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人都以中探花为荣,并不是以状元呢?原因很简单

发布时间:2025-08-02 14:41  浏览量:1

夜色渐深,京城的秋风刮来些微凉气。御花园角落,几道身影隐在花树后密谋。这不是寻常百姓的场合,而是刚刚结束大殿朝会,一群年轻官员正在私下议论着前不久落定的科举盛事。探花郎刚上任,不远处他步子很大,神色兴奋。他还带着“喜登龙门”的余韵。看起来,似乎一切已水到渠成,可世事常没有想象那么圆满对吧?谁敢肯定他的前路真会一帆风顺?

说到科举,那真不是谁想参与就能玩的游戏。十年苦读不一定有回报,多少书生摞着笔记,读破了案头的经史子集,父母省吃俭用,不就为这场考试?楼下邻居一清早要卖菜,读书人还在油灯下背圣人篇章。最幸运的,考中个秀才,村里媳妇都得让三分。中了举人,家族宴请三天三夜。有个“学神”光环,处处都要高人一等。考到最后的三甲,状元、榜眼、探花,几乎就等于一步登天。如果说那是另一种“高考”,恐怕没人反对吧?

不过,外人只见到风光一幕,却绝对想不到这三顶桂冠戴上去,其实会让人头疼。状元自然最亮眼,但也不是谁都能受得住这桂冠。很多状元,成名时已年过半百——能坐满整个大殿的书呆子,皇帝看中文采和经义,年龄模样反倒没什么影响。宫里有趣的事也多:有一年,选上的状元长得实在不敢陈列于市面,被同年份探花嘲笑了好几年。榜眼其实就像“万年老二”,被夸奖的少,有点像影子或者衬托。一流文才,没有状元耀眼,地位却在探花之上。

再说探花。这个身份有意思。传闻皇帝钦点时,便要看才不看貌了。可选驸马,偏偏又是探花。到底什么道理?妙处在于,探花郎需要才貌兼备。因为需要出去游街,展示给百姓看,如果面目不扬,会让皇帝和百官都尴尬,这可不是皇家的排场。不少史书记载,明清时期探花被公主倾心,实在不少见。有人感叹,不如当个探花,有才有貌,连姻缘都多点机会,谁不眼馋?

可是,事情却不像表面上那么美妙。中个探花,不代表永远风光。朝堂之上,还是状元说了算。探花往往被安排到闲职,或者做些抄写奏章琐事。想想吧,炙手可热的才子,却只能做这些小事,多少有些“有名无实”?

压力也随之而来。探花作为焦点,无数目光紧盯,形象气质要时时照顾。不仅要会写,还要会说,还得会交际,对吧?宴请、文会,大臣请吃饭,姑娘父母带着小礼物在门口等着拜访。这种被追逐的生活,说不好听,跟被赶着走也差不多。

可别忘了,真正让探花心累的,还是“公主梦”。有机会娶公主,表面看风光。私底下却要处处谨慎,公主有脾气,皇帝有想法。哪里能自由?饭菜都得等宫里送来。被宫规礼仪管着长大的人,被夹在两重身份,更累。谁又会真的喜欢上这种生活呢?

谁说探花郎早晨可以睡懒觉?天还没亮,宫外彩车等着接去朝会。下人手忙脚乱,夫人送衣服、老母亲再三叮嘱。出门在外,不许一丝不苟。吃早饭都得挺胸抬头,只因为“探花”背后有皇家面子。

进殿站班,旁人眼光总是带点羡慕。那也是无奈,遇上大事还得退到一边,看状元和榜眼抡才艺。没谁关心探花有没有苦恼,风头全给站去了。应该说,有时大脑简单些的人,活得反倒自在。

一天下来,场子里的礼仪和应酬光让人疲惫,晚上回家还总要复习经典,提防改天被皇帝询问张口结舌。笔砚、砚台、诗稿都得整齐,万一有人深夜来访,探花形象不能丢。

亲戚朋友想巴结,三姑六婆全都凑热闹,送礼物、递帖子、拉人脉。探花既不能拒绝,还得流利得体。心底反感,却还要一脸笑意!

