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杰:西安的大雁塔(二)
发布时间:2025-08-01 17:00 浏览量:1
四、雁塔题名与雁塔诗会
早在唐中宗神龙年间,在大雁塔题名留诗就已蔚然成风。凡新科进士及第,首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园游宴,之后就要登临大雁塔,在塔壁上题诗留念,并将雁塔题名视作莫大的荣誉。新中进士均在大雁塔内题名,被称为天下“第一流人做的第一流事”。唐代许多著名诗人都曾登临大雁塔,并留下传诵至今的佳句名篇。
雁塔题名最早始于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莒登塔题名,后文人们竞相效仿,相沿成习。《嘉话录》:雁塔题名,起自张莒。莒及进士第,本于慈恩寺中闲游,而题其同年姓名于塔壁,后因以为故事。《唐国史补》卷下载:"既捷,列其姓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题名会。"所题之名",妙有行列,宛若雁阵"。
唐代士子考取进士后,都要登上雁塔赋诗并将姓名、籍贯、及第时间用墨笔题留于雁塔墙壁之上。日后升为卿相的还要用朱笔改写。“雁塔题名”被视为人生一大荣耀之事。白居易在考中进士,登上雁塔时就作诗说:“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反映了他少年得志的喜悦心情,而刘沧《及第后宴曲江》写的“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毫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御楼”,则把雁塔题名似同登仙籍,可见他高兴中也有感慨。据 《唐才子传》载,刘沧屡举进士不第,得第时已白发苍苍。一位最少年,一位白发苍苍,俩人对雁塔题名的欣喜之情还是有所区别的,读来令人感觉味气略有不同。
在慈恩寺塔建成初期,时为太子的李治就率百官亲临赋诗,当上皇帝后,又亲谒慈恩寺赋诗一首:“日宫开万仞,月殿耸千寻。花盖飞团影,幡虹曳曲阴。绮霞遥笼帐,丛珠细网林。寥阔烟云表,超然物外心。”
唐中宗时,专置修文馆,招纳文人雅士,往往随驾游宴。修文馆的馆主上官婉儿也是一位女诗人,她写有《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屠群臣上菊花酒》:“帝里重阳节,香园万乘来。却邪萸入佩,献寿菊传杯。塔类承天涌,门疑待佛开。睿词悬日月,长得仰昭回。”
其中提到“帝里重阳节”,据记载:当时在长安,每年九月九重阳节,皇帝都要亲临慈恩寺登大雁塔远眺终南山,吟诗作赋。学士们则纷纷唱和,曾被编辑为四十卷诗集,广为传诵,雁塔诗会一时蔚然成风。
重阳这天也是敬老日,唐代长安还盛行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大雁塔,远眺终南山和观望长安皇城的风俗活动,并沿习成风。远眺终南山,对应的是“寿比南山”。
唐代被誉为诗仙的李白有《大雁塔前醉写》一诗:"青冥倚天开翠屏,黄首南飞大雁塔。”
杜甫
诗圣杜甫于天宝十一年(752)秋,与岑参、高适、薛据、储光羲相约同登大雁塔,凭栏远眺触景生情,每人各赋五言长诗一首,除薛据所作的诗失传外,其余四首都流传千古不衰,并保存了下来。如 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的:“高标跨苍天,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高适《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的:“登临骇孤高,披拂欣大壮。言是羽翼生,迥出虚空上。”储光羲《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的:“金祠起真宇,直上青云垂。地静我亦闲,登之秋清时。……虚形宾太极,携手行翠微。灵变在倏忽,莫能穷天涯。冠上阊阖开,履下鸿雁飞。”等等。
