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立秋古诗
发布时间:2025-08-09 16:38 浏览量:1
《立秋后题》·杜甫
原文
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
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
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
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释义
光阴无情流逝,节气昨夜更迭;寒蝉凄切哀鸣,秋燕如过客南飞。
诗人一生渴望超脱尘世,年近半百却惆怅未展抱负。
辞官本可自主,何必被功名束缚?
赏析
主题:表达对官场束缚的厌倦与归隐之志,暗含对时光流逝的焦虑。
意象:以“玄蝉”“秋燕”喻人生无常,借“独往愿”呼应庄子思想,体现杜甫的矛盾心理。
情感:表面豁达,实则隐含对现实的无奈,“半百”之龄更添悲凉。
《和王卿立秋即事》·司空曙
原文
秋宜何处看,试问白云官。
暗入蝉鸣树,微侵蝶绕兰。
向风凉稍动,近日暑犹残。
九陌浮埃减,千峰爽气攒。
换衣防竹暮,沈果讶泉寒。
宫响传花杵,天清出露盘。
高禽当侧弁,游鲔对凭栏。
一奏招商曲,空令继唱难。
释义
何处可赏秋意?且问白云缭绕的仙官。
蝉鸣隐入林间,蝶舞绕兰轻颤。
凉风初起暑未消,尘埃渐散山色鲜。
暮色换衣防寒,泉水清寒惊果。
捣衣声传自宫阙,天际露盘映晴川。
禽鸟傍崖而立,鱼儿跃水凭栏。
一曲招引商旅,却难续唱旧篇。
赏析
主题:描绘立秋时节的清雅景致,暗含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手法:以“蝉鸣”“蝶绕”写秋意渐浓,借“九陌浮埃减”对比山间爽气,动静结合。
情感:末句“空令继唱难”流露对繁华易逝的怅惘,呼应大历十才子的淡泊诗风。
《立秋日》·司空曙
原文
律变新秋至,萧条自此初。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
澹日非云映,清风似雨馀。
卷帘凉暗度,迎扇暑先除。
草静多翻燕,波澄乍露鱼。
今朝散骑省,作赋兴何如。
释义
节气更替秋意生,万物萧瑟自此始。
莲花凋谢蝉犹唱,柳叶稀疏映残池。
天色澹荡无云蔽,清风似雨涤尘嚣。
卷帘凉意悄然至,撤扇方知暑气消。
草间燕子轻翻飞,水面游鱼乍露鳍。
今日任职散骑省,赋诗雅兴何如哉?
赏析
主题:以细腻笔触捕捉立秋物候变化,展现诗人对自然与仕途的淡然。
意象:“澹日”“清风”勾勒秋高气爽,“燕翻鱼露”暗含生机与寂寥交织。
情感:末句“作赋兴何如”流露对功名的疏离,呼应其“磊落有奇才,不干权要”的生平。
《立秋前一日览镜》·李益
原文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唯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释义
身外万事皆可抛,浮生如镜映苍颜。
唯有镜中双鬓雪,明朝独对瑟瑟秋风。
赏析
主题:借镜中白发抒人生迟暮之悲,体现失意文人的超脱与无奈。
手法:以“两鬓雪”喻年华老去,“对秋风”强化萧瑟意境,语言凝练却意蕴深远。
情感:表面淡漠,实则暗含对功业无成的痛楚,与“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悲凉一脉相承。
《立秋日与陆华原于县界南馆送邹十八》·武元衡
原文
风入昭阳池馆秋,片云孤鹤两难留。
明朝独向青山郭,唯有蝉声催白头。
释义
秋风拂过昭阳池馆,孤云野鹤难留。
明日独行青山外,唯有蝉鸣催人白头。
赏析
主题:送别友人之作,以秋景写离愁,暗含身世飘零之叹。
意象:“孤鹤”象征友人高洁与离别孤独,“蝉声催白头”将自然时序与人生暮年交织。
情感:末句“催白头”化无形时光为有声之痛,余韵悠长,与“何当共剪西窗烛”的期盼形成反差。
五首立秋诗均以节气为引,或抒归隐之志(杜甫),或绘清秋雅趣(司空曙),或叹人生迟暮(李益),或寄送别之悲(武元衡)。其共性在于:
意象选择:善用蝉、燕、清风等物候符号,构建时空转换的意境。
情感张力:表面写秋景,实则隐喻仕途沉浮、人生无常。
语言风格:杜甫沉郁顿挫,司空曙清丽婉约,李益苍凉深沉,体现唐代诗人多元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