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辰翁这三首词,才算懂宋末文人的血泪与风骨
发布时间:2025-08-10 05:26 浏览量:1
文/古诗词
宋词的长河中,刘辰翁的词如深秋寒潭,映照着一个王朝的残阳。生于宋末乱世,亲历江山易主,他的笔端不仅凝着个人的悲欢,更浸透着时代的血与泪。词风兼融豪放之骨与婉约之致,以精约而厚重的文字,写尽世事翻覆与心海波澜——有对旧日承平的追念,有对国破家亡的恸哭,有对草木山川的感怀,亦有对命途浮沉的喟叹。且从三首代表作中,一窥其词中深蕴的宋韵与情怀。
一、《柳梢青·春感》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开篇三句便勾勒出一幅浸满悲戚的春景:"铁马蒙毡"暗写元军铁骑的逼压,"银花洒泪"以元宵花灯拟人,似为山河破碎垂泪,春光乍到却入"愁城",满城皆是难掩的哀戚。耳畔"笛里番腔,街头戏鼓",再非旧日熟悉的乡音,异邦乐声只会徒增愁绪。
下阕转写孤坐情境:青灯一盏,独坐无眠,念及故国月下高台,往昔繁华与此刻孤寂强烈对撞。"辇下风光"是对汴京盛景的追怀,"山中岁月"是当下隐居的清冷,"海上心情"则藏着对复土的遥寄——三句缩尽半生遭际,万千感慨尽在不言中。
二、《宝鼎现·春月》
红妆春骑,踏月影竿旗穿市。望不尽、楼台歌舞,习习香尘莲步底。箫声断、约彩鸾归去,未怕金吾呵醉。甚辇路、喧阗且止,听得念奴歌起。
父老犹记宣和事,抱铜仙、清泪如水。还转盼、沙河多丽。滉漾明光连邸第,帘影冻、散红光成绮。月浸葡萄十里,看往来,神仙才子,肯把菱花扑碎。
肠断竹马儿童,空见说、三千乐指。等多时春不归来,到春时欲睡。又说向灯前拥髻,暗滴鲛珠坠。便当日亲见《霓裳》,天上人间梦里。
此词以三叠笔法,写尽元宵今昔。上叠极绘往昔盛景:红妆仕女乘马踏月,旗幡穿市,楼台歌舞连绵,香尘随莲步起落;箫声歇处,游人约伴而归,纵是夜禁也挡不住醉中欢腾,忽闻歌女吟唱,更添几分风流。
中叠由今溯昔,父老追忆宣和旧事,泪落如金铜仙人辞汉,转而望向沙河夜景——灯影摇漾,光连府邸,帘间红光散如绮罗,月色浸满长街,往来才子佳人醉心良夜,哪肯轻负这般景致?
下叠陡转现实,竹马孩童只能听闻往昔"三千乐工"的盛景,苦等春日却不见旧时繁华,纵是春归也意兴阑珊。灯下思及往事,泪落如雨,纵然曾亲见《霓裳》舞的盛景,如今想来,已是天上人间,恍如一梦。三层对比,将亡国之痛写得层层深入,令人断肠。
三、《永遇乐·璧月初晴》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
开篇以清丽之景起笔:玉璧般的明月初照晴空,远山黛云轻淡,可这春光该由谁主宰?皇家禁苑尚带微寒,湖岸堤坝暖意慵懒,往日熟悉的景致,竟变得如此陌生。昔日香尘弥漫的街巷、华灯照如白昼的盛景,如今再无兴致同游。谁曾想,如今烟火断绝、夜禁森严,满城都像笼罩在愁风苦雨之中。
下阕忆昔抚今:宣和盛世、临安南渡的年月,风光依旧,可如今书卷流离,佳节空对,能以词寄苦,反成最深的煎熬。江南已无路可走,今夜如杜甫困于鄜州般孤寂,这份苦楚又有谁知晓?空对残灯彻夜难眠,满村社鼓声声,更衬得心头凄寂。
▷结语
刘辰翁的这三首词,恰是宋末乱世的缩影。他以词为镜,照见昔日繁华与当下残破,字里行间满是对故国的刻骨眷恋、对时运的无力悲叹。那些浸着泪的字句,不仅是个人心绪的流露,更藏着一个时代的集体伤痛。读其词,便如亲历那段山河变色的岁月,于苍凉中见深情,于悲慨中识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