由于各人生活经历不同,这四首诗的内容和意境也有明显的差别。高适、储光羲是盛唐时期年辈较长的诗人,作品更多地体现出雅致平和的诗风,而杜甫的诗则以隐喻的方式抒发了对时局的忧虑,历代学者对岑参所作的《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推崇备至。诗云:“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硷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呼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净理了可悟,腾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岑参当年38岁,在这五人中最为年轻,常年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雄浑豪放,在这首诗里,作者主要着眼于登高望远时的奇幻景观与奇特感受,风格清丽俊逸,意境新奇,在艺术上取得很高的成就。
雁塔题名中最让人赞誉的有孟郊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但这首题名诗曾历经风险,差一点就和其它题名一起遗失了。说是到五代时修缮大雁塔时,让一层白灰抹了,这一下孟郊等人的题诗被尘封百年。好在到北宋元丰年间,大雁塔的一场火灾使五代抹上的那层白灰断裂,让一位叫王叔正的匠人发现了画壁背后的唐代题名,于是抄录了几十条,雁塔题名重见天日。
说来奇巧,当年出任陕府西路判官的柳瑊听闻了此事,这位柳先生便慷慨解囊,把大雁塔的题名摹刻下来,这便有了“雁塔题名帖”的传世,可惜宋末战乱原石已亡佚,但幸好存有拓片,使得我们今人还能一窥晚唐时雁塔题名原始面貌。真正是一波三折呀!好在天公有眼。
再有刘长卿的《冬夜洞庭有怀》:"雾散霓虹秋叶纷,晓寒起坐大雁塔。"王勃的《登鹳雀楼》:"山雨欲来烟满楼,大雁塔边吟千句。"宋之问的《游云门寺》:“雁塔鶱金地,虹桥转翠屏。人天宵现景,神鬼昼潜形。理胜常虚寂,缘空自感灵。”
贾岛《慈恩寺上座院》:“未委衡山色,何如对塔峰。曩宵曾宿此,今夕值秋浓。”李泌《奉和圣制中和节曲江宴百僚》有一句:"慈恩匝寰瀛。"匝,指四周,寰瀛,曲江池。意为慈恩寺周围为曲江池。
还有孙佺《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一忻陪雁塔,还似得天身。" 杨廉、李适都撰写有这首同题诗。杨廉:"慈云浮雁塔,定水映龙宫。"李适:“凤辇乘朝霁,鹦林对晚秋。天文贝叶写,圣泽菊花浮。塔似神功造,龛疑佛影留。幸陪清汉跸,欣奉净居游。”
同题诗中还有诗人以“瑞塔”来形容大雁塔,例如宋之问:“瑞塔千寻起,仙舆九日来。”解琬:“瑞塔临初地,金舆幸上方。”张锡:“仙游光御路,瑞塔迥凌空。”
这首同题诗,不仅仅是孙佺、杨廉、李适、宋之问、解琬、张锡六人写过,还有毕乾泰、刘宪、马怀素、卢藏用、郑愔、张景源、李乂等七人都在九月九日的同一天中写过,总计已达13人,而我在网上一查,还有李恒、李从远、李迥秀、辛替否、崔日用、樊忱、萧至忠、周利用、王景,以及上官婉儿的《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屠群臣上菊花酒》,也应该算进去,如此实名实姓已达23人,这个数字应该还有,看来都是奉和应制诗。
