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容县南门桥:唐时龙骧跨绣水,今朝潜龙忆旧踪丨南门往事 2
发布时间:2025-08-03 15:50 浏览量:1
上次分享了广西容县南门的兴废与 "镇远" 门匾的故事,这次,阿宇把镜头转向南门外的绣江,聊聊那座曾经“飞龙在天”、如今“潜龙勿用”的南门桥。
要说南门桥的源头,得从唐代那位叫韦丹的经略使说起。这位由外祖父颜真卿亲自教诲的京兆才子,于贞元十六年(800 年)赴任容州经略使时,正值岭南与中原交融的关键期。清光绪《容县志》里,邑人苏五常曾感慨:"外城跨容江南北,有骆驼桥,以通往来。" 这座桥正是唐宪宗元和年间,韦丹任容管经略使时所建。那时的容州可不是普通县城,而是统领十州的重镇,绣江(当时称容江)作为水上要道,两岸往来全靠舟楫,遇上汛期更是险象环生。韦丹这位被《新唐书》称作 "有大功于岭南" 的官员,不仅筑城设防,更修桥便民,骆驼桥由此诞生。
韦丹想象图。图源:《容县人文景观精华版》
为何叫 "骆驼桥"?《永乐大典》收录的 "容州图治" 和方志给出了答案:其砌以顽石,广数丈,桥墩"覆釜"高耸如驼峰而得名。从 "跨江控深阻" 的描述看,这座以紫荆木为梁、顽石为墩的跨江工程,既保障了桥面车马通行,又预留足够高度供船只通航,解决了军事防御与商贸流通的双重需求。清乾隆年间河道南迁时露出的遗址显示,其紫荆木桥面历经沧桑仍 "黑如铁",足见建造工艺之精湛。
骆驼桥“紫荆木为梁、顽石为墩、桥墩 覆釜”与唐东渭桥的营造法式较相似,仅供参考。图源:唐东渭桥结构模型
唐代的容州外城周长十三里,南跨绣江南岸,骆驼桥正是连接内外城的命脉。北岸是州府所在的子城;南岸则连着南市与通往村庄的古道,车马行人、商货贡品都从这桥上经过。那时的骆驼桥犹如“飞龙在天”,该是何等气势?所以,骆驼桥又名 "龙骧" —— 既有将军披甲的威武,又有大船破浪的雄浑,恰水师战船,在绣江之上撑起一片通途。
唐·容州·骆驼桥想象图。制图:广西阿宇
韦丹修桥的背后,是唐代治理岭南的需要。当时西原黄洞蛮时常侵扰,容州作为前沿阵地,既要驻军防御,又要安抚百姓。修桥不仅是便民,更是巩固防务的战略举措 —— 行伍能快速过江,粮草能顺畅转运,百姓安则边疆稳。正如苏五常所说:"丹之外城,为备钦州西原黄洞蛮筑也。" 而骆驼桥,正是这一战略中温情的一笔:守得住疆土,也暖得了民心。他将容州城拓展至周长十三里的规模,通过筑城垣、设屯田(二十四所)、教茶麦种植构建起稳固的生产防御体系。尤为关键的是他创造性地将城市沿容江分为南北双城,南岸驻军防范 "西原蛮",北岸发展民生,而骆驼桥成为这一布局的点睛之笔。
唐容州古城遗址图,骆驼桥是唯一连通南北两岸的桥梁。图源:容县博物馆
骆驼桥的战略价值远超交通功能。韦丹上任第二年即在骆驼桥西侧建立学校,教化子民。容州城的码头常年停泊两三百艘海内外商船,印证了容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节点的地位。夜幕降临时,桥上 "艳服绰约" 与江中 "舳舻衔接" 相映成趣,形成 "弦歌悠扬,鼓钲阵阵" 的繁盛景象,这种太平气象的背后,是韦丹通过驻军管控桥梁实现的 "战事则南北呼应,平时则舟车辐辏" 的治理智慧。
大清一统志(嘉庆重修一统志)[清] 。骆驼桥。在容县绣江上,当学宫之右。亦名“龙骧”,唐刺史韦丹筑,久废
韦丹在容州的五年,做到了 "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他赎还因贫为奴者,严禁官吏掠民为隶,更将中原农耕技术系统引入 —— 教民耕织时特别推广茶树与麦子种植,使容州从刀耕火种跃入精耕农业阶段。
县志关于韦丹建骆驼桥和学宫的记载。图源:清光绪容县志
可惜这座又名 "龙骧" 的古桥没能永存。县志只说 "桥废后改设渡船",却没记下具体时间。或许是宋淳熙年间的寇乱,或许是元至正年的兵火,又或是年久失修于洪水。
广西通志 卷二十三 骆驼桥在绣江上亦名龙骧[清] 寥必强 著
骆驼桥消失后,绣江南北又变回了 "以舟为梁" 的日子,原骆驼桥的两岸,设置了南门渡口,保持着绣江两岸的交通往来,到了清乾隆年间,由于县库不再支付渡夫钱粮,邑绅何泰元、麥䘺坤(阿宇注,此原文的“䘺”為“左禾右定”)等倡捐购置田产 1.06 万斤,设渡船 2 艘、渡夫 2 名,以维持两岸交通。南门渡更多的历史故事,阿宇另开一篇详聊。
上世纪30年代,容县绣江的一处渡口。图源:网络
话说回南门桥,终于在清朝后期重新建立了起来:光绪年间,经过先后两次倡捐,南门渡口增架设 5 尺宽的木桥,租业也增至 2.21 万斤,并交由宾兴馆代管。此后,该桥一直以“南门桥”为名。
县志说,此时的桥为木质结构,南门桥 "跨间以木桩架梁成 'π' 形作柱墩,每跨用条木钉排板作桥板"。相较于县志中 “π” 字柱墩的说法,我认为用 “卌” 型来形容更为合适 —— 每个桥墩总有四根以上木桩,像张开的手掌托着桥面,这样更能支撑桥面行旅货物的重量。
