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粉”里粉张灵甫、胡琏的可以理解,粉黄百韬的是啥情况
发布时间:2025-08-03 00:00 浏览量:1
要说网络上经久不衰的的流量明星,张灵甫无疑能算一个。
典型的高富帅:学历高,级别高,长得帅。
据说是北大肄业,写得一手好书法。投考黄埔军校,黄埔四期毕业,同学里名将如云。抗战后期被特批以少将身份进陆军大学中将班,毕业升任“御林军”军长,并兼任首都警备区司令,作为军人,被选任“九门提督”,也可谓红极一时。
光是这些硬件条件就已经让当年那无数懵懂少女春心荡漾了,何况才四十冒头的张灵甫将军还长得那么帅。
所以,他也如愿以偿地第四次娶了貌美如花的妻子,并又心满意足地生了个儿子,可谓春风得意,人生赢家。
可惜内战爆发,张灵甫心甘情愿地成为蒋家王朝反人民战车的马前卒,在重点进攻解放区的战斗中率队冲锋在前,于1947年5月16日所部整编七十四师被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包围在山东蒙阴孟良崮地区,全部消灭。
兵败身亡的张灵甫也不会想到,七八十年后,互联网的兴起,让他成为经久不衰的网红明星。
1943 年的石牌保卫战中,胡琏担任国民党军第 11 师师长,负责石牌要塞核心区域的防御任务。胡琏在战前发表《致官兵书》,强调 “石牌是我们的坟墓”,并写下五封诀别家书,提升了部队士气。在战斗中,胡琏率部配合友邻部队与日军展开激战,依托工事进行顽强抵抗,迟滞了日军推进速度。面对日军对石牌主阵地的直接攻击,第 11 师未让日军突破核心防线,为后续援军赶到争取了时间。
解放战争年代解放军手下败将胡琏,多次在解放军的包围歼灭战中死里逃生,最后逃到台湾,算是国民党八百万军队里并不多的能够安享晚年的将领。抗战胜利后,除了急流勇退的,在人民解放战争中仍然追随国民党反动派打内战的将军,像胡琏这样,百战余生,寿终正寝的确实不多见,他的一生也确实够传奇,在对岸的历史描述中,确实是传奇英雄一样的标杆人物。
和张灵甫一样,胡琏也想不到,战火硝烟散尽七八十年后他的身影和张灵甫一样长期活跃在各大媒体上,并和张灵甫一样,被包装为铁血抗敌的“民族英雄”。
对于在解放战争和人民解放军的对阵也被包装成“狡如狐,猛如虎”的“光辉战绩”,而多次侥幸未被人民解放军击毙和俘虏,以及他率领国民党部队在解放区犯下的罪行,则绝少提起。
在网络上连篇累牍地张灵甫、胡琏被讨论烂大街,已经引不起兴趣的时候,黄百韬又冒出来了。
这位在淮海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击毙的国民党军兵团司令官,和张灵甫、胡琏一个套路,也是被包装成”抗日名将“,并还被他在解放战争中的一些”战绩“被某些媒体厚颜无耻的宣传成解放军高级将领的”克星“。
在黑化解放军大将粟裕的一系列说辞中,胡琏的段子已经没什么新鲜感,于是就编造出数个粟裕不敌黄百韬的虚假故事来了。
豫东之战,黄百韬奉命率部赶赴中原救援被包围的区寿年兵团。在突破了山东兵团薄弱的阻击后,黄百韬利用交通优势,将临时编组的兵团,快速通过交通线运送到了豫东前线,给了连续奋战已显疲惫的华东野战军很大威胁。
某些自媒体找出了当年国民党对豫东中原大决战的“光辉历史”材料,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起来,把伟大的豫东之战说成是粟裕的指挥失误,是解放军的惨败。而这份国民党军队的高光时刻,就是“常胜将军”黄百韬创造的“奇迹”,因此,死里逃生的黄百韬也获得了“青天白日勋章”,并接过区寿年覆灭的兵团番号,正式成为国民党军的兵团司令官。
豫东之战解放军攻占开封,歼灭了敌整编75师等部,俘虏中将兵团司令官区寿年等将领,歼敌 9 万余人,取得重大胜利。军委在给粟裕等指挥员的电报中指出,此战 “正给蒋介石‘肃清中原’的呓语以迎头痛击”,极大地动摇了国民党军在中原的防御信心。军委高度肯定了粟裕等前线指挥员的决策与指挥。战役中,解放军灵活运用 “攻城打援” 战术,先克开封吸引敌援兵,再迅速转兵围歼区寿年兵团,同时阻击黄百韬、邱清泉等多路援军,体现了高超的机动歼敌能力。毛主席在电报中称赞 “部署正确,甚为欣慰”,认为此战 “表现了我军高度的机动灵活和英勇顽强”。军委认为此战是解放军在中原战场取得的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为后续的战略决战奠定了重要基础。此战也被视为解放军大兵团作战能力成熟的标志性战役之一,载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史。