至于毕乾泰的:"鹦林花塔启,凤辇顺时游。重九昭皇庆,大千扬帝休。"刘宪的:"香塔云霄半,清晨羽旅游。登临凭季月,寥廓见中州。"马怀素的:"季月启重阳,金舆陟宝坊。御旗横日道,仙塔严云庄。"卢藏用的:"化塔龙山起,中天凤辇迁。绥流牵画刹,杂佩冒香萸。"郑愔的:"涌霄开宝塔,倒影驻仙舆。雁子乘堂处,龙王起藏初。"张景源的:"飞塔凌霄起,宸游一届焉。金壶新泛菊,宝座即披莲。就日摇香辇,凭云出梵天。祥氛与佳色,相伴杂炉烟。"李乂的:"湧塔临玄地,高层瞰紫微。鸣銮陪帝出,攀撩翊天飞。"诗中尽管都没直接提到大雁塔,但却各以花塔、香塔、仙塔、化塔、宝塔、飞塔、湧塔来形容代称之。于是大雁塔也有另外七个名字。这在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邀西北大学教授张永禄主编的《唐代长安词典》中分别都有介绍,真正成了雁塔诗会中一段佳话。
慈恩雁塔唐贤题名卷
五、“雁塔晨钟”之争
张永禄主编《明清西安词典》载:雁塔晨钟,关中八景之一。一说为大慈恩寺大雁塔院钟。(康熙)《咸宁县志·星舆·景致》"雁塔晨钟"条载:"塔乃慈恩寺西浮图院也。""其钟相传为杜陵钟,声洪亮,闻百里。"另一说为荐福寺小雁塔院钟。西安城南二里有原唐长安城安仁坊所建大荐福寺佛塔,俗称"小雁塔"。
《明清西安词典》还载有:雁塔神钟,或称"雁塔晨钟"。据《咸宁县志·星舆·景致》"雁塔神钟"条载:雁塔神钟指西安南郊原唐长安晋昌坊大慈恩寺大雁塔院钟。"塔乃慈恩西浮图院也。……其钟相传为杜陵钟,声洪亮,闻百余里。""又故老相传,谓雁塔神钟为小雁塔寺钟,未知孰是"!
大雁塔院内钟楼
关于相传大慈恩寺的杜陵钟,另有记载说:大慈恩寺的钟楼上悬挂着一口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铸造的雁塔晨钟,此钟高3.4米,蒲牢钟纽高70厘米,另有"日"字形双悬挂式挂件紧系钟纽,将钟悬挂于钟架之上。钟口直径2.2米,钟口唇缘厚12厘米,钟肩部饰以覆莲图案,有6个出音孔,每孔直径15~16厘米。钟上铸有"雁塔晨钟"四个苍劲的大字和铭文"皇图永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钟内铭文为:"陕西西安府□□有大慈恩寺乃大□□无漏寺,因三藏西域取经回还,大唐太宗敕建慈恩雁塔晨钟,日久……造晨钟一口,用铁三万斤,功成浩大,独立难行,乞券秦藩宗室率官长老十方善男信女喜□资财,成功于嘉靖二十七年吉月吉日铸造完成。"
再就是关于雁塔晨钟为关中八景之说。明清时期也有关中十二景之说,所说却不尽相同。流传较广的说法为:终南山色、玉案行云、樊川晚浦、杜曲花光、杏坪春晓、凤原麦浪、曲江春早、杏园赐宴、雁塔神钟、兴庆夜月、灞陵风雪、渭水秋风。
康熙十九年(1680年),时任河东盐使的朱集义绘关中八景之图并附小序,每景还附有七绝一首。在雁塔晨钟诗前的序里,他写道:“雁塔晨钟,城南荐福寺有浮图耸立于霄汉者,俗呼为小雁塔是也。”关中八景的具体概念从此固定下来,而关中八景之碑则收藏在西安碑林。关中八景中的“雁塔晨钟”就是小雁塔寺钟。这个概念出现不久,人们就出现了纷争,因为西安有两个雁塔,两个晨钟。
大慈恩寺的“雁塔晨钟”
早在此前十二年的康熙七年(1668)修订的《咸宁县志·星舆·景致》“雁塔晨钟”的记载就说,明清之际的雁塔晨钟指的是大雁塔。该书“雁塔神钟”条所谓的雁塔神钟也是指大雁塔,只是编者又慎重记载:“又古老相传,谓雁塔神钟为小雁塔寺钟,未知孰是”罢了。可见到了清代,当时的人们还是搞不清雁塔晨钟究竟是指哪一座寺的钟。今天我们仍就这个问题在争论着。这是三四百年前就留下的话题,说是各有理由,其实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笔者以为让两种说法并存,留下一点历史疑问,似乎更好一些。
未完待续
- 上一篇:古今中外十大爱情故事
- 下一篇:说说“徵”这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