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仁斌:萧三三修富顺文庙5-6
发布时间:2025-05-18 18:17 浏览量:17
盐城心事
高仁斌
一座川南文庙的营造之谜
一个盐城儒商的暮年壮举
——题记
5
让知县邓仁堃颇为意外的是,明明一场捐款活动,竟然被这群赋闲官员搞成了一场书法雅集。他们似乎并不太在乎捐款的多少,只是把握了一个原则,不超过朱九大人的捐额。至于原因,也许是家境不如朱九大人殷实,能少出一点就少出一点,谁和银子过不去呢,但更大的可能,是出于对朱九大人的敬重。总之,他们个个都捐得乐意,像花别人的银子,最少的邓家也捐了六百两。人们的兴趣,全都集中在挥毫者现场书写的墨迹上,他们赏玩品评,相互切磋,犹如在这县衙举办一场新春书法展示,场面十分热闹。
萧三爷还在暗自琢磨,究竟该捐多少,同时也在疑惑,这文庙如何才修得好。
这让萧十三爷不觉想起年轻时代的自己,那时候还没有人喊他萧三爷,他只是萧家的一个跟着大人忙活的顽童,整个家族都还在开垦田地发展农耕的阶段,父亲把他送进私塾读书,目的并不是让他将来取得功名,而是学得些许文墨,能经营起几个糖酒作坊,好好改变家族生活的困境。所以,尽管他多次的向父亲哀求,要把书念下去,但迫于生计,最终还是放弃了,专心经营萧家刚刚起步的产业。事实证明,他的确有经商的天赋,在他的费力耕耘下,没过几年时间,萧氏家族便兴旺起来。然而,内心对于成为一个读书人的向往,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再后来,他只得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欣慰的是,两个儿子都很争气,博得了进士功名。想到这里,萧三爷仿佛看到自己另一种期待。如果能出力把这盐城文庙修好,岂不是一件功德无量的雅事,到那时,我就再也不用为这个区区监生而苦恼了。萧三爷甚至有一种感觉,这修文庙岂止是盐城的心病啊,其实也是他萧永升的心病……
萧三爷正陷入遐想,这时邓知县说话了:下面有请萧三爷赐墨宝。邓知县说的赐墨宝,其实就是认捐。众人随声附和:对对对,萧三爷是盐城首富,该您慷慨表示了。
萧三爷起身行礼。对邓知县说道:知县大人,这文庙培修的款子,永升实在是不晓得该捐好多合适,我看我就算了!
算了?在场的人都被萧三爷的话搞懵了。要知道,萧三爷在这川南一带,可是出了名的善人,兴修义渡、自办学馆、救灾赈灾、平抑米价……这些造福乡里的事实在太多,数都数不过来,怎么他今天就说算了呢?这可不是他萧三爷的风范啊。刚才满堂热烈的气氛,一下子沉寂下来,大家都没有弄懂这萧三爷怎么突然变得小气抠门了。这样的事,在盐城还没有发生过。
邓知县也是一脸茫然,前几天他还在主张“文庙该修”,怎么突然打起了退堂鼓?
还是朱九大人持重老迈,知道萧三爷定有说法。于是转身对邓知县说:平斋和老夫几十年的交情,我晓得,他如果说算了,就一定有算了的道理。说完,端起茶水,向萧三爷抬了抬手,算打个招呼。意思是,我看你总得有个说法。
邓知县似乎有些明白了,赶紧给萧三爷冲了茶水。
萧三爷捋了捋胡须,略微停顿了一会儿,这才朗声说道:诸君可能有些误会,永升想说的是,我大概算了一下,这修文庙所需的银两,还是不够啊。众人这才醒悟,是啊,修文庙究竟得要多少钱呢?
