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司马”家族的14位名人:1司马错,2司马迁,3司马懿

发布时间:2025-08-02 04:27  浏览量:1

​​生平:这位老哥可是战国时期秦国大将,张仪的同僚。他不仅会打仗,更懂大战略。当时秦惠文王面前有个重要抉择:是东进打韩国,还是南下取蜀地?张仪主张打韩国,直接插手中原。司马错则力排众议,认为打韩国名不正言不顺,还会惹众怒;而巴蜀(今四川重庆一带)富庶却混乱,拿下它既能扩充国土、增加实力,又能获得伐楚的跳板,还不担恶名。

​​功绩:他的策略被秦惠文王采纳。公元前316年,司马错亲自带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灭了蜀国和巴国、苴(jū)国,把天府之国纳入秦国版图。这不仅让秦国获得了一个大粮仓和重要的战略后方,更打开了日后顺江东下威胁楚国的大门。

​​结局:为秦国立下如此不世之功后,史书对司马错后来的记载不多。他活到了秦昭襄王时期,还曾与白起一起率军攻魏国的轵地(今河南济源东南),夺取了大小城池六十余座。推测这位为秦奠定统一重要基石的将领,最终应该是功成名就,得以善终。

生平: 这位是咱们中国的“史圣”司马迁,他老爸司马谈就是汉朝的太史令(管天文历法历史的官)。小司马从小跟着老爸混在宫廷档案库里,学问底子打得扎实。后来继承了老爸的职位,决心写一部贯通古今的史书。本来呢,日子可以挺安稳,专心写他的大著作。

风波: 但是坏菜在“李陵事件”上。大将李陵(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出击匈奴,寡不敌众投降了。汉武帝大怒,要诛灭李陵全家。满朝文武都骂李陵,就老司马站出来说了句公道话,觉得李陵功劳很大,投降可能有苦衷。这下可捅了大篓子!汉武帝认为他是给“叛徒”说话,直接判了个宫刑(腐刑)!

结局: 宫刑啊,在那个年代,对士大夫来说是奇耻大辱。司马迁想过死,但想到他老爸的遗愿和他正在写的这部史书还没完成,硬是咬着牙活了下来。他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信念,忍辱负重,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史记》上。这部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伟大著作最终横空出世!关于他的结局,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具体死因和时间,一般认为他是完成《史记》后不久,在身心双重煎熬中去世了。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光耀千秋。

生平:这位“司马”可不得了,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三国乱世,曹操发现他很厉害,逼着他出来当官。司马懿这人,超级能忍!给曹操、曹丕、曹叡(魏明帝)祖孙三代打工,熬死了曹操、曹丕,打退了诸葛亮好几次北伐(经典“上方谷”那事儿是小说),是魏国对抗蜀汉的头号大将。明帝死后,他和大将军曹爽一起辅佐年幼的魏帝曹芳。

夺权:曹爽兄弟排挤他,想架空他。这老司马演技绝了!装病、装老年痴呆,让曹爽放松警惕。终于在公元249年,趁曹爽兄弟陪皇帝去高平陵祭拜先帝,发动了著名的“高平陵之变”,一锅端了曹爽集团,独揽魏国大权,为子孙代魏铺平了路。

结局:夺权后,司马懿大权在握,继续剿灭曹魏旧臣的反抗。他活到了73岁,这在三国时期算高寿了。公元251年,这位耗尽一生心血,用隐忍和计谋为家族攫取了最高权力的权臣,病逝于洛阳。他死时,魏国皇帝已经成了他家的傀儡。

生平:司马相如是西汉的大才子,汉赋的代表人物,人帅还有文采。但年轻时家道中落,穷困潦倒。最有名的故事就是他弹了一曲《凤求凰》,撩拨了富豪千金卓文君的芳心。卓大小姐不顾老爸反对,居然跟着这个穷书生私奔了!俩口子日子过得紧巴,还开了个小酒馆,卓文君当垆卖酒,司马相如打杂洗碗,成为千古风流佳话。

