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峰义存禅师:雪峰禅系开创者和云门宗及法眼宗奠基者(4)
发布时间:2025-08-04 02:58 浏览量:1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义存禅师道:“古涧寒泉时如何?”
义存禅师道:“瞪目不见底。”
这个僧人又问道:“饮者如何?”
义存禅师道:“不从口入。”
后来这个僧人去参问赵州从谂禅师时,把义存禅师的答语告诉了从谂禅师,从谂禅师却道:“不可从鼻孔里入。”
这个僧人马上问道:“古涧寒泉时如何?”
从谂禅师道:“苦。”
僧人接着问道:“饮者如何?”
从谂禅师道:“死。”
当从谂禅师的应对之语传到义存禅师处时,义存禅师不由得赞叹道:“赵州古佛。”于是对着从谂禅师所在的河北石家庄赵州观音院方向作礼致敬,并且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和禅客交流了。
古涧寒泉时,代表禅僧修至甚深清净而寂寂无依之境。
这种境界可谓“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自然是无法窥测其深浅的。
不从口入,此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非口可品尝体味,更非意识思维可以思量测度。从谂禅师之不可从鼻孔里入,也是如此。
从谂禅师说古涧寒泉时是苦,这是他在说法中的惯用招数。如有僧人问赵州从谂,一丝不挂时如何?从谂禅师道,放下着。
所以,不论你是到达一丝不挂之境还是到达古涧寒泉时,都算不上极致。如果你不懂金屑虽贵落眼成翳,你不懂得到此境界更须放下,对你而言,不但泉水苦,心中更苦啊。
而且如果你不能转身,依旧抱着这个境界不放,依旧沉浸在这个境界中,那么这个寒泉之水喝下去,你就只有彻底死去而不能死中得活了。
所以,当义存禅师听到从谂禅师之应对时,自然会对从谂禅师敬佩有加。
但是,如果有人据此认为义存禅师不如从谂禅师,却又不是了。
所以宋朝第一评论大师雪窦重显禅师评唱道:“众中总道雪峰不出这僧问头,所以赵州不肯。如斯话会,深屈古人。雪窦即不然,斩钉截铁本分宗师,就下平高难为作者。”
南北宋交际间的大慧宗杲禅师评唱道:“雪峰不答话,疑杀天下人。赵州道苦,面赤不如语直。若是宗杲则不然,古涧寒泉时如何?到江扶橹棹,出岳济民田。饮者如何?清凉肺腑。此语有两负门,若人辨得,许你有参学眼。”
北宋末期的佛心本才禅师作偈评唱道:
纵夺还他老作家,奔流渡刃数如麻。
深深涧底无人到,饮者重添眼里沙。
这一天,义存禅师来到教室给同学们上课时讲道:“我若东道西道,汝则寻言逐句。我若羚羊挂角,汝向什么处扪摸?”
对于一个学生来讲,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任何东西,学生们都会认真聆听仔细思量的。但是对于禅宗课程来讲,老师恰好不允许你如此作为,所谓“思而知虑而解,是鬼家活计,日下孤灯,果然失照。”
所以义存禅师道我要是东说西说,你们一定会寻言逐句的。可是我要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你们又向什么地方摸索着力呢?
在这里,义存禅师在中国禅宗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羚羊挂角这个词语。
羚羊挂角这个词语之出处,许多人不是把它归于北宋陆佃之《埤雅》,就是把它归于南宋严羽之《沧浪诗话》。而实际上这个词语的最初出处,来自于《景德传灯录》中义存禅师之开示。
羚羊挂角,说的是羚羊在晚上睡觉时,用角把自己悬挂在树枝上,从而不留下任何痕迹,进而避免受到野兽之攻击。
那么在禅师眼里,羚羊挂角,则是指禅师所至之最高境界,这种境界,非语言文字可以表述,非眼耳鼻舌可以探测,非意识可以思维度量,那是绝对的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的,是没有任何踪迹可以让你有丝毫的跟踪着力的。
所以,自从义存禅师说出此话后,羚羊挂角一词就成为了禅宗史上的一个特定词汇,并且千百年来,不论是佛教界人士还是世俗之人,都一直在使用着这个词语。
这一天,寺院上课的钟声响起,同学们赶紧来到大讲堂按照长幼秩序站好。
义存禅师也随即来到讲台上坐好,就在同学们都在等着义存禅师讲课时,义存禅师却并没有说话,而是辊出一个木毬。
就在同学们看得目瞪口呆之际,站在第一位的班长玄沙师备禅师立即走过去把这个木毬抓起来,然后放回原处。
禅师们给学生上课,历来都是不循规蹈矩的,历来都是奇招别出的。
所以当义存禅师来到讲台上,同学们都认为老师又要说上一通佛法禅法时,义存禅师却别出心裁的辊出一个木毬。
这表达了什么禅意呢?就在同学们大都目瞪口呆或者望毬沉思之际,班长玄沙师备禅师却走过去把木毬捡起放回了原处。
师备禅师能当班长,自然是有其真实功夫的。在如此严肃的课堂上,你不好好讲课,却在那里辊什么木毬,这分明就是在扰乱课堂秩序嘛。所以,这个木毬从那里来的,我还给你放回那里去。你和木毬都各安其位,就不要在耍什么新花样出来扰乱课堂秩序扰乱同学们心思了。
看来,师备禅师颇有直揭根本之能啊。
对于雪峰辊毬公案,北宋白云守端禅师评唱道:“此个时节,众中皆言子父共作一大事,如此见解,还梦见也未?守端今日布施诸人:浓研香翰,深蘸紫毫。”
北宋后期的石巩戒明禅师作偈评唱道:
象骨木毬一辊出,三世如来能事毕。
可怜天下遍参寻,只道黄连不是蜜。
南北宋交际间的梦庵普信禅师作偈评唱道:
收来辊去事方圆,独许渔郎上钓船。
明月芦花同一色,落霞孤鹜共遥天。
这一天,义存禅师来到课堂上给同学们上课道:“世界阔一尺,古镜阔一尺。世界阔一丈,古镜阔一丈。”
班长师备禅师马上站出来指着旁边的火炉问道:“阔多少?”