热闹场面过后,家里反倒最冷清。探花夜里辗转,想着白天混乱。有时心底也会疑惑,所有荣耀,能带来多大好处?其实心里痛快的人,未必就是他。

现实和理想有鸿沟。地位看起来高,其实没什么实权。外人觉得值得骄傲,只有探花自己知道每天工作的无趣。更别说人前风光,人后落寞,谁又会愿意自曝其短?不过有时也想,若没这头衔,可能什么都不是,谁还会记住他的名字?

可别相信,探花们都轻松。心里总有等不及的担忧。想往上爬,担心同僚忌恨;想安安稳稳,却又怕一路被边缘化。真的可以永远不用想这些吗?

有些感情上的烦恼别人根本不理解。追求者很多,但真正知根知底的没几个。抬头不见低头见,人前要笑,心里盘算再三。到头来呢?其实还是孤独居多。谁又会在意他一杯酒后的寂寞?反过来说,也许这些烦恼正让探花们多了点与众不同的亮色。

追溯历史,探花最开始只是三鼎甲的第三名,一个说出来没人觉得特殊的称呼。唐宋之交,还没正式名分。群众闲聊中把前三名叫“状元”“榜眼”“探花”,真没多少人当个正经玩意儿。宋朝以后,探花成为正式头衔,名声渐响。明清的历史里,探花名气才真正盖过一部分同侪。数据统计,明清两代吸引到宫中当驸马的科举第三名远超其他名次,似乎“探花成了招婿专用名额”。热度比状元还稳定。是不是挺怪?

**探花的社会影响也早打破了单一的功名意义。才貌双全逐渐变为新风尚。**

很多人模仿探花穿着打扮,乃至取名叫“探花”。甚至连现代剧本里,也不断以探花为才子人设,仿佛这就是顶流粉丝的代表。招聘启事上,也总需标明外貌端正,和当年的科举探花居然有点像。

教育热同样由探花梦推波助澜。书院越设越多,家长们明知几率渺茫,仍盼望有朝一日子女能像某年探花一样,走入那条花开正艳的路。也有极端情况,为助孩子冲名次,有人甚至家底都砸进去了。科举舞弊屡见报端,“买榜案”在明代达到了纪录程度。花钱捞状元不太现实,买通考官争第三,或许更符合现实——这不是笑话。

文学也没忽略探花的浪漫光环。市井传说,“才子佳人”,几乎默认主角得是探花。世家女子对“探花郎”有种莫名的憧憬,也有人调侃:“状元不好嫁,探花才是招婿首选。”其实说到底,不过是给故事找个开头罢了。

现实是,探花并不总受宠。到清末,社会风气陡变,“状元热”重新兴起。科举废除后,探花这个词逐渐日常化。再美的头衔,也有消失的一天。就算有人怀念,那也未必真想过回去考一次。

有意思的是,网络上现在还在流行“探花”梗。短视频里,状元、榜眼、探花齐刷刷一排走过,弹幕最多的,还是那个笑得最灿烂的第三名。是不是有点讽刺?不过谁在乎这些。

如今谈科举、讲探花,更多只是图个热闹。人们看中的是故事背后的浮沉。有人羡慕,有人不屑,但没有谁可以全身而退。身处其中的人,哪怕挣扎着,也只能无奈自处——说句矛盾的话,或许时运好的人最先感到无聊,真正倒霉的被命运调侃还不自知。

风光也好,压力也罢,一切都被时间推远,剩下的是无数个化身“探花郎”的小人物,守着自己的小幸福,自诩一身潇洒。谁也说不清,这荣誉究竟有多大价值。

所以,别奢望被哪个头衔定义一生。探花光环终归淡去。有高峰就有低谷,有人一晚之间跌落,再也爬不起来。每一场轰轰烈烈的科举,背后都是凑巧碰上的无数次平凡。最终只剩一句话,轰动一时的热闹都将归于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