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相如打算纳妾,卓文君得知后,写下一首诗,情调凄凉哀婉,感人肺腑,值得反复阅读!

发布时间:2025-08-05 14:36  浏览量:1

公元前二世纪的汉代,那是一个文人辈出、辞赋风流的时代。在那个时代,诞生了无数璀璨的文学作品,也流传下来许多动人的爱情故事。其中,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无疑是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段传奇。他们以一曲《凤求凰》定情,以一场惊世骇俗的私奔,挑战了那个时代的礼教束缚,成为了自由爱情的象征。然而,即便是这样浓烈的爱情,也终究要面对现实的考验和人性的摇摆。当功成名就的司马相如意欲纳妾,他们曾经坚贞不渝的爱情,便迎来了最大的危机。

这段故事不仅仅是两个人的情感纠葛,它更深刻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侧面,以及女性在面对情感背叛时,所能展现出的智慧与风骨。卓文君,这位才情卓绝的女子,没有选择哭闹或者顺从,而是用一首凄凉哀婉的《白头吟》,捍卫了自己的爱情与尊严。

琴瑟和鸣

故事的开端,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司马相如,一位怀才不遇的成都才子,因仰慕战国名相蔺相如而为自己改名。他少年时便喜欢读书击剑,才华横溢,尤其擅长辞赋与抚琴。然而,在重视家世背景的汉景帝时期,他的仕途并不顺遂,只能担任一个武骑常侍的小官。后因病辞官,生活一度陷入贫困。

命运的转机发生在他回到家乡蜀郡临邛之时。当地的富商卓王孙,家财万贯,在当地极有声望。卓王孙有一个女儿,名叫卓文君,年方十七,容貌秀丽,精通音律,才名远播,可惜刚刚守寡在家。一次,卓王孙在家中大宴宾客,县令王吉是司马相如的好友,便力邀他一同前往。宴会上,司马相如的风采和气度,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酒至半酣,在王吉的再三请求下,司马相如抚琴一曲,名为《凤求凰》。

琴声响起,时而激昂,时而温柔,充满了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追求。躲在屏风后偷听的卓文君,被这热烈而真诚的琴声深深打动。她久闻司马相如的才名,此刻更是心生爱慕。司马相如也早已听闻卓文君的才情与美貌,他早已察觉到屏风后的人影,这首曲子本就是为她而弹。宴会结束后,他重金买通文君的侍女,向她表达了自己倾慕之情。

那个夜晚,发生了一件轰动临邛城的大事。卓文君,这位富商的千金,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毅然决然地舍弃了优渥的生活,与司马相如连夜私奔,回到了成都。他们的行为在当时看来,无疑是离经叛道,是对封建礼教的巨大挑战。卓王孙勃然大怒,声称与女儿断绝关系,一个铜钱也不会给她。

到了成都,卓文君才发现,心上人的家境竟是“家徒四壁”。但她没有丝毫的后悔和退缩。为了生计,这对勇敢的恋人回到了临邛,变卖了所有的车马,开了一家小酒馆。卓文君亲自当垆卖酒,司马相如则系上围裙,和仆役们一起洗刷碗筷。这位曾经的富家小姐和满腹才华的文人,放下身段,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最终,他们的坚持感动了卓王孙,他无奈之下只能接济他们,让他们的生活得以富足。这段“文君当垆”的佳话,成为了他们爱情中最为动人的一笔。

飞黄腾达

生活安定之后,司马相如的才华终于等来了被发现的机会。汉武帝刘彻即位后,偶然读到了司马相如早年所作的《子虚赋》。武帝对赋中描写的宏大场面和华丽辞藻大加赞赏,以为是前代文人的作品,不禁感叹自己不能与作者生在同一个时代。此时,在皇帝身边掌管猎犬的官员杨得意恰好是蜀人,他告诉汉武帝,这篇赋正是他的同乡司马相如所作。

汉武帝大喜过望,立刻下令召司马相如进京。见到皇帝后,司马相如表示《子虚赋》所写不过是诸侯田猎的场面,不足为奇,他愿意再作一篇描写天子游猎的赋。于是,气势更为磅礴、文采更为飞扬的《上林赋》就此诞生。这篇赋极大地满足了汉武帝的雄心和虚荣心,司马相如因此深得赏识,被封为郎官。