义存禅师道:“如古镜阔。”
师备禅师不以为然的道:“老和尚脚根未点地在。”
古镜者,佛性也,自性也,真心也。世界阔一尺古镜阔一尺,世界阔一丈古镜阔一丈。意即心有多宽世界就有多宽,世界有多宽心就有多宽。此心物一如,能所不二也。
不过师备禅师却以实应虚,直接指着火炉问阔多少。师备禅师此语是有陷虎之机的,你若把火炉作世界会或作古镜会,都是落实的,都是落于两边的。
面对学生在自己面前挖的坑,义存禅师却是丝毫不改变自己的观点道如古镜阔。因为义存禅师前面说了,古镜有多宽,世界就有多宽。自然,火炉有多宽,古镜就有多宽。
并且,义存禅师并非不知师备禅师之意,他也是在答语中验宾也。
可是真心虽包裹万物,但是若把万物当作真心,却又不是了。所以,火炉岂是古镜,又岂能如古镜阔。
自然,师备禅师立即就此批评老师脚根未点地。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象田梵卿禅师作偈评唱道:
世界能将古镜齐,言中辨的却成迷。
白云起处青山秀,天晓依前月落西。
南北宋交际间的懒庵道枢作偈评唱道:
十方世界一面镜,镜里看形未足真。
摸着鼻头渠是我,那时方见本来人。
明朝天奇本瑞禅师评唱道:“且道世界谁世界?古镜谁古镜?不可逐境打做两橛。”随即本瑞禅师竖起柱杖道:“这是世界,这是古镜。若然直下承当,坐断雪峰玄沙,大丈夫切忌鬼窟里虚淹岁月。”
这一天,师备禅师随着义存禅师一起在山中散步,义存禅师指着面前的土地道:“这一片田地,好造个无缝塔。”
师备禅师马上问道:“高多少?”
义存禅师没有说话,而是上下顾视。
师备禅师不以为然的道:“人天福报即不无和尚,灵山受记未梦见在。”
看到弟子不肯自己,义存禅师马上问道:“你作么生?”
师备禅师道:“七尺八尺。”
既是无缝塔,岂有高矮长短。不过,你硬要在此地建造一座无缝塔,那就一定有高矮长短。所以,面对师父的话语,师备禅师以虚作实追问道高多少。
义存禅师自然深知无缝塔是没有高矮长短之限量的,所以当师备禅师问高多少时,他只能上下顾视来回答。上下顾视者,眼光所及岂有尽头。所以,你要多高就有多高。
但是,师备禅师却不肯师父的回答,认为义存禅师人天福报即不无,灵山受记未梦见在。
在这里如果有人认为义存禅师之应对是错误的或不圆满的,却又不是了。须知,这只是师备禅师一期之语而已,而且也是在为自己后面的话语作铺垫。
你认为我的应对不好,那么换成你来回答,你又如何应对呢?自然,义存禅师也随即反问道“你作么生”。
“七尺八尺”,师备禅师马上就说出了自己的答案。
你用不可限量来回答,我就用可以限量的具体尺度来回答。
在这里学人要知道的是,义存禅师的上下顾视和师备禅师的七尺八尺,一个以虚应实,一个以实应虚,是没有高下之分的,都是禅师之应对而已。
对于这个公案,唐末五代的宝寿超方禅师评唱道:“雪峰放憨,玄沙逞俊。师胜资强,千古一遇。热闹门庭即得,若是无缝塔,且缓缓。”
北宋琅玡慧觉禅师评唱道:“国清才子贵,家富小儿娇。”
宋朝禅宗江湖第一高手圆悟克勤禅师评唱道:“要神通妙用须参雪峰,要田地稳密须参玄沙,更有一个不涉二途。还委悉么?须弥顶上击金钟。”
圆悟克勤的师侄佛灯守珣禅师评唱道:“父子同行,相将入草。起无缝塔,功高策巧。带水拖泥,漏逗不少。虽然落七落八,争奈有道理好。”
- 上一篇:中年人生的智慧灯塔:三本让你豁然开朗的枕边书
- 下一篇:司仪一开口中式婚礼的华夏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