萧三爷接着说:想必诸位都清楚,道光五年,知县宋廷桢在朱九大人的建议下倡修盐城试院,用银一万四千三百余两,这试院和文庙,都是关乎盐城文风兴盛的重要场所,然而文庙的规模更大,营造要求更高,所需要的材料也远远贵于试院,这样比较一番,大致这文庙的培修没有二万两怕是打不浑水哦。
众人感叹,不愧是经商的行家,论算账,是要比我们这些混迹官场的人心思缜密。知县邓仁堃听得萧三爷一番分析,方知这修文庙的事的确不是想象的那般轻易。自己入川为官七八年,还没有遇到过这样大兴土木的事,对修房造屋更是没有切身经历。邓知县正踌躇间,朱九大人说:平斋说得有道理,那就请邓知县拿算盘来,看看究竟还差多少,今天盐城说得起话的诸位都在,也好出出主意,好歹要把这修文庙得事情办好才放心嘛。
众人觉得有理。邓知县忙叫吴师爷去取来算盘。
不一会儿功夫,吴师爷报出捐款,一共八千两。邓知县感叹,这盐城人家,不仅财富殷实,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在这守护文脉的事情上竟如此齐心。
这时,萧三爷站起身,向众人行礼道:永升有一个自私一些的想法,还请在座诸位大人成全。邓知县说:萧三爷莫要客气,有话请直说。
萧三爷说:永升今日受邀而来,十分荣幸,诸位大人慷慨解囊的义举,令永升感佩,这也是盐城子弟之福。永升不懂得文教之法,却知道文教之重要,蒙诸君教诲,小儿承赋、承授都是进士出身,所以这捐修文庙一事,永升恳请一人承担,所需资财,均由萧家竭力筹集,一来感恩盐城诸先生对萧氏子弟的无私教诲,二来弥补永升一生疏于攻读、重商轻文的遗憾,也算是了却了我这余生心愿。
说罢,萧三爷又施一礼。
萧三爷的此番话语,再次把众人搞懵了。萧三爷竟然要以一己之力培修盐城文庙,这可是历朝历代都没有过的事!这番举动,自然赢得众人称赞,明明都已经捐出去的银子,现在居然一下子又回来了。邓知县自是大喜,对众人说道:今日一聚,着实令我开了眼界,这盐城为啥子称得才子之乡,原来是有一种崇文重教的精神在支撑啊,县衙已经备下薄酒,请各位赏光入座,算是给诸君拜个新年。
萧三爷要修文庙的事,很快就在县城传开了,很快又传到自流井盐场。
如果说丙申年正月里最热门的话题,那就是萧三爷要修文庙这事。所有人都知道新任的邓知县是一个重视盐城文脉的好官,也都为萧三爷的决定拍手称快。唯独萧三爷的夫人刘氏听到这个消息后,轻叹了一句:哎!看来这老头子真的是老癫东了,越老越爱折腾。
这刘氏是自流井釜溪河东岸人,出身书香门第,父亲在自流井教私塾,她从小便也读得些诗书,是自流井一带的少有的能诗能文的女子。萧三爷年轻的时候经常出没在自流井盐场,在年轻一辈中小有名气,毕竟也是个监生,居然不走功名之路而从事经营,这一点深得刘家人看好。于是经托媒相识,萧三爷和刘氏结为夫妻,迩来已经将近六十年。夫人刘氏自然知道,萧三爷其实内心里最大的向往,并不是财富,而是他已错过的读书人的优越。
自从夸下海口要维修文庙,萧三爷就开始酝酿这文庙究竟该如何修。这可不单纯是钱财的问题,要修好这个文庙,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萧三爷曾主持修建过萧家大小屋舍,这个道理自是明白。
萧三爷首先想到的是,要尽快找到一批能工巧匠。