事业:后来老丈人觉得太丢脸,就资助了他。司马相如的才华最终被汉武帝赏识,尤其是他那篇夸耀皇家苑囿(yòu)和狩猎盛况的《上林赋》,拍得恰到好处,让他官运亨通,成了皇帝身边的红人,出使西南夷也立下功劳。

结局:晚年,这位司马才子据说患了消渴症(可能是糖尿病),身体垮了下来。他意识到自己命不久矣,就写了一篇叫《封禅文》的文章,鼓动皇帝去泰山搞封禅大典,算是尽了自己最后的职责。建元五年(前117年),这位用文章搅动风云、也留下一段浪漫爱情故事的大才子,在病痛中去世。

生平:这位是司马懿的亲三弟!在哥哥们(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为家族权力一步步侵蚀曹魏江山的过程中,司马孚的身份极其尴尬和特殊。他资历老、威望高,对曹魏朝廷有着深厚而复杂的情感。一方面,他血缘上属于得势的司马家族核心;另一方面,在内心里,他可能始终以魏臣自居。

矛盾: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他参与了。镇压王淩叛乱,他在场。但他做这些时内心如何挣扎,史无详载。最具象征性的一幕发生在公元260年,魏帝曹髦被成济刺杀。司马孚闻讯,第一个冲过去,把曹髦的尸体枕在自己腿上,哭得昏天黑地,厉声质问:“杀陛下者,臣之罪也!”这一幕,展现了他内心的忠君情怀与冷酷现实的剧烈冲突。

结局:司马家族最终代魏建晋。侄子司马炎称帝时,这位叔父被尊为“安平王”,位极人臣,却不肯对新朝称臣,在给别人的书信中仍自称为“魏之纯臣”。他活到了93岁高龄(公元272年)。临终遗言要求以“魏贞士”的身份下葬,不入晋宗室庙堂。司马炎碍于辈分和影响,不得不满足其部分要求,追谥为“献”,称“安平献王”。他是司马家族中的异数,一个在时代洪流和家族利益夹缝中,努力坚守旧道德坐标的悲剧性人物。

生平:他是司马懿的长子,老爹死后,接过了权力棒。跟他爹一样,也是狠角色。他弟弟就是后来的司马昭(“司马昭之心”那位)。司马师对内严酷镇压反抗者,最著名的就是处理了魏帝曹芳和反对他的大臣李丰、夏侯玄等人,手段血腥。

风波:对外,他指挥作战平定了镇东将军毌(guàn)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在淮南的叛乱。平叛过程很凶险,据说在战场上被文钦的儿子文鸯半夜踹营偷袭,惊吓得眼珠都震出来了(或是旧伤复发)。

结局:叛乱平定后不久,这位心狠手辣、继承了父亲政治手腕和无情风格的权臣,就因为眼睛的伤病(或说惊吓过度)在公元255年暴病身亡,年仅48岁。死前他匆匆将权力移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生平:司马师死后,弟弟司马昭上位。那句著名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魏国皇帝曹髦(máo)在位时喊出来的,因为曹髦看穿了司马昭要篡位的野心,忍无可忍。结果曹髦真的带人去杀司马昭,却被司马昭的手下成济当街刺死(事后司马昭把责任推给成济杀了灭口)。这事儿影响极坏,但司马昭的权力因此更稳固了。

功绩:公元263年,他派遣钟会、邓艾等大将分路伐蜀,最终邓艾偷渡阴平成功,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结局:灭蜀之后,司马昭进封晋王,距离皇帝宝座只差一步。他加紧筹备登基事宜。然而,就在公元265年八月,即将实现野心的他,在洛阳突然中风猝死,终年55岁,有点“到嘴的鸭子飞了”的遗憾。几个月后,他儿子司马炎完成了篡位称帝的最后一步。

生平:司马懿的孙子,司马昭的儿子。他完成了祖父、伯父、父亲未竟的事业,公元266年逼魏元帝曹奂(huàn)禅位,建立晋朝(史称西晋),自己就是晋武帝。公元280年,他发兵灭了东吴孙皓,结束了汉末以来的分裂局面,天下重归一统。他在位前期,励精图治,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史称“太康之治”。