而伟大的“三大战役”之淮海战役,黄百韬兵团没来得及逃跑的十几万人马被华野包围在徐州东部一个叫碾庄圩的小村庄全部消灭,黄百韬也被击毙。这样明确的历史,却被某些媒体生生地造出来,粟裕指挥华野对顽强抵抗的黄百韬部队连攻不克,被调到阻击防线。山东兵团谭震林接手,才消灭了黄百韬。悲剧人物黄百韬,怎么也想不到,他的作用不是在粟裕运筹帷幄下率部覆灭,而是在历史虚无主义的自媒体嘴里成了黑化解放军大将的“历史证据”。
张灵甫近年来被部分人包装成 “网红明星” 的现象,本质上是历史虚无主义与网络传播合谋的结果,其背后存在多重推手和复杂动因。
历史虚无主义者刻意放大张灵甫在抗战中的局部参与(如张古山战斗),将其塑造为 “抗日名将”,却回避其军衔始终为 “校” 级、未指挥过大型会战的事实。例如,他们将万家岭战役的集体功绩片面归功于张灵甫个人,甚至虚构其 “赤膊冲锋” 的细节,而真实战史显示,张灵甫仅为战术执行者,敢死队由薛岳下令、王耀武组织,并非其个人决策。
作为中国军人,胡琏在参与抗日战争的战役战斗中,表现可圈可点。但其自身的地位和战功并不是网上宣扬的“抗日名将”那么高的称号。
抗日战争中,作为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将领,时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 11 师师长师长的胡琏于1943年参与了石牌保卫战,这是他成为网络上 “抗日名将” 标签的核心依据。
某些自媒体刻意将石牌保卫战的集体功绩归功于胡琏个人,声称其 “率部击退日军十万大军”“创造东方斯大林格勒奇迹”。然而,真实战史是,石牌保卫战是鄂西会战的局部战斗,日军主攻方向为常德,石牌仅为牵制性战场。胡琏当时只是师长,战役总指挥为第 6 战区司令官陈诚,防御主力包括罗广文第 18 师等多支部队。国民党宣传此战役战果”歼敌数万“,日军战史记载此战伤亡约 2000 人,且以零星战斗为主。所谓 “三小时万人白刃战” 纯属虚构,日军战史仅记载 8 个人的刺刀冲突。
战后同为师长的罗广文因牵牛岭战斗表现突出获青天白日勋章,胡琏则因固守核心阵地获青天白日勋章。获得同等荣誉的罗广文不仅默默无闻,就连自己的功劳,也被那些媒体算到胡琏头上了。而根本没有获得过“青天白日”勋章的张灵甫在影视剧里,被编剧导演授予好几次了。
大陆正规媒体,一直客观承认和评价每一位参与过抗日战争中国军人的牺牲和奉献,包括张灵甫、胡琏和黄百韬,但是也持续揭露张灵甫被美化的真相。
例如,《环球网》指出其 “抗日名将” 头衔纯属虚构,真实战功远逊于王耀武等将领;《澎湃新闻》通过中日战史对比,还原张古山战役的真实指挥过程。
改开后的电视剧《红日》中李幼斌饰演的张灵甫形象颠覆了传统反派设定,其沉稳果敢的表演虽符合现代审美,却模糊了历史真实。此外,部分网络小说和自媒体文章大量引用未经考证的 “秘史”,如虚构其 “北大才子” 身份、伪造 “抗日十大名将” 头衔,蛊惑网民,通过 “小善粉饰大恶” 的手法,选择性强调张灵甫的书法才能、家庭细节等无关痛痒的 “闪光点”,却对其杀妻恶行、参与反共内战、纵容部队残害解放区百姓等核心罪行避而不谈。例如,有文章声称 “张灵甫书法名满西安”,却绝口不提其 1935 年因怀疑妻子出轨而 “通共” 将其枪杀的恶劣行径。
部分推手的深层动机是通过美化张灵甫、黄百韬,暗示 “共产党军队击毙的是抗战功臣”,试图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历史正当性。这种逻辑在极端 “国粉” 群体中尤为明显 —— 他们刻意忽略王耀武、李宗仁等真正抗战名将的功绩,唯独推崇被解放军击毙的张灵甫、黄百韬,实质是为其 “反共殉道” 的立场站台。利用短视频平台传播碎片化 “历史段子”,针对价值观尚未成型的青少年进行潜移默化的误导。例如,部分抖音账号以 “还原真实张灵甫” 为幌子,实则传播美化其反共立场的内容。
张灵甫、胡琏、黄百韬这类人物的网络炒作,其手法与历史虚无主义的国际传播策略高度契合。通过否定革命历史人物、美化反面角色,削弱公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这与美国中情局 “中国任务中心” 的渗透手法如出一辙。
- 上一篇:两次被“黄谣”坑苦,女事主都是亲人,欧阳修为何屡屡中招?
- 下一篇:崔士忠 彼岸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