从此,司马相如的人生轨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再是那个在临邛街头洗盘子的落魄才子,而是成为了天子身边的红人,官运亨通,名满天下。他曾奉命出使西南,安抚夷人,为巩固汉朝的边疆立下了功劳。财富、地位、声望接踵而至。然而,也正是在这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繁华生活中,他与卓文君的爱情,开始出现了裂痕。

久居京城的司马相如,日日周旋于权贵之间,见惯了歌舞升平的奢华场面。相比之下,远在成都的卓文君,在岁月的流逝中,容颜或许不再像初见时那般娇美。在那个时代,一个有地位的男人拥有三妻四妾被认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司马相如渐渐萌生了纳妾的想法。他看上了一位茂陵的年轻女子,打算将其娶回。这个念头,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即将在这段传为佳话的爱情里,掀起巨大的波澜。他似乎忘记了当年那个在酒馆里与他患难与共的妻子,忘记了那份曾经让他不顾一切的深情。

闻君两意

当司马相如意欲纳妾的消息传到卓文君的耳中时,她的心境可想而知。那是一种从云端跌落谷底的痛楚。她所托付终身的男人,那个曾用琴声许诺“凤求凰”的伴侣,如今却有了“两意”。在那个女性地位卑微,丈夫纳妾天经地义的时代,许多女子或许只能选择默默忍受,或是悲啼哭泣。但卓文君不是寻常女子,她的才情与傲骨,不允许她在这份情感的背叛面前选择沉默。

悲愤交加的她,提笔写下了一首名为《白头吟》的诗,派人送往京城,交到司马相如的手中。这首诗,没有激烈的指责,没有卑微的乞求,而是用一种决绝而又深沉的哀婉,道尽了她心中的失望与最后的期望。

皑如山上雪,皎如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平生共城中,何尝斗酒会。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蹀躞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郭东亦有樵,郭西亦有樵。

两樵相推与,无亲为谁骄。

凄凄重凄凄,嫁娶亦不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离𥱰。

男儿欲相知,何用钱刀为。

𪗰如马啖箕,川上高士嬉。

今日相对乐,延年万岁期。

诗的开篇,“皑如山上雪,皎如云间月”,卓文君用山上纯洁的白雪和云间明亮的月亮,来比喻他们曾经的爱情是何等的光明无瑕,纯粹美好。这是一个凄美的回忆,更是一个沉痛的对比。紧接着,笔锋一转,“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听闻你已经有了二心,所以我今天特地前来,要与你做个了断。这里的“决绝”,不是一时冲动的气话,而是一个深思熟虑后的决定,充满了刚烈与尊严。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蹀躞御沟上,沟水东西流。”这几句描绘了一幅令人心碎的画面。今天我们最后一次共饮一杯诀别的酒,明天一早,我们就在沟水边分离。我徘徊在沟渠之上,看着沟水向东向西奔流而去,永不复返,就像我们即将分道扬镳的命运。卓文君用冷静的笔触,叙述着最残酷的结局,哀莫大于心死。

然而,最能体现她内心坚韧与渴望的,还是那句流传千古的“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这不仅仅是一句爱情的誓言,更是一种独立的人格宣言。她所追求的,不是物质的富足,不是依附于男人的地位,而是一份完整、专一的爱。她要的是一个能够与自己心意相通、相守到老的伴侣。如果这份最核心的诉求得不到满足,那么其他的一切都将失去意义。这句诗,穿越了千年的时光,依然能引起无数人的共鸣,因为它道出了爱情最本质的理想。

孤燕南飞

卓文君的悲伤,并非个例。在那个广阔的汉代,交通不便,通讯落后,许多女性都承受着与远行丈夫的离别之苦。她们的丈夫,或许是外出求官的游子,或许是戍守边疆的士兵,又或许是像司马相如这样,在繁华世界里迷失了初心的良人。这些女子的思念、担忧与哀愁,汇聚成了那个时代文学中一股独特而动人的潜流。《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正是这股潜流的集中体现。

这些诗歌的作者大多已不可考,但它们共同抒发了一种相似的情感,那便是离别之苦和对忠贞爱情的期盼。其中,《行行重行行》一诗,便与卓文君此刻的心境形成了深刻的共鸣。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馀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你越走越远,我们之间就这样活生生地分开了。这种重复的吟唱,道尽了离别的漫长与无奈。“相去万馀里,各在天一涯”,物理上的遥远距离,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隔阂。而卓文君与司马相如虽未相隔万里,但心的距离,恐怕比天涯还要遥远。

