴才。这虽没有写入《大清律》,但却是官场的潜规则,必须遵守。有汉人称过奴才,被皇帝批评,大意是做奴才不够资格。
8.清朝官员有两种仆人,一种是“长字号”的,有人身自由,一种是“去不了”的,没有人身自由,只有跟着主人混。
9.当官最牛逼的是五代时的冯道,这家伙一辈子侍候过五个王朝,十一个皇帝,次次都当宰相,人称“政坛不倒翁”。
10,晚清朝廷有个规矩,官员犯了忤逆朝廷之罪,要受“传旨申斥”的处罚,也就是跪在阶下,任由太监臭骂,不得还口。光绪时张百熙犯事,接受“传旨申斥”的处罚受骂,那些太监骂人极为专业,声音不大不细,先是讥讽张的长相,再到张的祖宗十八代,历时半日才收嘴,末了大喝“王八蛋滚下去”,张跪了半天,双脚早麻,只好用手爬行而去。
11.什么是“吕端大事不糊涂”?
宋太宗去世后,李皇后命王继恩召吕端进见,李皇后认为,应让长子继承皇位这合乎顺序,吕端则认为,太宗已立真宗为太子,就是为了今天,现在皇帝刚去世,不能违背太宗的命令。于是就护送太子到福宁殿,真宗坐在帘子后接见群臣,吕端却不下拜,请真宗卷起帘子接见,等确定坐在上面的是真宗后,才率领群臣参拜。
12.为什么宋真宗之后再无帝王封禅?
宋真宗既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又跟辽国签了檀渊之盟,是不平等条约,心里很虚,就想搞形象工程,去泰山封禅,但宰相王旦坚决不同意。一天,真宗把王旦找去喝酒,喝完酒又送了王旦一坛酒,王旦到家一看,这哪是酒啊,是一坛子金银珠宝!王旦明白了,还是为了封禅这事,领导都低姿态到这程度了,不同意也不行了。第二天,王旦上奏,积极组织封禅大典的筹备工作。
本来封禅是史上最杰出帝王昭告天地摆成绩的大事,宋真宗这么一注水,后世帝王就以此为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