南门木桥的桥板之间不紧固,只靠边沿的铁环和大蔑缆串连,蔑缆一端固定于岸上。洪水来时,桥板顺流冲靠岸边,水退了再重新架起。 这种 "随水而变" 的智慧,藏着容县人与绣江的相处之道,展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绣江汛期凶猛,硬抗不如顺势 —— 就像老辈人说的 "水来土掩,桥去板存"。
1931年左右的容县南门桥,远处为南岸和都峤山。图源:网络
在南门桥的南岸(今河南村),有保存有较完整的上、下街古道,一直保存至八九十年代南岸被开发。清光绪《容县志》记载的 "南街上下石路",宽五尺、长数十百丈,两旁砌灰石、上嵌石板,正是当年骆驼桥南岸的延伸。
其中,南街上石路通黎村、杨梅。嘉庆间,封职黄元埙倡筑。同治间,岁贡潘学洙增修。光绪间,封职封掄英增修。
南街下石路通外波(今六王)、岑溪。光绪十九年,监生苏启全、李承诏倡筑。道路规格上下街相同。
那时从南门出来,过了桥到南岸沿石路继续往南走,就是严格意义上的“出城”了,可往岑溪也可往信宜。 —— 南门桥不仅连着两岸,更连着容县人的远方。
1971年前,县城向南出城的线路:南门-南门桥-南街上下石路-岑溪或信宜方向。制图:广西阿宇
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宾兴馆改为峤雅堂,因其产业用于教育,入不敷出,不愿经管桥渡经费。于是在 1940 年成立了南门桥渡修建委员会并接管产业,负责维修管理。
这座桥从来不是固定的风景,而是流动的便民工具。解放后,桥渡田业在土改时被没收分配,维修费用由县财政支付,1952 年曾拨款修桥一次。
到了 70 年代,绣江河水水位下降,人们便以治河石坝作引道,靠城方向设短桥,在深水处用渡船作浮桥。
70年代,绣江河水位干枯,人们建筑治河石坝作为南门桥引道。图源:广西阿宇
1971 年,现代化的容县绣江大桥建成,南门桥渡的使用价值逐渐下降。
1989 年,县城下游建起了容城电站,筑坝拦河成绣江湖,南门桥至此废弃,引道也被淹没入水,南门桥自此便“潜龙勿用”了,只留下那些在江底沉默不语的木桩。
2015 年 4 月,从绣江北岸观测,南门桥遗迹露出水面。图源:广西阿宇(下同)
当年的木桩仍倔强地立着,像一串没写完的省略号,等着后人续写。
木桩虽然损毁缺失了一部分,但整体还在
那些木桩被江水浸泡的部分已腐朽缺蚀,但仍能看出其坚固的模样,柱墩上还常有杂物受阻挂于其间。
南门桥的“卌” 型木桩柱墩。
石块堆砌的引桥一直由绣江南岸延伸至绣江江面的四分之三处,当时两岸依然保留着渡口,“容渡 47 号” 渡船就停泊在那里,仿佛在静静等待着人们去探寻它的故事。
从绣江南岸,看南门桥遗迹,图中细长的部分则为南门桥南岸石砌引桥坝。广西阿宇摄于2015年4月
不过,由于绣江南岸经过现代的城市开发,河南村曾经的城墙已难觅踪迹,而南街上下石路也已规划开发填埋,上级文物部门已确定灭失,只剩河南村当地老一辈仍沿用上南街和下南街的旧称以表示方位。
河南村南街上下石路古道已被开发,旧迹难寻。
如今的绣江岸边,现代化的侨乡大桥、容州大桥上车水马龙,再想想唐代骆驼桥的 "龙骧" 气象,总觉得南门桥像条潜龙 —— 曾经飞龙在天,如今翔于浅底,却从未真正离去。
它的 "潜",是功成不居的淡然。当更宽的桥建起,它便悄然隐退,像完成使命的长辈,笑着看晚辈接力。
它的 "潜",是文化底蕴的沉淀。当江底南门桥的木桩遗迹显露时,多少人带着孩子去看,就像带着他们认识一位久违的亲人。这座桥早已不是建筑,而是容县人的集体记忆 —— 就像阿公阿婆讲的故事,或许模糊,却总在心里暖着。
它的 "潜",更是传承的等待。或许哪天,南门渡也能再响起摇橹声,从真武阁到南门桥,让游客坐着船听骆驼桥的故事。那时孩子们会知道,原来绣江上不只有新桥,还有这样一座藏着智慧与温情的老桥。
南门桥的故事,也是全体容县人的故事 —— 我们总在变与不变中前行,就像桥会旧、渡会改,但那份 "便民利众" 的初心,从韦丹到到今天的我们,一直都在。
下一期,阿宇将继续聊南门街与南门渡的往事,看看这条街、这个渡如何与容县人相依相伴,一起走过。如果您手里有关于南门桥的老照片、老故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让我们一起把家乡的历史记牢、传好。
参考文献:
《容县志(1993年版)》
《容县志(清光绪版)》
《容县人文景观精华版》
[明] 黄佐 纂 ·林富 修《广西通志》
[清·雍正] 金 等修《广西通志》
[清·康熙廿二年刊本]·寥必强 著《广西通志》卷二
大清一统志(嘉庆重修一统志)[清]
梁达华,《唐容州古城探研》,2018
覃正《造福容州的循吏韦丹一生宦绩之述评》,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