诗中最具象征意义的,莫过于“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一句。天上的浮云遮蔽了灿烂的太阳,远行的游子乐不思蜀,忘记了回家。这“浮云”,不正如司马相如身边出现的新的诱惑吗?而那被遮蔽的“白日”,正是卓文君那份纯洁如初的爱情。游子贪恋他乡的风景,忘记了家中的等待,这正是卓文君所面临的最沉痛的现实。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无尽的思念使人容颜衰老,转眼间一年又将过去。这种因思念而产生的生命被消耗的无力感,是那个时代闺中思妇共同的悲哀。最后,“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那些被抛弃的话题,就不必再提了吧,只希望你一个人在外,要好好吃饭,保重身体。这句看似平淡的嘱咐,实则蕴含了最深的绝望与最无奈的关怀。它与卓文君诗中的决绝不同,展现了另一种隐忍而深沉的悲痛,但其背后的情感内核——被背弃的伤痛——却是相通的。

破镜重圆

当司马相如读到卓文君派人送来的《白头吟》时,史书记载他“乃止”,意思是,他最终放弃了纳妾的念头。这首诗如同一记重锤,敲醒了他沉醉于名利场中的心。字里行间那熟悉的才情,那决绝背后的深情,以及那句振聋发聩的“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让他无法不动容。

他仿佛又看到了当年那个在临邛夜奔的果敢女子,想起了他们在成都家徒四壁却依然相濡以沫的岁月,忆起了她在酒馆里当垆卖酒的辛劳与坚毅。那些共同患难的记忆是如此清晰,与如今纸醉金迷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卓文君的诗,让他感到无比的惭愧。他意识到,自己即将抛弃的,不只是一个妻子,更是那段构成他生命重要部分的、最真挚无价的感情。

除了情感上的触动,司马相如的决定恐怕也有现实的考量。他是一位名满天下的大文人,而卓文君的这首《白头吟》文采斐然,情感真挚,可以想见,一旦流传开来,必然会引起世人的同情与赞誉。届时,他司马相如便会成为一个忘恩负义、贪恋美色的负心汉形象,这对于极其爱惜自己名声的他来说,是无法承受的。卓文君用她的才华,不仅是在挽回爱情,更是在进行一场无声的博弈。她让他明白,自己并非一个可以随意丢弃的弱女子,她有能力、有智慧让他的背叛行为付出沉重的声誉代价。

最终,情感与理智战胜了欲望。司马相如打消了纳妾的想法,并且用高车驷马,亲自将卓文君从蜀地接到了京城长安。这场由纳妾风波引发的婚姻危机,最终以破镜重圆收场。卓文君用她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捍卫了自己的婚姻和尊严。她没有依赖哭闹,没有诉诸暴力,而是用文学这一最高雅也最有力的方式,赢回了丈夫的心。这个结局,让这段本就充满传奇色彩的爱情,更添了几分深刻的内涵。

结语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最终以一个相对圆满的结局落下了帷幕。他们一同在长安度过了余生,他们的爱情故事,连同那首《白头吟》,一同流传了下来,成为了一段千古佳话。这个故事之所以能够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至今仍然打动人心,并不仅仅因为它讲述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私奔和一次成功的婚姻保卫战。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它探讨了爱情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忠诚与专一。卓文君那句“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呼唤,道出了无数人对理想爱情的终极向往。在任何时代,人们对于一份纯粹、完整、不受侵犯的感情的渴望,都是共通的。卓文君以她的才情和风骨,为这种理想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她让我们看到,女性在面对情感危机时,可以不必是哀怨的、被动的承受者,也可以是积极的、有力的行动者。她的智慧在于,她懂得如何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去触动对方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去唤醒那份被遗忘的初心。

同时,这个故事也让我们得以一窥汉代社会生活的风貌。封建社会中纳妾制度的普遍存在,是那个时代无法回避的现实。而像《古诗十九首》中所描绘的那些思妇的哀愁,更是当时无数普通女性命运的缩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卓文君的胜利显得尤为珍贵和不易。

她的故事,与那些无名氏创作的古诗一起,共同构成了汉代文学中一幅生动的情感画卷。它们让我们看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对于真挚情感的追求,对于背叛的伤痛,以及对于相守一生的渴望,都是永恒不变的。这或许就是这段千古佳话,能够永远流传下去的真正原因。

更多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