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郭沫若病重,80岁日本妻子去看望他,安娜:他不愿意谈
发布时间:2025-08-03 05:25 浏览量:1
1975年,北京医院的走廊里弥漫着消毒水的气味。
80岁安娜在女儿的陪伴下,前来探望生病的82岁郭沫若。
坐在沙发中的郭沫若看到她,声音沙哑地说:
“你来了。”
说着,他就吃力地要站起身来迎接。
安娜快步上前将郭沫若按回沙发坐下,然后轻轻握住他的手:
“你变了,变得慈祥了,你是会进天堂的。”
这双手,曾经为安娜写过炽热的情书,也曾决绝地推开安娜的人生。
两人用日语低声交谈,说到往事时,郭沫若突然别过脸去。
安娜叹了口气,对女儿说:
“他不愿意谈。”
这一刻,六十年的爱恨情仇,都化作了病房里的一声叹息。
这次在北京医院见面,是安娜和郭沫若此生最后一次见面。
而郭沫若和安娜第一次见面,是在日本的圣路加病院里。
难道这就是命运冥冥中的安排吗?
年轻时的郭沫若
011916年8月,24岁的郭沫若来到东京的圣路加病院,为亡友陈龙骥取X光片。
在走廊上,他看到一个年轻的护士,眼前一亮——
她身高将近一米七,体态丰腴,皮肤白皙,在一群日本女子中格外显眼。
这就是佐藤富子,时年22岁。
在富子面前,郭沫若不知怎的脸红起来,他结巴地说道:
“陈龙骥君有张取X光片放在病院里,我今天特地来索取。”
富子习惯性地鞠躬微笑,温声询问道:
“陈君病好些了么?”
郭沫若伤感地回答说:
佐藤富子
温柔善良、极富有同情心的富子听了,顿时流出了悲悼的眼泪:
“啊啊,他真是一个不幸的人呐!”
这个细节打动了郭沫若——在异国他乡,竟有人为陌生人的逝去真心落泪!
郭沫若不禁注视着她的眼睛,觉得富子的眉目之间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圣洁的光辉,令人肃然起敬。
富子与郭沫若
02不久,富子把X光片寄到郭沫若所在的冈山。
同时,她还用英文写了一封长信安慰郭沫若。
于是,两人开始了书信往来。
夏去秋来,通过纸上谈心,他们相知了,相爱了。
郭沫若在信中,热烈地表白道:
“我在医院看见您的时候,我立刻产生了就好像是看到圣母玛利亚那样的心情,您的脸放出佛光,您的眼睛会说话,您的口像樱桃一样。您到现在一定救助过无数的病人,我爱上了您。我忘不了同您的那次谈话,我离开家乡已经两年,在异乡非常寂寞。”
富子被这个忧郁才子的文字深深吸引。
那年冬天,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辞去工作,随郭沫若到冈山同居。
临行前,牧师父亲怒吼道:
“那个郭沫若在中国有妻子,你们不能在一起!你今天要是出了家门,就别再想踏进来一步!”
富子跪地磕了三个头,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家。
因为,郭沫若向她坦白过自己的婚姻:
“我20岁年,父母已替我娶妻张琼华。我们婚后仅共同生活了几天,我对她毫无爱情可言,连她房间都没进过。正是为了挣脱了那不如意的婚姻,我才来日本读书。”
善良的富子相信了,甚至产生了“救赎”情结,想要给郭沫若一个幸福的家。
安娜与郭沫若及其子女
同居之后,郭沫若给富子取名“安娜”。
从1916年到1937年,安娜和郭沫若共同生活了21年,给他生了5个孩子。
刚结婚那会,安娜为了让丈夫专心读书,她独自承担了全部家务,整日忙前忙后;
等到郭沫若弃医从文后,安娜为了让丈夫安心写作,又跑出去打工赚钱。
生活的重担一次次压在安娜的肩头,她闯过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难关,含辛茹苦地支撑着这个家。
郭沫若
03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以后,郭沫若决心回国抗日。
安娜是支持丈夫抗日的,但是,她有些隐隐的担心:
“走,是可以的。只是你的性格不定,最足耽心。”
自古文人多情种,郭沫若婚内就曾爱过一个叫安琳的女子。
当时,安娜对郭沫若说:
“假如没有这许多儿女,我是可以让你自由的。”
最终,郭沫若决定秘密地走——
1937年7月25日早晨,郭沫若装作像往常散步那样不辞而别。
他走出了家门,一个人决绝地上了电车,按事先约定的时间和地点,与钱瘦铁、金祖同会齐后,一起登上了回国的邮船。
安娜发现丈夫不告而别后,她心中满是惆怅与遗憾:
“你会什么不告诉我你今天走呢?如果你告诉我出发的时间是7月25日,我定会同你深情地告别,祝愿你一帆风顺的……”
当晚,一直监视的警察发现郭沫若没回家,立即派人来查问。
安娜心中暗想:只要拖上一段时间,他们就追不上郭沫若了!