问题:但是,这位司马老兄有两个大问题:一是好色(历史上著名的羊车望幸),沉迷享乐;二是最关键的错误,明知儿子司马衷是个白痴(就是那位说“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但为了保护自己宠妃杨皇后及其家族利益,硬是把白痴儿子立为太子,还找了个悍妇贾南风当太子妃。

结局: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在洛阳宫中病逝,终年55岁。他死后,他那傻儿子即位,悍妇儿媳妇贾南风弄权,很快就引爆了宗室诸王(也就是司马炎的兄弟子侄们)争权夺利的“八王之乱”,把刚统一没多久的晋朝推向崩溃边缘,间接引发了更大规模的“五胡乱华”。西晋王朝和他开创的太康盛世,成了昙花一现。他的选择,彻底败了老司马家几代人挣下的基业。

生平:这位是晋室宗亲,晋武帝司马炎的堂侄。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搞得乌烟瘴气,“五胡乱华”又席卷北方。中原待不住了,司马睿听从了谋士王导的建议,早早跑到江东(长江下游的建康,今南京)经营。316年西晋彻底完蛋后,他就在公元317年在建康被拥立为帝,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困境:他这皇帝当得可不容易,初来乍到,南方当地的世家大族(像顾荣、贺循这些)不怎么买他的账。全靠王导、王敦兄弟(就是琅琊王氏,名门望族)全力帮他运作、拉拢人心,才勉强站稳脚跟,所以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皇权被王氏分去了很多。

结局:司马睿不甘心当个傀儡皇帝啊。后期他试图压制“王氏兄弟”的势力,尤其是王敦拥兵自重让他睡不着觉。结果激怒了王敦。公元322年,王敦以“清君侧”为名在武昌起兵反叛,顺江而下直逼建康(就是历史上的王敦之乱)。司马睿打也打不过,守也守不住,又急又气又怕。虽然王敦最后没有直接废了他或杀了他,只是控制朝廷、诛杀了他信任的大臣(比如刁协、刘隗),但这番折腾后,司马睿彻底没了心气,郁愤成疾。同年十一月,就在建康宫中的忧愤和屈辱中去世,终年47岁。是个开了国,却一辈子憋屈的倒霉皇帝。

生平:他的身份非常特殊——是东晋宗室、会稽王司马道子之子、司马元显的孙子!刘裕代晋时,大肆屠杀晋室近支。他父亲司马荣期(司马元显子)被杀。年幼的司马楚之由家人护送,亡命于汝颍之间(今河南中部)。为避祸,他一度出家为僧。后来北魏强大,成为北方稳定政权。他审时度势,于北魏明元帝泰常年间(416-423年)归附北魏。

效力北魏: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对他很信任,任命他为安南大将军,封琅琊王(带有抚慰象征)。他熟悉南朝情况,多次随北魏大军南征刘宋,在攻略淮河流域、经略淮南的战役中屡立战功,受到重用。在北方,他利用自己的文化素养(南朝贵族底子)和军事才能,逐渐站稳脚跟,成为北魏汉化进程中的重要归顺者。

结局:司马楚之在北魏生活了二十多年,官至北魏侍中、使持节、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朔州刺史、云中镇大将,封爵地位很高。最终病逝于北魏,获朝廷赠谥。他的子孙如司马金龙等,也继续在北魏为官,彻底融入了北朝统治集团。从南朝皇孙到北魏藩王,他的一生是乱世大流中个人选择的缩影。

​​生平:南朝梁武帝末年,爆发了著名的“侯景之乱”(548-552年)。在这场搅动江南大地的浩劫中,涌现出一批忠于梁室的将领,司马文思便是其中一员猛将。他是梁武帝兄子、鄱阳王萧恢的儿子(可能过继或袭爵),封爵安南侯(或云中侯)。

​​讨伐侯景:侯景叛军攻陷建康(548年),梁武帝被困台城饿死。众多宗室和将领纷纷起兵勤王。司马文思时任前军将军、宁蛮校尉等职。他迅速响应,在荆州刺史湘东王萧绎(后来的梁元帝)的统一部署(名义上)下,率军参与了多次针对侯景叛军的重大战役,如攻江陵外围,配合王僧辩等部作战,以其勇猛善战著称。

