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傅派演员“情探”中演鬼,一位凄惨,一位美丽,一位要索命
发布时间:2025-05-17 16:18 浏览量:4
越剧《情探》是越剧历史上少有的神鬼题材,看惯了才子佳人故事的戏迷,第一次看到这部戏,会产生一种“新奇感”,而小朋友看这部戏,则会是童年的梦魇,特别是敖桂英刚出场时,那种阴森恐怖的氛围,在那个年代,会让很多小朋友晚上睡不着觉。
因为《情探》的主题特点,天然适合擅长演悲剧的傅派演员来表演“女鬼”,很多傅派优秀传人都演出过这个角色,在编者心目中,当属何英、颜佳、陈飞表演得最有特色,何英演出了凄惨,颜佳演出了敖桂英的美丽,而陈飞真的展现出了一个“厉鬼”形象。
相信大多数戏迷看了何英表演的敖桂英之后,丝毫不会有恐惧感,反而会对她产生一种同情,因为她把这个“女鬼”表现得太凄惨了,说她塑造了一个鬼界“祥林嫂”也不为过。这种效果,是何英独特的唱腔、表演等综合形成的。
傅派唱腔具有俏丽多变的特征,而何英独有的“莺声唱法”,其声线如“新莺出谷”,听起来很悦耳,和鬼怪的恐怖完全不沾边。
在《行路》唱段中,何英大量使用“依字行腔”的润腔技巧,如“莱阳卫”的“卫”字以三度下滑音收尾,强化“离乡背井”的悲怆感,她的“弦下调”唱腔节奏舒缓,拖腔悠长,尤其在“耳边厢,一声声摧人肝腑”等句中,通过气声与颤音的结合,将角色的哀痛转化为“细雨润物”式的情感渗透。
这种唱腔,结合唱词本身的悲剧色彩,让观众感受到特别的凄惨。
在表演上,她的台步轻盈,尤其在“望北方”段落中,通过侧身、退步、转身的连贯动作,勾勒出幽魂飘荡的意象,而在“判官爷,许桂英,先去试探”唱段中,她通过水袖的轻柔舞动,表现出内心纠结和那么一丝残存的温情,将敖桂英塑造成一个“含冤而不狰狞”的悲剧形象,这种处理使观众更易产生共情,而非恐惧。
如果说陈飞塑造的是“凄鬼”,那么陈飞塑造的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厉鬼”了,很少戏迷童年时看完《行路》产生的心理阴影,基本都是拜陈飞所赐。
这场戏中,陈飞融入了大量武戏元素,其九尺水袖的“云袖”“甩袖”“搭袖”等动作,通过螺旋式旋转、水袖抛接等技巧,将敖桂英的悲愤情绪转化为真实的视觉效果。例如“望北方”唱段中,她通过水袖的剧烈翻飞模拟黄河怒涛,这种“文戏武唱”的处理直接强化了角色的攻击性。相比之下,何英的表演更注重身段的轻盈飘逸,较少使用高难度技巧,更多通过“移步换形”的台步和眼神传递哀怨。
在视觉层面,陈飞偏向给观众营造出“厉鬼”的惊悚感,她的水袖不仅是抒情工具,更成为“索命”的符号,非常有攻击性。例如“捉拿王魁”时,她将水袖如蛇信般甩出,配合面部肌肉的抽搐和瞳孔的收缩,营造出“鬼气森森”的氛围,这种处理借鉴了川剧“变脸”的瞬间爆发力,使敖桂英的复仇更具视觉冲击力。
在唱腔上,陈飞的唱腔更注重爆发力,如“黄河东去咆哮如雷”中的“咆”字采用高音直嗓,配合水袖的猛然上扬,形成声形共振的强烈效果,“快板”处理采用“快板慢唱”手法,在“得罢休时且罢休”等句中故意拉长字间停顿,制造出“字字泣血”的压迫性效果。
谈完何英和陈飞的敖桂英,我们再来看看颜佳的表演,可谓又是另一种特色。颜佳演出的这个“鬼”,不但不让人害怕,反而让人很想去接近她,去怜惜她,这大概是颜佳的气质太柔弱,颜值太高,唱腔太美的原因吧。
颜佳的声线具有"水音润腔"的特质,在保持傅音色的基础上,融入了一些吕派醇厚深沉的特质。例如在"望北方"唱段中,她通过鼻腔共鸣与头腔共鸣的交替运用,将高音处理得有凄厉感但不失柔美。
她这种声线特质使角色的悲愤中始终渗透着"梨花带雨"的脆弱感。
在润腔技巧上,颜佳创造性运用气声颤音和断腔留白手法,如"判官爷,许桂英,先去试探"一句,她在"探"字上采用三分之一拍的气声延长,配合水袖的微微颤抖,将敖桂英残存的温情化为可感知的情感温度,这种处理与陈飞的"直嗓爆发"形成鲜明对比,弱化了攻击性,强化了楚楚可怜的悲剧美感。
在扮相上,颜佳依然是脸蛋绝美,身材苗条纤细,一身素色衣服配合清脆悦耳的声音,像个美丽的闺门大小姐,一点都没有“女鬼”的诡异气质,如果非要说她是女鬼,那也是聂小倩般的存在。
戏迷们看过这三位傅派演员的《行路》吗?对她们表现评价如何?欢迎在评论区讨论。