于是,她就镇定自若地对警察说:
“我丈夫到温泉沐浴去了。”
警察知道郭沫若是喜欢沐浴的,因此也就半信半疑。
安娜又一次保护了郭沫若。
郭沫若
04几天以后,郭沫若回中国的消息在上海的报纸上发表了。
警察闯进安娜的家,他们把她倒吊起来,用皮带抽打。
为了郭沫若的缘故,安娜被抓进监狱三次,受尽了皮肉之苦。
每次从狱中出来,她都会先去朋友家洗个澡,换掉一身血污的衣服,才一瘸一拐地回到家里去。
因为,她不想让孩子们看到自己一副“囚徒”的模样。
郭沫若舍家之时,安娜43岁,他们的大儿子郭和夫20岁,次子郭博18岁,三子郭福生15岁,长女郭淑禹13岁,幼子郭志宏才6岁。
由于战争的关系,郭沫若回国以后就和安娜音信中断,他没有再给妻儿们寄过钱。
之后的十多年,安娜独自挑起了养育儿女的重担。
她种地种菜,全家的主食和蔬菜勉以为继。
她还替别人打短工,跑单帮,挣钱让子女们读书深造。
“妈妈累死累活,也要挣钱养家,让你们受到良好的教育!”
在安娜的努力下,长子学化工,次子学建筑,三子学水产……每个孩子都拥有一技之长。
然而,一个女人独自培养5个孩子,她得吃多少苦啊!
一天,年过半百的安娜,在路上看到一条野狗。
她摸着自己因为忙于生计,很久没时间修剪的白发,不禁喟然感叹道:
“啊,啊,我的一生不就像条野狗吗?”
于立群
05自从郭沫若在那一天早上不辞而别后,安娜每天都盼着战争结束,有朝一日与丈夫团聚。
1948年8月10日,安娜带着孩子们,辗转来到香港郭沫若的家。
然而,她却看到他身边有了更年轻的妻子——于立群,以及五个更小的孩子!
“爸爸!”
当小儿子志宏扑过去,郭沫若僵硬地站着,于立群尴尬地退到一旁。
安娜犹如大梦初醒!
突然之间,她想起自己11年前,对郭沫若说的话:
多么不幸啊,她果然一语言中!
郭沫若和于立群全家福
看着于立群生的5个孩子,安娜思前想后,决定牺牲自己,成全他人。
“无论如何,孩子是无辜的。自己生的儿女如果不能没有父亲,那么于立群生的儿女同样不能没有父亲。 不能为了恢复一个旧的家庭,而破坏一个新的家庭。”
于是,安娜向郭沫若提出:
一、要负责供给小女儿和小儿子读完大学;
二、要给我本人相当数额的赡养金;
三、在上述两条得到圆满解决后,登报声明脱离关系。
然而,郭沫若表示第一条没有问题,但后两条目前还无法做到。
郭沫若
061949年5月,安娜定居中国,并以“郭安娜”的名字自愿加入了中国国籍。
往后余生,安娜和孩子们都留在中国工作生活。
期间,安娜几次提出要同郭沫若见面谈谈——
因为安娜向郭沫若提出的三条,尚有两条悬而未决。
但是,郭沫若总是采取避而不见的态度。
渐渐地,安娜也就放弃了。
而郭沫若后来担任了重要的领导职务,高官厚禄,娇妻爱子,他大概也把安娜逐渐地淡忘了。
好在,安娜的几个子女非常争气,给她带来了莫大的安慰——
大儿子郭和夫,成为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所长;
二儿子叫郭博,成为上海民用设计院总工程师;
三儿子郭福生,在中科院动物所工作;
女儿郭淑禹,成为一位日语教师;
小儿子郭志宏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弹得一手好钢琴,成为中国音乐学院外聘教授。
1975年,郭沫若因病住院。
安娜听说后,专门从上海来到北京,探望郭沫若。
然而,当安娜提起往事,郭沫若仍是避而不谈。
这是两人一生中最后一次见面。
三年后,郭沫若去世。
又过了一年,于立群自缢而亡。
晚年,饱经忧患、历尽艰辛的安娜,心境宁静而又淡。
有人问她:
“你不怨恨郭老吗?”
安娜总会摇头否认:
“我觉得他也够可怜的了。我是无所谓怨也无所谓恨。我觉得还是不怨不恨心里才感到轻松些。”
1983年,安娜由于一生为中日友好事业做出很大的贡献,荣获了第一届亚非和平奖。
1983年,安娜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1996年,安娜以101岁的高龄,在她的第二故乡——上海去世。
临终前,她还对家人说:
“不要怪他(郭沫若),他首先属于中国。”
这就是安娜,她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比爱情更恒久的——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