​​结局:侯景之乱最终被平定(552年),梁元帝萧绎在江陵称帝。司马文思作为重要功臣,继续领兵。但他卷入了江陵政权复杂的内部权力斗争和随之而来的西魏入侵战争中。公元554年,西魏大军围攻江陵,城破,梁元帝被杀。关于司马文思的结局,史书记载不甚清晰。比较普遍的推测是,他很可能在江陵保卫战中力战殉国。这位在侯景之乱中为梁朝流尽热血的猛将,最终为社稷捐躯。

​​生平:​​东晋安帝司马德宗,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无能皇帝之一。他是白痴皇帝晋惠帝司马衷的“精神续作”——连生活都不能自理,口齿不清(说不出冷热饱饿),走路需要人搀扶,智商严重低下。他爸孝武帝司马曜酒后一句玩笑话被宠妃捂死,他这个完全不能理政的“活木偶”就被推上了帝位。

​​乱世:他在位的二十二年(396-418年),是东晋最混乱、最黑暗的时期。朝廷大权先后被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以及军阀桓玄所把持。期间爆发了孙恩、卢循起义(动摇国本),桓玄更是直接逼迫他禅位,自己建立了短命的“楚”政权。幸亏后来的刘裕起兵打跑了桓玄,他才被“救”回来重新当傀儡皇帝。

​​结局:刘裕在掌权并消灭了主要对手(如刘毅、诸葛长民等)后,急于篡位。一个傻皇帝留着实在碍事。公元418年,刘裕的心腹中书侍郎王韶之受命动手,派兵翻墙入宫,用衣带活活勒死了才37岁的司马德宗。不久后,刘裕又毒死了他的接班人(弟弟司马德文),东晋至此彻底灭亡。司马德宗的一生,是生在皇家却纯为他人利用、最终惨死的悲剧。

生平:这位司马名人是唐朝著名的道士,上清派宗师。他可不像前面那些搞政治的,是个真正的方外高人。不过他的名气大得连皇帝们都追着跑。司马承祯精通道教经典、符箓、辟谷、导引(类似气功)之术,还写得一手好字(篆、隶都行),能写诗作文,琴也弹得好,标准的高道范儿。

影响:唐睿宗、唐玄宗(李隆基)对他极为推崇,多次召他入京请教道法。唐睿宗问治国之道,他答“无为”;唐玄宗更是亲受法箓,成了他的“道门弟子”,并在王屋山为其敕建阳台观,请他常住修炼。他的理论融合了道家、儒家和佛教思想,对唐代道教发展影响深远。诗人李白也是他的粉丝(也算弟子)。

结局:这位“神仙”级的人物长期在山中修行,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据记载,他最终在王屋山羽化(道士去世称羽化),时间大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朝廷赠予银青光禄大夫,谥“贞一先生”。他以世外之身,享尽世间尊荣,也算得道圆满了。

生平:这位跟前面那些搞政治的“司马皇帝”不一样了,他是北宋中期的名臣、大学者。他小时候砸缸救小伙伴的故事家喻户晓,聪明!在官场上,他是保守派代表。他一生最大的两个标签:一个是反对王安石变法。他激烈批评新法,认为步子太大、弊端太多,要求恢复旧法,因此被贬出京十多年。另一个就是修史。在被贬的“闲散”时光里,他带领团队,用了19年时间,编撰了宏大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这本书从战国写到五代,“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是中国史学的不朽丰碑。

荣辱:宋神宗死后,太皇太后高氏听政,起用守旧派。司马光被召回朝廷,担任宰相(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他终于得以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将王安石变法的大部分内容废除(史称“元祐更化”)。

结局:当上宰相仅一年多,这位以固执、正直著称的老臣,为了废除新法日夜操劳(据传一天要看很多卷文件),终于积劳成疾。公元1086年,在他呕心沥血废罢的“免役法”(王安石的一项重要新法)正式被废除后不久,司马光便在开封与世长辞,享年68岁。朝廷给了他极高的哀荣,谥号“文正”,配享宋英宗庙庭。虽然后人对他政治上的保守立场褒贬不一,但《资治通鉴》的巨大成就,使他作为史学家的地位无可撼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