放眼这川南一带,最有名的建筑要数自流井的西秦会馆,这西秦会馆,始建于乾隆元年,费银五万余两,距今已经有近百年历史了,整座建筑仍然气势磅礴,精美绝伦。文庙就要按照这样的规格来修,才能体现出盐城的才华与气质。萧三爷暗自打定了主意,随即派出人手四处寻找得力的工匠。
过完正月十五,管家刘四海传来消息,说是工匠找到了,这个陈师傅可不得了,他竟然是当年主持建造西秦会馆的杨学三先生的传人。
萧三爷大为欢喜,忙嘱咐刘四海说:一定要请陈师傅到盐城来,去文庙实地做一番勘查,才晓得这文庙究竟该如何修。
刘四海说:三爷放心,已经说好了的,这个陈师傅听说是修盐城文庙,把其他揽好的活路都退掉了,说这才是他的手艺派得上用场的事。我已经安排盐城大兴客栈预留客房,等陈师傅带工匠过来实地勘测。
萧三爷说:这样最好。
话虽这样说,萧三爷还是有些不放心,又叮嘱刘四海:陈师傅他们到文庙勘查,我也要进城去会会他。
萧三爷知道,这盐城文庙自兴建以来,历经多次维修,最近的一次已是嘉庆九年,知县曾自柏改明伦堂为崇圣祠,在圣庙侧新建了一座明伦堂,前为奎星楼,左为教谕署。这样虽然实现了庙学分离,但从整体上看,文庙的规模还是显得小气了点。如果这次培修,只是对破败的主体进行修复,那也最多是过去的样子,不能从根本上提升文庙的规模和格局。
萧三爷隐隐觉得,这文庙培修应该有一个长远的布局。也只有这样,盐城文庙才能成为利在千秋的经典之作。
普天之下,大小文庙数以千计,然而文庙作为庙学合一的礼制性建筑,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山东的曲阜孔庙,曲阜是先圣孔子的故乡,也是历代人文荟萃之地,倘若盐城文庙能仿照曲阜孔庙的格局来修建,一定会成为经典之作,何愁盐城文风不振呢?想到这里,萧三爷突然间有一种血脉喷张的感受。再细思量,如果要仿照曲阜孔庙的格局建造文庙,那么必须借助一个人的力量,这个人就是盐城进士张震,嘉庆年间,他曾出任过山东曲阜的县令,如今已在济南府任职,如果通过张震拿到曲阜孔庙的图纸,又何愁这盐城文庙修不好呢?
真是越想越兴奋。萧三爷已经好久没有过这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了,现在他已经开始考虑,如何才能从曲阜取回图纸。首先,需要让张震知道,盐城要修建文庙的这件大事,最好的办法是邓知县以盐城县衙的名义出具一份公函,以体现公事公办,然后还应该请朱九大人写一封书信,朱九大人是盐城宿儒,他说话才有足够的份量。有了公函和书信,想必张震是会竭力为家乡办好这件事的。然后,是要派一个可靠的人前往山东济南府历城拜会张震,讲明来意,才取得回图纸。谁是最合适的人选呢?
萧三爷辗转反侧,全然没有睡意,没过多久,窗外竟然开始泛白了。
6
过了正月,大街小巷的热闹气氛逐渐消停下来,就像潮水退去后的沱江,很快就恢复了往常的平静。
知县邓仁堃听说萧三爷领了工匠到文庙实地踏勘,提前安排教谕秦树庠带了当班衙役起了个大早,从文庙齐腰的荒草中清理出一条路来。邓知县不由得感叹,再好的风水宝地,一旦没有人打理,也不过是一座荒园。换句话说,盐城这才子之乡,如果不一代一代的守护传承,最终会落得个啥子结局,谁又能晓得呢?
