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们的扑街,不过是“常识”的回归

发布时间:2025-08-04 05:25  浏览量:1

2025年扑街的大导演有点多。

先是徐克。今年春节档,大名鼎鼎的徐克带着《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加入群雄争霸的档期混战,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徐克引以为傲的武侠片,终究成了他职业生涯的滑铁卢。

再是冯小刚。一向傲娇的冯小刚这几年已经学乖了很多,行事说话都显得低调而内敛,不过市场依然没给他好脸色,电影《向阳·花》上映后,几乎连个水花都没有。

还有陈可辛,电影《酱园弄·悬案》聚集了一帮明星大腕,可是无论是票房还是口碑,都跌得像是从35楼掉下来一样,惨不忍睹,不仅咋了陈可辛本人的招牌,顺带着也证明:全明星阵容也救不了烂片。

直到姜文的扑街,跳出了这些曾经傲气一时的大导演们扑街的最狠姿势,估计脸都肿了。投资近3亿,上映三周票房连成本零头都赚不回来。豆瓣开分低到6.7,刷新姜文导演生涯的下限。姜文一向自视甚高,估计这段时间都不好意思出门见人。

这些扑街的导演们有一个共性,他们都是中老年男性。

阴暗一点估计,张艺谋此刻正在瑟瑟发抖。

多年前,我看过姜文导演的电影《鬼子来了》,那种对故事的掌控感,情节的流畅与起伏打动人心,可是等回来再看姜文导演的《邪不压正》和《一步之遥》,会明显感到他思维的凌乱和主题的暧昧。

电影说到底是一种表达,那么和写文章写小说一样,它的核心是主题,主体是故事。但是姜文却陷入了一种迷乱,他想要颠覆电影,想要改造电影的叙述传统,同时想要与众不同,想要成为最特立独行的那一个。

换句话说,到了姜文、陈可辛以及冯小刚这个年龄,他们最在乎的事情可能已经不是票房,而是行业认可。

换句话说,他们太想成为宗师了。

赤裸裸的“宗师欲”使得很多中老年才子比年轻人还躁动,这也是姜文电影中每个人似乎都在“大声喧哗”的原因,大家都不甘寂寞,都想用音浪博取关注。这是姜文内心的真实写照。

年轻人躁动是想出人头地,而老年才子才女躁动,则是想要被人记住。而且记住他们的人越多越好,时间越长越好。

为了被人记住,他们越发走火入魔。

徐克在武侠片中让主角发射炮弹,陈可辛恨不得把所有明星都拉进片场,冯小刚拼命玩清新,想要甩脱油腻观感,直到姜文歇斯底里的大喊大叫,都是走火入魔的表现。

曾经显赫过的中老年文化名人们,享受了社会的过度追捧,内心不仅傲娇,而且常常有一种迷之优越。他们大多不会觉得自己的成功是时代的赠予,而觉得自己高于大众,需要启蒙民众。所以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些导演的作品如果效果不佳,常常会怨恨观众。冯小刚和姜文都曾批评观众“不懂”。

搁在以前,这些功成名就的大导演们越是执着于自己,可能获得的赞扬越多。在互联网还没普及的时代,人们无论写文章还是当众发言,都会面临周围熟人的审视,观点和见解往往循规蹈矩,不敢冒犯大佬。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互联网的拓展,让人们更加敢于吐露心声。

好的,我捧;差的,我踩。

仅此而已。

反正互联网上谁也不知道谁是谁,我的观点我做主,管你什么大腕小腕,在大家心中,谁也不存在特殊光环。

姜文们的扑街,其实是“常识”的回归。

在我们中国,排资论辈的习俗贯穿千年,电影圈的大佬们霸占资源,人不下线便不收工。可以形成类比的还有文学圈,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各种文学奖项的获得者,拿奖的大多都是中老年人,难道真的是他们写得好吗?非也!

文学圈子还可以不面对市场,可是电影行业不一样,他们需要接受市场的洗礼。

所以,电影圈这些名声巨大的导演们纷纷跌下神坛,可是文学圈、书法圈甚至科研圈那些和市场距离较远的圈子,依然有一大帮神香火旺盛。

姜文已经连续扑街了好几部电影,可是很奇怪的是,依然有人愿意给他投资,怀抱这种无比固执投资观念的人,大概率也是中老年大佬。

2025年,姜文、陈可辛以及徐克们的扑街,其实也是好事,它在召唤我们并提醒我们一个朴素的常识:新陈代谢是一种自然规律,谁也不是神仙,世间也没有所谓的神坛。

大家都是人,别装。

当初在电影《让子弹飞》里,张麻子问的那句“我能不能站着把钱挣了?”姜文特意弄出这么一句台词,多少能显示出自己雄心壮志。然而才华不是喊出来的,地位也不是装出来的。看来,认识自己,是每一个人永无止境的人生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