陈师傅名叫陈大年,是个矮个子老头,六十开外,一身蓝布短打,走起路来精神抖擞,随他一起来的还有两个徒弟,说是徒弟,其实年龄也已是五十多岁,只是个子比师傅高出一头,乍一看,更像是他的两个保镖。
陈大年拜过邓知县和秦教谕。一行人钻过门洞,进入文庙院中。环顾四周,魁星楼、崇圣祠、明伦堂、教谕所和孔圣庙,虽然整体结构尚存,但屋顶多已倾塌,大小瓦砾四处散落,瓦砾成堆的地方,就顺势长出了几丛杂草。院中几根不知名的杂木,历经多年生长,都足有碗口粗了。眼前这般景象,实在是太过荒凉,众人无不唏嘘感叹,这文庙确实该修得了。
趁陈大年师徒去各自忙活,萧三爷向邓知县和秦教谕谈到了自己的想法,并希望邓知县以盐城县衙名义出具公函。听了萧三爷对文庙的构想,邓知县大为惊诧,他原本以为,这文庙维修好就能使用,哪里料到没隔几天,萧三爷竟然想来个大手笔,要把文庙拆了重建,而且要仿照山东曲阜的规格来修建。
出个公函自然不在话下,我是说萧三爷为何在这文庙上下如此重的功夫?萧三爷沉吟片刻,对邓知县说道:知县大人有所不知,永升经商一生,还算四平八稳,在这盐城一带也略有所成就,但却由此荒废了读书时间,也未取得半点功名,始终是个遗憾,如今知县大人上任伊始倡修文庙,我们又是同乡,我怎能不抓住这个大好的机会呢?我相信若干年后的盐城人,都会记得这件事的。
萧三爷一番话,令邓知县感动。又问道:去山东取图纸,是个路途艰辛的差事,可有合适的人选?萧三爷说:本来是没有的,前几天我想了一晚上,这个人选总算找到了。
邓知县十分疑惑,笑问:莫非三爷是在梦中找到的?
知县大人说笑了,梦中咋子找得到哦,大人可能有所不知,犬子承授正好在任山东泰安府教谕,我的想法是说让他带着大人的公函和朱九大人的书信去济南府找张震,这样带回图纸不就顺利成章了吗?萧三爷解释说。
邓知县还是没明白:盐城距离山东有千里之遥,萧二公子身为泰安府教谕,如何抽身往返?
萧三爷哈哈大笑道:知县大人真是担心过于了,我让他辞官带回了图纸,哪里还需要返回去,他本就是掌管文庙祭祀的职官,盐城修文庙,正好缺这样懂得文庙的人手啊。
听完萧三爷此番讲述,知县邓仁堃和教谕秦树庠都怔在那里,半天没有说出一句话来。
回到清心湾,萧三爷径直走进书房,他要马上给远在山东泰安的小儿子萧承授写一封书信,这封信大致的意思是,盐城现在要干一件修文庙的大事,并且这事是由萧家一力承担起来的,现在需要他做两件事情,一是辞去泰安教谕的职官,回乡修盐城文庙,二是带着邓知县出具的公函和朱九大人的书信,取道前往济南府找盐城进士张震,取回曲阜孔庙的建筑图纸,以作盐城文庙修建之用。
信虽然简短,却言辞切切,毋庸置疑。萧三爷把信装好,连同公函和朱九大人的书信一起交给管家,特意叮嘱说:马上给二少爷寄过去,多出二百两银子,投重庆加急的邮路。
接下来,萧三爷开始谋划需要提前安排的两件事,这都是修建文庙必不可少的物资。
一个是木材的采购,盐城地处丘陵,临近的泸州和南溪山区也有木材可伐,但不一定符合修建高大建筑的尺寸,稳妥一些还是要去叙州和马湖,那边山高林密,才找得到合适的巨木。另外一个是要提前预定上好的瓦当,虽然盐城周边也有不少大小瓦厂,但终究还是土瓦,质量不够上乘,不过三五年就风化碎落,管不到长久,最好的是江西景德镇烧制的琉璃瓦,那是宫廷建筑的专用瓦当,这样的品质才配得上文庙使用。两件事都非同小可,必须安排信得过的人去办理。
思来想去,萧三爷觉得,这木材采购的事只有管家刘四海去叙州和马湖跑一趟,至于景德镇的瓦当,自然也只有盐城景德镇陶瓷器店的张经理出马才方便些,他平日里和江西客商多有来往,早已成了陶瓷器方面的行家,懂交易,会识货。
第二天一早,萧三爷把管家刘四海叫到身边交代了一番。并特意叮嘱说:张经理离开景德镇陶瓷器店这段时间,生意上的事情让大兴客栈的陈掌柜代为打理。另外,陈大年师傅那边,你记得转告他一下,文庙动工之前,要把修建文庙的屋基场地都整理出来,现在的文庙院子十分杂乱,该砍的砍,该拆的拆,等图纸拿回来了,他们才好派工干活路。
刘四海一一记下。去账房取了银票,动身赶往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